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
张瑞才,男,云南马龙人,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原文出处:
摘要
“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国际和全球层面的体现,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一世界”的“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以胸怀天下的情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三大倡议”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框架,“三大倡议”之间相互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系统回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提供了答案。揭示“三大倡议”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实践要求、价值旨归,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意义重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倡议;安全倡议;文明倡议
阅读导引
一、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全球发展倡议
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保障:全球安全倡议
三、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全球文明倡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世界进入新的变革动荡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首次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空间和时间、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揭示了人类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共同体。2015年10月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明确表述。2018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下简称“三大倡议”。“三大倡议”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布局,反映了中国对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深邃思考。审视这“三大倡议”提出的前后逻辑与内涵价值,不难发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动力,文明是发展与安全的土壤,同时发展与安全又是文明演进与前行的途径。故“三大倡议”彼此各蕴其意,且不可分离,共同筑牢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基石”。“三大倡议”分别从三个维度回答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关键问题,全球发展倡议从发展维度明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下简称“三大倡议”。“三大倡议”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布局,反映了中国对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深邃思考。审视这“三大倡议”提出的前后逻辑与内涵价值,不难发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动力,文明是发展与安全的土壤,同时发展与安全又是文明演进与前行的途径。故“三大倡议”彼此各蕴其意,且不可分离,共同筑牢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基石”。“三大倡议”分别从三个维度回答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关键问题,全球发展倡议从发展维度明确回答了关乎全球发展的时代之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物质之基;全球安全倡议从安全维度明确回答了关乎全球安全的世界之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了安全之阀;全球文明倡议从文明维度明确回答了关乎全球文明发展的历史之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造了文明之魂。“三大倡议”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拓展和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程。
一、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的形成。发展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金钥匙”,是安全和文明的根基,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回答“世界怎么了” 的“世界之问”必须从“变”和“不变”的的角度来回答。从“变”的角度讲,当今世界遇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了“新的变革动荡期”; 从“不变”的角度讲,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没有变,世界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没有变。面对“百年变局”,团结还是分裂?和平还是冲突?合作还是对抗?再次成为“时代之问”,解决问题之道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是从回答“发展之问”的角度思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而提出的,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答的基础性问题。其思想源于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共同体”理念,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共同体中不再有个体对抗、阶级对立、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追求的“共产主义” 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每个人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不要成为其他人发展的“胖脚石”,而成为 “铺路石”,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要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就必须要坚持交流互鉴、相互尊重、 和平共处,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前提和根基是发展。新时代,加强人类交往要追求和平发展,就要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加强人类交往应致力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逐步消除资本与劳动、北方与南方之间的鸿沟,着力解决全球发展失衡以及公平赤字等难题。对全球发展的深邃思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在2013年10月7日在印度尼西亚提出要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亚太的发展应该坚持“四个发展” 即共同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联动发展。2014年11月17日,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中提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发展的发展理念。2015年9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要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 创新的发展之路”的主张。一句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厚植其物质基础,推动全球共同发展,适应解决这一“发展之问”,全球发展倡议应运而生。全球发展倡议是全球发展的时代产儿, 是全球发展的实践之需。
全球发展倡议的内涵。2021年9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中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对其内涵作了以下深刻阐释: “在此,我愿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一是坚持发展优先。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 加强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普惠包容。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四是坚持创新驱动。……五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六是坚持行动导向。加大发展资源投入,……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在理念框架上,尤其表现在上述“六个坚持”上。全球发展倡议以发展优先为第一要义,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宗旨, 以普惠包容、创新驱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和内在要求,以行动导向为实践引领。其核心要旨是,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和健康的全球发展进程,进而推动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和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直面当前的核心议题,提出了发展优先的解题思路,是对中国发展主张的高度概括,也是近年来中国广泛开展发展合作的经验总结。全球发展倡议重点强调了促进国家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减贫、粮食安全等8个全球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为切入点, 助力解决发展现实问题。
全球发展倡议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2022年6月,习近平主席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的四点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的实践要求:第一,要共同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我们要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打造人人重视发展、各国共谋合作的政治共识。第二,要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我们要真心实意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制度环境。第三,要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我们要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弥合数字鸿沟,加快低碳转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第四,要共同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就是坚持发展优先,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强发展合作战略对接,深化减贫等重点领域务实合作,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人民福祉、造福各国人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追求, 全力破解发展难题,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努力实现不让任何一国、任何一人掉队的目标;就是坚持普惠包容,倡导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脆弱国家,着力解决国家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全球均衡发展、共同繁荣。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关键是坚持行动导向,深化务实合作。
