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现实考量与实践向度
王超品 龙叶
作者简介
王超品,女,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龙叶,女,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文章出处
文章来源:《民族学刊》2024/01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国式现代化在核心内容、主体力量和实现目标等方面关系紧密、互促互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支撑,二者协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十分重要且必要,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需要,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还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需要。基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式现代化辩证关系的认识,应从政治领导、思想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教育四个层面出发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探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实践指向。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 五个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民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度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指引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迎来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需要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凝聚中华各族群众思想共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以此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思想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举措。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力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 现 代化。可以肯定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统一性。
(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 ,[2]394只有建立“ 自由人联合体” 才能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群众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思想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表达。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引导各族群众在价值理念、理想信念等层面形成现代化的民族意识,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点任务来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1]70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民族意识的现代化,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注重在实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进程中维护各民族具体利益,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邓小平在1979年12月的« 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 一文中明确指出:“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3]237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释和系统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将“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1]25 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包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二者具有内容耦合性,关键都在于以民族意识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 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战略问题是一 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4]31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中华民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道路,是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规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 中国式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2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方位部署,“ 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1]16的最好印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看,中国式现代化兼具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定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定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前进的方向指引。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角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表达和推进路径,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着力点和切入点,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全覆盖的指导和支撑。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既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又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方向指引作 用。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树立、培育、铸牢,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力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战略目标下,各族群众才能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进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塑造现代社会民族意识。
( 三) 协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马克思明确指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66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既统一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6]20的生动体现,是伟大复兴征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障和动力支撑。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245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必须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统筹考虑。
从价值内涵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显了民族团结对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价值旨归,共同指向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实现目标。从实践意蕴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力量之源;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部署,是行动之基。二者构成了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保障和路径,具有目标一致性,致力于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统一体,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是二者的最终实现目标和方向指引。为此,需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结合,通过建设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促使各族群众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全方位保障。
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考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的重大战略,是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深刻把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只有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引领,才能更好地践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助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 一)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需要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2并且将 “ 以人民为中心” 作为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政治立场,充分彰显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这需要我们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此来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一方面,境内外敌对势力颠覆破坏活动直接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尤其是“ 三股势力” 仍严重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加之社会思潮多元化以及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伴随着涉及民族因素意识形态问题的存在。这都需要我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挑战。另一方面,当前还存在“ 历史虚无主义” “ 极端民族主义” “ 狭隘民族主义” 等涉及民族因素的错误思想,以及部分群众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认知还比较模糊。上述种种无疑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复杂变数。故此,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度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进而实现以精神文化的现代化来推进整体的现代化。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究其根本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这两只手都要硬”[7]378 的重要命题。立足新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22 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体。我们必须辩证看待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代新征程上,着力推进各族群众在物质条件和思想观念向现代化迈进,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二) 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
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8] 由于历史因素、地缘政治等原因,边疆民族地区依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和重点所在。因此,必须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凝聚力量。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区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 推进兴边富民、 稳边固边。”[1]3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民族地区发展建设之中,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现阶段,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仍面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多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固边和兴边并重,完善固边兴边富民政策体系,推动各民族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区位势来服务新发展格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尤为重要。
此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对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具有特殊意义。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 ,强调要通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来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不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这表明法治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只有将民族事务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现代化、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激发边疆地区人民群众稳边守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安全屏障作用,推动党的边疆治理现代化方略的具体落实。
( 三)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4]244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现实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将“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将其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首要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 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9]413带领各族人民群众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情、党情和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仍面临着“ 四大考验” 和“ 四种危险” ,这使得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复杂。这需要我们将民族工作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在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基础上将我国民族优势转化为现代化国家治理效能,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理论创新,又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向促进的方向指引,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充分显示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任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向度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 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应当着力从政治领导、思想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教育四个层面突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牢固思想根基。
