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朱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及其实践进路

教育   2024-10-29 21:02   云南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教育

的系统性及其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


朱丹,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文章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6卷第5期

文章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育人层面,都是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重大课题之一。新时代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其系统性结构需要建立在系统认知的基础上,必须有效把握其内部和外部要素的生成结构。在遵循整体性、层次性、过程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坚持战略思维,全局谋划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工程”;坚持系统思维,整体协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全要素”;坚持法治思维,构建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共识”;坚持创新思维,高质量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供给”。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是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专门法律,其从规律原则、内容方法、责任保障等方面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局势风云诡谲、社会思潮激荡流变、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任务、教育对象、方法路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和挑战,例如“信息茧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传播的覆盖面和抵达率,“泛娱乐化”现象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数字技术”加剧了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的传播率和隐蔽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系统观念,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青年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中受教育水平较高、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生力军,在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把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本质、内在特征和实践路径是我国有效抵御意识形态风险,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

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78.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6.

01

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干渠道,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线。迈入新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打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希望也面临挑战。除了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外,各国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所有国家无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功能和属性,也都尝试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本国的主流政治思想、主流价值观,培养出本国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以维护本国的政治稳定。近年来,学界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对爱国主义教育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是从历史的视角探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时代启示。杨峻岭、陈坤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历史经验,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顺应时代要求、围绕新的时代主题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式发展”。李曦等基于 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对近20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并为未来学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方向提供建议。潘莉等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制度为样本,运用SPSS22.0和 Nvivo11plus等研究工具对其总体状况和具体文本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由虚入实、文字表述更加清晰,控制方式渐趋刚性、愈加关注制度与法律保障,强调理论教育和重大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对象更加细分、注重通过涵养积极国民心态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浓厚教育氛围”。二是从国际对比的视角揭示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国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共性与差异,以探寻国外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经验启示。雷蕾概述了俄罗斯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20年发展历程,并提出“以权威国家政策统筹布局爱国主义教育”“以多元主体协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很重要。刘梦慈等探讨了美国在21世纪以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举措,明确提出我国在新时代“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的轨道”。戴韶华通过分析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提出我国“在思想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方面能够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代玉启等分析了国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三重向度,提出“加强我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应探索‘知-情-行’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三是从局部视角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某一具体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例如聚焦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法、对象、载体等进行研究。王学俭等认为:“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教育客体、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载体必须更新。”就内容来讲,冯刚等认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就方法来讲,王易认为“必须正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法,即‘古’与‘今’的辩证法、‘显’与‘隐’的辩证法、‘情’与‘理’的辩证法。”就载体来讲,黄蓉生认为要“运用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动漫、游戏、短视频、涂鸦、网络文学、有声读物等作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涵养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四是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的现实困境与挑战,并探寻相应的路径与方案。例如梁晓明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圈层中,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情感困境、价值困境、行为困境。”周中之从国际视角出发,讨论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挑战和中国的策略,强调要“运用辩证思维,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刘建军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探讨了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和挑战,并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减弱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过度冲击”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上述研究或从宏观视角以历史维度和国际对比研究的维度梳理古今中外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启示,或从微观视角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开展针对性、精细化研究,或从问题视角针对现实困境提出对策建议,给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效参考和借鉴。但当前研究大多缺乏系统的视角,未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视为一个包含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协同要素的独立完整系统,更未能将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零散化、随意化、形式化等共性问题。本文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本身是一项包含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要素的复杂系统,只有各个要素之间实现协同耦合、辩证统一才能发挥整体效能。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理清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各个要素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全面把握其整体性、层次性、过程性、开放性,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3.

②邓伯军,童祎祎.“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

③杨峻岭.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回顾及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7).

陈坤,韩雨良.建党百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6).

⑤李曦,鄢佳雨.回顾与展望:2000—2020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基于 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6).

⑥潘莉,柴红.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制度的内容分析与发展趋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

雷蕾.普京时代俄罗斯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二十年回顾[J].比较教育研究,2020,(11).