全球发展倡议的价值旨归。全球发展倡议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新时代全球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 2022年1月17日在《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指出:“这个倡议是向全世界开放的公共产品,旨在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共同发展。”这一论述揭示了“全球发展倡议”的价值旨归。2022年5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的致辞中强调“当今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国际上搞“小圈子”只会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对抗。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 促进全球发展。”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加快推进全球发展新时代的宏伟蓝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引领、平台建设、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务实合作,将中国在推进本国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与发展能力,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需求清单有机结合起来,在联合国2030 年发展议程的目标引领下,形成中国携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全球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范式,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和拓展现代化提供范式借鉴价值。
全球发展倡议在实践上为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全球发展倡议致力实现更加强劲、 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为破解世界发展赤字、推进全球发展事业指明了前途与方向。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发展问题回归国际核心议程,为各方对接发展政策和深化务实合作搭建了有效平台,为汇聚各方资源、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协同增效注入了强劲动力。全球发展倡议一经提出,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持明确支持态度,实施了100多个早期收获项目,使60多个发展中国家受益。两年来,中国携手各方合作伙伴,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走深走实,开展了众多合作项目,建立了广泛合作网络,改善了各国人民生活。
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保障:全球安全倡议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前提。“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一起,绘就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世界篇”。两大倡议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综合体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布局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两根支柱。两个倡议将中国特色的发展观、安全观同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安全治理有机结合,它们的接续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重要战略思想运用到对外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标,都将自身发展和自身安全寓于共同发展和共同安全当中,致力于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和普遍安全,推动各国在发展合作、安全合作中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安全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在全球、区域和双边等三个层面对接发展战略和破解“安全困境”,赋能全球发展共同体和全球安全共同体构建。两大倡议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发展关联”分析范式,为全球发展和共同安全协同增效提供新思路。两大倡议对于塑造百年变局下基于国际规则的发展叙事和安全叙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是两大倡议的提出者,更是落实两大倡议的践行者。
全球安全倡议的形成。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这是对构建世界安全格局作出的中国解答,为解决当今世界安全问题贡献的中国力量, 为应对未来世界安全变化提供的中国思路。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提出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提出发展和安全、权利和义务、自主和协作、 治标和治本“四个并重”的核治理之道。2014年5 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亚信峰会上提出“亚洲安全观”,即“我们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 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这成为区域安全合作的“亚洲经验”和“中国经验”的聚合体,体现出亚洲解决自身安全问题的东方智慧。这为“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是“全球安全倡议”的“亚洲版”。后来又提出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的主张,可见,核领域的“核安全观”和“网络安全”主张,地域领域 “亚洲安全观”提出,为“全球安全观”的提出提供了前提,“全球安全倡议”的出场将“呼之欲出”。
全球安全倡议的内涵。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事实再次证明,冷战思维只会破坏全球和平框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会危害世界和平,集团对抗只会加剧21世纪安全挑战。为了促进世界安危与共,中方愿在此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我们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这“六个坚持”既阐明了“全球安全倡议”的主体内容,又提出了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实践要求;这“六个坚持”中的第一个坚持“全球安全观”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 是实现“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引领。2023年2 月,中国政府发表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 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关于全球安全的六大核心理念和原则,强调在安全目标上,倡导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安全。在安全行为体上,坚持国家的主体性与联合国体系的合理性。在安全内涵上,既强调传统安全,又突出非传统安全。在实现安全的方式上,倡导和平解决与共同应对。中国倡导全球安全倡议,其核心内涵是“六个坚持”。全球安全倡议的“六个坚持”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明确了维护和实现全球安全的核心理念、根本遵循、重要原则、长远目标和可行思路, 既展现顶层设计的宏观思维,又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微观视角,既立足解决人类安全的现实问题,也旨在谋求世界和平的长久之道,必将为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破解人类安全困境、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理念指引。倡议以“六个坚持”为核心要义,“六个坚持”彼此联系,相互呼应,既有顶层设计的宏观思维,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路径,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全球安全倡议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深入诠释全球安全倡议的时代意涵,生动擘画出未来国际安全事业的宏伟蓝图,加速推动这一国际公共产品更好造福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开启金砖合作新征程———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的讲话》中指出“我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立足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中国主张秉持共同安全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主张重视综合施策,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协调推进安全治理;主张坚持合作之道,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谈判来实现安全;主张寻求可持续安全,通过发展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的土壤。推进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应始终做到“六个坚持” 的实践要求。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在核安全领域,中国强调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围绕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加强国际核安全合作。在生物安全领域,要推进全球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全球生物安全治理能力。面对全球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的 “三个更加突出”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解决之道是通过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通过弘扬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通过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
