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2024年
第二课堂品牌课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第四讲
《资本论》前三章
课程概述
2024年10月17日晚,由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办,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展的云南大学2024年第二课堂品牌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讲座第四讲在马克思主义学院206会议室举行。
主讲人:张国栋
云南大学2022级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蒋红(中共党员,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
课程详情
本次讲座由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罗静同学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等40余名同学参加。
在本次读书分享中,张国栋学长主要对《资本论》前三章当中的商品、货币、资本三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及资本主义结构进行分析,并揭示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过程。张国栋学长的分享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通过对《资本论》前三章的写作脉络解读,张国栋学长揭示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逻辑思维进并为大家阐释了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框架设计。此外,他还以对《资本论》逻辑结构的剖析为例,分享了自己阅读和研究著作的方法。
第二,详细论述了马克思对商品、货币、资本三个概念的内涵阐述和内在关系。首先,着重论述了商品的内涵和商品与商品的内在关系——即交换关系。通过商品内涵与商品交换关系的分析,从元素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即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颠倒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其次,在黑格尔辩证法的视角下,对货币作为交换关系的中介作用进行了论述,揭示了货币作为“物神”的身份。最后,通过货币的内涵阐释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一种被神秘化了的拜物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形成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才是被其商品与货币形式所掩盖的本质。
第三,简要讲述了拜物教的定义,并讨论了之后的《资本论》章节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何以建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商品、货币与资本拜物教批判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大拜物教批判,其中,作为开端和起点的是商品拜物教批判。货币拜物教具有商品拜物教的所有特征,却指向了“货币”这一更高层面。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不过是资本拜物教的不同层面的展开,其崇拜之物,即是被掩盖了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交流环节
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何彬毅:“在章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里,马克思之所以把劳动放在最终的强调位置,是为了标示劳动是商品生产过程不可动摇的核心,劳动产品与伴生的货币是劳动的衍生物。一方面,抽象属性的人类劳动形成了商品价值,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另一方面,有目的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对私人劳动的拓展即成为社会生产形式的劳动,这一劳动结果又直接地表现为它的使用价值,而物的使用价值不用交换就能实现。”
2024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赵格:“关于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在马克思这里是以判断劳动投入量开始的,马克思于1847年所写的《哲学的贫困》有这么一段论述‘只要承认某种产品的效用,劳动就是它的价值的源泉,劳动的尺度是时间,产品的相对价值由生产这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来确定,价格是产品的相对价值的货币表现,最后产品的构成价值不过是体现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所构成的价值。20年后,即1867年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有了更为清晰的表达,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同一化的劳动,就是说单个人的劳动和其他人的劳动一样都属于人类社会劳动总和的范畴,在这个范畴下对制造某一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经过平均和比较后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该商品的价值量。”
凝聚智慧,砥砺前行
通过张国栋学长的分享,我们首先认识到商品、货币与资本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其次明白了这种相互的内在关系如何形成资本主义,再次我们认识到了商品、货币与资本自身内在关系的逻辑,从而一点点揭开了资本主义是“拜物教”的本质,破除了资本主义拜物教的神秘性。最后通过张国栋对《资本论》后续章节的抛砖引玉,使我们感受到了资本主义是通过控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统治社会,是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颠倒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 END —
图文编辑:杨占廷 王 夕
图文排版:王 夕
一审一校:杨 荣 颜 曌
二审二校:朱 丹 李 阳
三审三校:李维昌 张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