在马读马 理解中国
第三期读书会顺利举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2024年10月11日,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读马·理解中国”第三期读书会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沉浸式教育体验中心正式举行。本期主讲人孟纯羽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作了阅读心得分享,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主义“行”在哪以及如何“行”在中国,并与读书会成员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等问题上进行了积极讨论与学习。
01
书目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8月出版,全书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为基本依据,联系170多年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结合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述,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最现实的答案。本书从理论的科学性、实践的正确性、立场的人民性、发展的开放性等维度展开论证,并回答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问题上的疑问和责难,为未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理论支持。
02
感悟分享
2024级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孟纯羽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从马克思主义的四大学理特性与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两方面展开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马克思主义的学理特性上,全书系统化、全景式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四大特征,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并紧扣这四大特性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做为真理去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在实践方面,孟纯羽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一书的基础之上,结合百年峥嵘党史,详细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进程与理论成果,进一步向大家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力,马克思主义正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03
思想碰撞
在主持人张林和主讲人孟纯羽的引导下,大家就本次读书会所选书目内容相关的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交流,并积极分享自己的所想所悟。
1
马克思主义为何在中国而不是西方发扬光大?
2024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尹莉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首先,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个人自由价值观念根基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相违背。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有一定的契合度。比如在“大同”等观念上都强调人人平等。其次,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十月革命之前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为中国的出路进行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取得了四个伟大成就。最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光彩,在当今中国发展前景广,中国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数也不断增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当代中国实践中不断显现。
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柏源认为,首先资本主义制度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通过给工人阶级一些福利来缓和阶级矛盾,通过一系列教育手段让被统治阶级认同统治阶级的的领导,长期如此,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意识也在减弱,因而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要争夺“文化领导权”。其次,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已经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仅受本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而且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中国极其尖锐的“阶级斗争”事实符合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本质。原因之二是,从毛泽东开始的各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2024级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晓捷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成功实践,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发展紧密相关。而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基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分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
改革开放引入资本后,是否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过时?
2024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赵格认为,首先,改革开放引入资本是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是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统一起来,既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依旧充满活力,从改革开放,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系列伟大成就。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真理性,是不会过时的,真正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会紧跟时代步伐。
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吴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时代前沿性理论,改革开放引入资本的决策是马克思主义要求下结合实践状况和社会矛盾所应运而生的举措,符合马克思主义让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再者,引入资本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邓小平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辨证来看,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的,都可以在实践中使用。
3
马克思主义“行”,行在哪?你是否能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行”?
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冰峰认为,生活中的以下实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行”:云南旅游十分发达,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云南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生态良好,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我们提倡的垃圾分类,这些背后都有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子。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里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可持续发展,习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我们不断实践这些理念,才享受到了巨大的生态福利。
2023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玮林认为,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其理论价值。在实际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发展。在学科发展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近年来研究热度居高不下,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换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行”在它能够为我们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促使我们不断发展适合中国的创新理论,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和世界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就在于它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新时代迎来新机遇,我们青年大学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更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精、悟透、用好,在学习与实践中永葆初心本色,不断砥砺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体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图文编辑: 朱瑜 孟纯羽
图文排版:燕雪洋
一审一校:杨 荣 颜 曌
二审二校:朱 丹 李 阳
三审三校:李维昌 张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