( 一)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领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6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由“ 自在” 的共同体走向“ 自觉” 的共同体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首先,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1]67基层党组织是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转化为民族工作的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是将党的领导贯穿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重点所在。具体来说,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水平;要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带动各族人民群众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向心力;要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贯彻落实,提升党的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切实维护各族群众整体利益;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族工作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负责、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团结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次,加强党的民族工作核心力量建设,打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党员队伍。干部队伍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引导者,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和凝聚群众的重要力量。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根据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也要推动基层干部将党的民族理论和现代化理念宣传落实到民族地区和民族群众中去,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带 头作用。此外,要特别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和 使用, 打造“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 。[4]248民族干部通晓本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干部要加强自身党性 修养和实践锻炼,增强自身斗争本领和斗争精神,引导各族群众增强“ 五个认同” ,做好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坚持党的依法治边方略,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依法治边是指“ 把法治融入边疆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10]这既是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形式,更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法治基础。在治理内容上,一方面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干部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培训,促进广大民族地区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处理民族事务,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开展民主法治宣传教育,补齐基层法治短板,促进全民族法治素养工作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的系统推进。在治理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注重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方面着手推动民族事务“ 三治” 融合发展,推动建设以党建引领、政府协调、法治保障、民众参与等多方位的依法治边平台。
( 二) 增强“ 五个认同” ,增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共识
针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当前形势,必须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所在,推动各族群众将“ 五个认同” 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历史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或起关键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11] 作为国家层面的身份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统一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要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具体来说,要引导各族群众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自觉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从而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体来说,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把握好宗教信仰自由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关系;要以牢固树立“ 四个共同” 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活动,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主导权;要促进各民族将共同体意识内化于本民族的价值认同中,构建起坚固的现代民族国家层面的整体认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2] 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塑造现代民族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纽带。因此,要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把握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指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要充分利用节庆节日、人文建筑、历史人物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产品,通过打造文化精品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革命文化方面,应该充分挖掘革命遗址遗迹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把握革命文化的红色价值意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注重将革命精神全方位融入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在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方面,要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品活动,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好理想信念建设,积极运用“ 互联网 + ” 模式宣传先进人物事迹,促使互联网成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增量。
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深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一方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国共产党以“ 八进” 为重要抓手使“ 五个认同” 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从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切入深度挖掘和积极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果转化为民族意识思想资源,促进各族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注重顺应大流动、大融居的新形势将民族工作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 会治理格局,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的全方位嵌入,不仅能够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和领域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而且也通过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 三)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9]147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从发展问题入手,找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首先,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推动民族地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对外可以推动民族地区通过 “ 一 带 一路” 更好融入国际市场,拓宽对外开放领域;对内可以推动民族地区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有效的高质量发展优势,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大力推动民族地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与“ 一带一路” 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对接来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层次,从而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实现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工作实践的具体结合,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特殊战略作用。并在此过程中继续推进全面 深化改革,辩证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新高地,助推民族地区实现自身繁荣发展,进而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确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其次,做到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精准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是在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基础上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具体政策,是在发展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形式。一方面,要增进共同性,坚持所有工作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 纲” 聚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坚持慎重稳进的重要原则实施对口支援和政策帮扶,使各族群众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共同迈向现代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差异性。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考察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结合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最后,要立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做好新时代“ 三农” 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要推动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依靠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要推动民族地区人才振兴,做好“ 扶志” 和“ 扶智” 工作,激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振兴,实现文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满足各族群众全方位精神文化需求;要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振兴,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要推动民族地区组织振兴,将基层党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任务的具体落实。总之,要通过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来不断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以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来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凝聚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强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教育
当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以及民族工作的形势要求提出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诉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3]65 因此,必须从教育层面出发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紧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要求和核心所在,不断增强其感染力和渗透力。
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性任务,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 最大同心圆” 。具体从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来重点把握:认识层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载体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汇聚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合力。实践层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人们的自觉行动,利用各民族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基层、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将现代化理念和行为方式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总而言之,要推动全体人民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全社会思想共识,不断消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挑战。
注重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长效化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平台和长效机制,实现理论宣传和教育实践的融合共进。一方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充分利用全媒体信息技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实现“ 四史” 教育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同步推 进。比如, 举办专题讲座、 印发教育 读本、宣传民族团结先进人物典型材料等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社会 教育全过程。另一方面,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 在 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将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融入其中,不断推动学术性话语向有趣易懂的日常话语的转变,尤其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政策解读和故事宣讲,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切实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所在,对于现代民族意识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在主要对象上,应该从民族群众向全体人民覆盖,实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全覆盖。在主要内容上,加大民族地区独特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充分利用自然文化景观、历史名胜古迹、民族节庆活动来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时要注重将各民族文化融入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推动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协同发展。在主要方法上,利用多元数字技术让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文化,推动形成宣传方式更加多样、实践载体更加丰富、覆盖面更广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平台。只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切实加强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才能深度挖掘其中内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蕴,健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 M] .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G] .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7]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3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王超品. 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及实现路径[J]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20(04) :130-137.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蒋红,彭志强.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边疆治理方略[J] . 思想战线,2021,47(01) :14-23.[11] 周平. 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意识塑造[ J] .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04) :1-9.
[12]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 ( 第1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END
图文排版:唐赛宇
一审一校:袁 群 王超品
二审二校:朱 丹 高 少
三审三校:李维昌 张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