⑧刘梦慈,余玉花.21世纪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改革特点及其新理念———基于国民教育法案的考察[J].比较教育学报,2021,(1).

戴韶华.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与启示[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9,(2).

⑩代玉启,董智慧.国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三重向度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3).

⑪王学俭,刘文静.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变化与遵循[J].中国德育,2020,(14).

冯刚,刘文博.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⑬王易.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5).

本刊记者.着力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访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黄蓉生教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6).

梁晓明.“圈层化”视域下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2).

周中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视野[J].思想理论教育,2022,(5).

刘建军.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J].教学与研究,2012,(4).


02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及其结构述要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认为,包括人工自然界在内,整个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自然界是以系统的形式而存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系统的存在形式;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永恒的。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丰富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坚持”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第五个坚持就是“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发展地、全面地、整体地、普遍地,而不是静止地、片面地、零散地、孤立地看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耦合构成的复杂系统,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以系统论的视角全面审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题中之义,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对新时代困难挑战的有效举措。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

现代系统论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会形成一种系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活动,本身也应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具体来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内外结构及其要素交织并行的复杂系统,其中内部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外部要素指影响爱国主义教育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及教学场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功能的实现就是其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以系统论视角审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理清其内外部各个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工作机理。

 就内部要素结构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亦不是平行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教育目标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先导作用,为教育主体开展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也从根本上规定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的选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这一根本目标之下又细分为若干课程目标、活动目标、学段目标。例如课程目标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活动目标主要指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类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的目标;学段目标指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循序渐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教育主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教育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关键,教育主体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内容的抵达率、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教学载体的适配性。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总体来看要做到“大队伍”和“大先生”的有机统一,从范围上看教育主体是涵盖高校一切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家庭等相关教育力量在内的“大队伍”,从专业素养上看要充分发扬教育家精神,成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教学客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的具体作用对象,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评价者。教学客体的成长规律、学习能力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客体作为网络的原住民,除了大学生所具备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时代特征。教育内容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纽带作用,是连接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有效桥梁,是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流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呈现形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做到规范性和针对性相统一,其中规范性是指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必须与《爱国主义教育法》、中央马工程思政课教材等党和国家权威法律、文件、教材相一致。针对性是指在不违背国家相关立场观点的基础上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工具作用,是助力教育主体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和载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的适配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部结构就是一个立体循环的圆锥体,教育目标是其系统运行的逻辑高点和起点,教育主体根据教育目标,选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和载体向教育对象开展教育内容的交互、传递,再根据教育客体的育人实效找到与教育目标的差距,进而开启新一轮的育人活动,并循环往复之。

就外部要素结构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的外部构成要素之间也是辩证统一、协同发展的关系。教学环境和教学场域是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外部运行要素,教育环境指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宏观环境;教育场域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育人微观环境,例如校园、社会、网络等。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概念,其内涵要求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从现实发展来看,教学环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场域的发展,例如数字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虚拟仿真、AI互动等教学场域的产生,教学场域与教学环境越契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越强。同时教育环境、教育场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外在运行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内部要素功能的发挥,例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都要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做到内部要素结构与外部要素结构的协同耦合、相互作用,才能完成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设开展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同耦合、有序运转。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但其前提在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形成一个有序的组织,组织的有序化程度越高,系统的内部结构就更稳定,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越显著。以系统论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做到各个要素协调运转、各司其职、深度耦合。就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而言,除了有针对性地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进行队伍建设、学情把握、方法创新、内容规范外,还要注重高效统筹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性和有序性,例如我们不但要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还要探索教育主体所选择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是否与教育内容、教育客体相匹配。只有在确保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在各个要素不断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同时做到要素间的协同耦合,才能系统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内外部要素的协同运行、迭代更新。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概念,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爱国主义观念。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固化的教育活动,而是随着外部环境、历史发展而不断动态发展的实践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迈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根据外部教育环境、教育场域的变化发展而及时进行内部要素的迭代更新,通过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有序作用,确保整个系统实现自动有序的良性运行。

将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内部结构各要素的有序性和协同性,坚持战略思维,全局谋划“大工程”;又要坚持系统思维,做到要素融合、相互协同。另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推进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的系统耦合,坚持法治思维,形成内外协同的“大共识”;坚持创新思维,做到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协作配合,让内部系统能随时根据外部系统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迭代优化,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准供给”。

①魏宏森.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J].系统科学学报,2022,(1).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邓伯军,童祎祎.“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77.