全球安全倡议的价值旨归。“全球安全倡议”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安全理论,赋予安全问题新的时代内涵,拓展了全球安全的新认知,提升了全球安全新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指明前进方向。在国与国相互依存的今天,追求“绝对安全”“独享安全”行不通,必须超越你输我赢的冷战思维,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全球安全倡议与中国以往提出的安全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安全理念的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全球安全倡议也极富理论创新价值,以共同安全取代零和安全、以综合安全超越传统安全、以合作安全超越联盟安全。
全球安全倡议在实践上为维护全球安全提供了新方案,为弥补世界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了方法路径。面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错综交织的形势,“全球安全倡议”倡导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新路,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安全倡议为弥补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了方法路径。为推动“全球安全倡议”的实践进程,中国忠实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与使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中国累计派出5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第二大联合国维和摊款国。
三、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全球文明倡议
如果说发展和安全如车之两轮,那么文明则是把两者链接在一起的车之轴,没有文明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没有文明维系的安全是靠不住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是“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文明纽带,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撑。
全球文明倡议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就鲜明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的重要论断,揭示了文明“三大特性”:即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文明因多样而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4 点主张:一是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三是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四个坚持”强调“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揭示了世界文明历史的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高度概括了人类文明交流之道,揭示了全球文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全球文明倡议”的形成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继2021年9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4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后, 中国向世界提出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及其中蕴含的非“零和博弈”思维,将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克服文化的成见与偏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异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全球发展”和“全球安全”。
全球文明倡议的内涵。“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内容就是习近平提出的:一是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强调“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因此,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二是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人类共同价值是建设美好世界的理念指引和价值导向。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三是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文明只有在传承中才能存续,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发展;四是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 拓展合作渠道,强调只有加强文明的交流合作, 才能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四个共同倡导”既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有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主观态度,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 是推动不同文明和衷共济、和谐共生、互尊互敬、 互谅互让的重要遵循。这“四个共同倡导”体现了“四个统一”:多样性与交融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坚持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一个内涵丰富、 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整体架构。
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要求。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要求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要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秉承文明的包容精神、强化文明的对话。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一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二是强化文明的平等性。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三是突出文明的包容性。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要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成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典范。
全球文明倡议的价值旨归。全球文明倡议以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眼光关照人类文明的进步趋势,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价值,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时代价值。全球文明倡议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夯实了文化根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明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层面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等先进理念;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为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夯实了文化根基,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全球文明倡议在理论上提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追求,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引,全球文明倡议为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广泛的价值共识。
全球文明倡议在实践上进一步完善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网络,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行动指南,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由世界人民共享凝聚了世界力量。全球文明倡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领世界和平与发展。全球文明倡议擘画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图景,为推动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进步注入不竭动力。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风险挑战交织叠加、“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国发起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大力推动同伙伴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有力消除了国家间隔阂和误解,为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全球问题的根本性回答,是中国就世界问题给出的“总体性答案”。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支柱”。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钥匙”,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安全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我们要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是连接发展和安全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旨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促进各种文明包容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国际场合论述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候,都是将发展、安全和文明交流互鉴结合在一起的。“三大倡议”就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 提供的“中国方案”。
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度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要继续答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答案,深入推动这一方案由中国倡议变为国际共识,由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
图文排版:盛 鑫
一审一校:袁 群 张瑞才
二审二校:朱 丹 李 阳
三审三校:李维昌 张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