03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特征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外部环境、方法内容、目标要求、对象特征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须有效把握其内在规律,以“系统论”重新审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才能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大学生干事创业、报效祖国、推进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综合来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征,这四大特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并贯穿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个过程。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整体性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涉及教育主体、客体、内容、空间、方法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必须有效把握其整体性,科学统筹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首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具有整体性。《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一章第七条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情感教育,也是涵盖了“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只有整体审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才能“知-情-意-行”引导大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报国行。其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具有整体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包含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的“大队伍”,就高校而言也应包含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专业课教师等一切党领导下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只有整体提升各个队伍之间实现协作互通才能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具有整体性。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线,应以“大思政课”的理念,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四位一体同步建设。既要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又要发挥好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既要做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又要做好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的同步建设。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层次性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其特定的规范性,但规范性不代表机械古板、千篇一律,而应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受教育者的规律特征、现实需求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层次性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性不是对整体性的消解,而是对整体性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首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性体现在“大中小”一体化的协同建设上。党的二十

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孤立地、局限地站在大学这一特定的学段,而应注重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有序衔接,避免出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复、倒挂等现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在小学阶段道德情感培养、初中阶段思想基础打牢、高中阶段政治素养提升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实际成长规律和发展特征在学理层面、价值层面、行动层面突出强化使命担当教育,以此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各个学段的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其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性体现在不同学情群体的因材施教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应是格式化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递,应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专业背景、接受程度、心智成熟程度、心理特征等学情特征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例如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应侧重通过中外对比的方式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清爱国主义如何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对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应侧重从学生自身专业入手讲清新时代大学生在科技强国中的使命担当;对艺术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应侧重从文化自信的视角讲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此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有机融合,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第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性体现在不同教育空间的协同建设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其中第一课堂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两大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主要是通过知识的灌输和价值的传递理直气壮讲好爱国主义,专业课主要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润物无声地讲好爱国主义;第二课堂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实践育人的方式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身心浸润;社会课堂主要通过用好地方红色资源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行合一;网络课堂主要依托网络技术,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释疑解惑、弘扬主流正能量,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风清气正。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过程性

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性侧重于强调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系统的运行通常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开展的,系统内部结构的排列组合及变化发展只有与其所在环境保持高度协同才能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转,系统这种自主地适应外界变化发展的特征就是过程性。正如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过程性决定了我们立足新时代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在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解决问题时,要尤为关注事物发展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矛盾,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都应契合时代特点和规律才能提升其实效性。首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而不断发展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踊跃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打倒军阀、抗日救亡、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斗争中冲锋陷阵,展现出不怕牺牲、浴血斗争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大学生“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展现出敢于拼搏、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在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勇立潮头,展现出敢闯敢干、引领风尚的精神风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就是引导大学生“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其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其他历史背景下都强调的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之外,还应着重突出“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上呈现出忽视了爱国主义的时代性、历史性,割裂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认为“爱国主义就是排他性的”,混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概念,未能把握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等特有的学情困惑。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把握学生的学情特征,聚焦解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矛盾,尤其应讲清楚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爱国主义的着力点就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要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最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方法应随着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新时代的“00后大学生”有着以往大学生所具备的一般特征,也有着“生而自信”“科技控”“网络原住民”“学习碎片化”等特有的时代标签。据不完全调查,当代大学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学生更喜欢参观走访和情景式教学的育人方式;更偏爱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更青睐生活展现、实物演示的教学情景;更需要能够引领价值、提升能力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方法选择上应坚持守正创新,充分运用高科技融媒体技术,做到传统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手段的完美结合,系统助推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侧重于强调每个独立的系统都应主动突破自我封闭的狭隘眼界,时刻关注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交换,进而确保系统更加有序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的运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⑪迈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在不断把握时代社会发展特点、内部要素结构规律,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升级自我才能实现其育人目标。首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系统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是开放共生的作用关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但并不是孤立的系统,必须与理想信仰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相互协同、相互作用才能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开放的态度,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与其他系统互动融合,共同助力立德树人的建设。其次,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不断深入人心,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发展。新形势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处理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⑫时代越是向前,越需要在开放的社会中弘扬主旋律,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之路。新时代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着力于塑造国际视野,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战略眼光,坚定四个自信,为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刘建军,曲嘉.用科学思维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4,(2).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

④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3.

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0.

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00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00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001).

⑩习近平.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N].人民日报,2024-05-04(001).

⑪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5

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69.

04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各级教育系统、各高校也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依然存在爱国主义教育“一盘棋”格局尚未形成、大中小各学段“一体化”未贯通、“全要素”协同未达成、“精准化”供给未实现等共性问题,归根到底未能有效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特征,当前我们亟须在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的基础上,认清人类社会发展、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势,深化对爱国主义教育规律的系统性认识。有效把握其整体性特征,坚持战略思维全局谋划爱国主义教育“大工程”;有效把握其层次性,对内坚持系统思维整体协同爱国主义教育“全要素”,对外坚持法治思维构建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大共识”;有效把握其过程性和开放性,坚持创新思维高质量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精供给”,从根本上实现内部要素结构与外部要素的双向耦合、协同融合,真正将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大学生心田,引导大学生主动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推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一)坚持战略思维,全局谋划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坚持战略思维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要注重强调其整体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做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从全局谋划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工程”。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统一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得以推进的根本政治保障,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责任和主要责任,全面保障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明确了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履行的职责,充分体现了党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各级高校党委也应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法律精神,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和“十四五”规划来推动,同时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党委要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及成效作为高校各类评选工作的重要指标。二是“一体化”设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推进措施。各地区、各高校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法》结合自身实际出台科学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实施方案》,并在方案中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主体、任务、方法、评价标准等。例如海南省委就印发了《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工作方案》,要求各部门及学校总体对标中央要求,结合海南实际组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确保大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推进。三是成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高校应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以文件的方式明确各自的分工,从组织层面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推进。以此有效加强全校“一盘棋”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共识;有效盘活一切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有效协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课外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的推进。

(二)坚持系统思维,整体协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全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思维就是要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分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包含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坚持系统思维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实现主体、客体、空间、内容、成效、环境、场域等“全要素”的整体推进。

一是构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队伍”。“大队伍”的“大”既体现在“范围之大”又表现在“能力之大”“效能之大”。就爱国主义教育主体范围来看既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干部、党务工作者、专任课教师等一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也涵盖社会、家庭等相关教育主体。就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能力来看,必须以教育家精神涵养一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队伍。同时“大队伍”不仅仅是表层“大数量”,单个个体的“大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其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协同、共同配合所产生的“大效能”,宏观层面上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同,微观层面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团干部等分别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支部活动等角度形成协同。二是构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从育人的空间来看,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网络课堂全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其关键课程的作用,理直气壮从理论层面讲清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着力点,以及爱国主义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性;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爱国主义育人元素,润物无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校园文化活动要始终抓牢爱国主义教育这根主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浸润人心,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社会实践要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筑牢学生红色基因,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网络课堂则要围绕学生时政热点,依托高科技网络技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例如,哈工大就格外注重第二课堂改革创新,通过以点带线、以线促面,通过专家讲授、团校培训、朋辈引领、团支部研讨等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国范围起到榜样示范。三是构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平台”。平台建设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得以有效推进的基础保障,主要包括资源平台、备课平台、实践平台。资源平台即建立系统全面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其功能在于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提供充足有效的教育素材,例如爱国主义教育的案例、故事、视频、音频、论文、讲义、ppt、电子书、慕课等,助力教育主体丰富教学内容,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力。备课平台即为教育主体提供把握教育规律、研判教育形势、把握教育学情、创新教育内容方法、解决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路径的平台,其功能在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实践平台即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统一,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实体场域和载体,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调研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例如中宣部就在全国建立了7批54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部也在全国建立了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

(三)坚持法治思维,构建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共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标志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由“软性”的道德要求转为“刚性”的法律责任的重大事件。坚持法治思维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求全社会都要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尊法、全民学法、全民守法、全民用法的良好氛围和基本共识。

一是加强法治宣传,形成全民尊法的良好氛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通过权威渠道全面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法》,做到权威性、严肃性与生动性相统一。在宣传渠道上确保权威性,运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党媒党刊最大限度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法》,确保宣传覆盖率最大化;在宣传内容上确保严肃性,尤其避免“娱乐化”“标题党”,从法理角度深度诠释《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的价值意义和内涵要义;在宣传方式上确保生动性,在不违背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基础上,通过拓展“网络+”、建设云平台、借助大“IP”、创作文艺作品等方法,创新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方式手段,避免出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例如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就在《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后,第一时间联合推出爱国主义教育法主题宣传巡展活动,并从官方层面发布了2套共8张爱国主义教育法宣传海报。二是加强法理阐释,为全民学法奠定基础。一方面从时代背景、价值意蕴、主要内容、具体举措等方面讲清《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的重要性、必要性、合理性,让大家从学理角度认同该法律的颁布;另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开展对《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理论研究和学理阐释,尤其学界要迅速掀起研究该法律的热潮,形成前沿学术成果,为大家“学法”提供理论保障和资源支撑。三是加大监管及评价导向,确保“守法”落到实处。《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在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责任务,这也进一步明确了全体人民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义务所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也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部门职责出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办法》,将义务转化为更为具体的行动举措,并配套出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评估细则》,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共同推动全社会践行爱国主义教育义务的内生动力。四是开展系统培训,提升“用法”能力。主动用《爱国主义教育法》来指导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是该法律颁布的落脚点。因此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培训队伍,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体进行系统培训,培养大家“用法”习惯,提升大家“用法”能力。例如安徽省黟县教育局就和当地学校主动联系本区域公安、司法、关工委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法治副校长和法律顾问走进校园开展专题法治课20余次,帮助师生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法的丰富内涵。

(四)坚持创新思维,高质量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供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坚持创新思维就要突破常规思维,超越常规思维,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创新思维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要打破常规,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强化供给侧改革,做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准识别、精准定制、精准供给及精准调试,以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质量供给。

一是精准识别,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求。即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段,例如调查研究、大数据、智能算法等,精准识别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特点和偏好,精准描绘学生的群体形象,分清大中小、本硕博、文理等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求,了解其关心的热点、困惑的难点、内在的兴趣点,系统掌握学情特点和规律,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掌舵定标。二是精准定制,创作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质量产品。大力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既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需求来定制适合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供给,在充分遵循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文件政策、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打造适合不同群体乃至不同个体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产出一批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感、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精品课程和育人产品,以此不断提高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例如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全省首档思政融媒体节目“你好,大学生”,做到用学术的话语讲政治,用青年的话语讲学术,先后以直播综艺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制作形成“党的故事我来讲”微故事100集、微党课10集,累计线上关注量达到1400多万。三是精准供给,打通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供给路径。即在精准识别、精准定制的基础上,根据受教育群体画像和特殊需求加强分众传播,做到因人制宜,分类别、分层次精准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其在网络空间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加强交流互动,让爱国主义精神正能量始终环绕大学生成长全过程。四是精准调试,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动态反馈。即根据精准供给后的育人实效反馈,及时总结评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状况、总体成效、经验教训,并把评估情况及时反馈给教育主体,以便教育主体及时调试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只有全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让爱国主义精神转换为推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物质力量。

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求是,2022,(13).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5~6.

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17.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图文排版:黄晓睿

一审一校:袁   群  朱   丹

二审二校:朱   丹  李   阳

三审三校:李维昌  张昌山



云大马院
学院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