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丹,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文章出处
文章来源:《思想战线》2024-10-24
摘 要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 , 要 “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 具有整体性 、层次性 、协同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其系统性结构需要建立在系 统认知的基础上 , 主要包含目标体系 、 内容体系 、方法体系 、管理体系 、保障体系五大要素 , 其构建遵循着战略思维 、系统思维 、底线思维 、创新思维的方法论要求 。要坚持在全局性谋划上下功夫 ,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三级联动机构; 在战略性布局上下功夫 , 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 纵横贯通的一体化建设; 在整体推进上下功夫 , 推进教材、教学 、教师的一体化管理 。
关键词 : 思政课实践教学 ; 体系构建 ; 系统观念; 教育家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 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明确提出: “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统筹推进育人方式、 办学模式、 管理体制、 保障机制改革” “ 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① 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 全面推进 “ 大思政课 ”建设的工作方案》 明确指出: “ 高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 教务处、 宣传部、 学工部、 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 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 ” 。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从方案设置到教学目标, 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 从队伍建设到评价机制都随着社会发展和现实需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逐渐实现了由零星分散向整体系统、从技术研究向内涵发展、从知识取向向价值取向的转变。列宁指出: “ 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 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 ③迈入新时代,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象、目标、内容、载体、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 “ 坚持系统观念 ...... 增强改 革系统性、 整体性、协同性。” ④当前, 以系统观念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正是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有效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的重要举措。
①《 中共中央关于进 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24 年 , 第13页 、第 14 页 。
②《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 全面推进 “ 大思政课 ” 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 htm,2022年7月25日 。
③《 列宁选集》第四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5 年 , 第 26 页 。
④《 中共中央关于进 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24 年 , 第 6 页 。”
01
问题的提出
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骆郁廷、赵癸萍认为 ,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出发点 , 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从内化向外化转化的关键点, 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从 “ 实然” 向 “ 应然” 飞跃的着力点 。①但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概念内涵泛化、课程属性弱化、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零散化、教学组织形式化等问题依然存在 。②张春和认为, 从系统的角度探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解决实践教学弱化 、泛化、散化、虚化和简化的重要保障。③就具体研究来看, 学界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价值意义已经达成共识, 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要素结构、对策建议、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是从概念内涵出发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要素结构进行研究。当前学界一致认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和构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结合方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就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相互协同的要素构成的。但在具体要素的构成上仍未达成一致。冯刚、陈梦霖认为,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结构体系中, 社会接触构成教学表层结构, 教学内容和形式构成教学中层结构, 学科传授与学习认知构成教学深层 结 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素材、教学问题、教学节奏等则构成教学辅助层结构, 这四层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 。④车车从解构性分析入手, 观察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构成要件, 尝试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人的要素 ( 组织 ) 、物的要素 ( 载体、资源 ) 、秩序的要素 ( 制度) 。⑤李鸣提出, 完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教 学 运行过程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 。⑥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 从理论的维度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冯刚、陈梦霖认为, 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整体建构、连续性不强, 实践内容同质化、固态化现象严重。⑦杨增岽也认为, 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 并且由于缺少宏观指导和微观操作标准, 导致实践教学规范性有待加强。⑧黄闯则认为,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不仅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目标, 更缺乏明确的教学内容。⑨张红霞、葛连山认为, 思政课实践教学尚未形成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⑩对此, 应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首先, 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肖建杰认为, 在具体构建方式上应该采取分层与集中相结合的思路,⑪佘双好认为, 应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看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 构建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⑫其次, 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孟凤英认为, 情感性实践教学、认知性实践教学、理解性实践教学和拓展性实践教学 “ 四位 一体 ” 是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⑬罗亮认为, 高校需要不断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等维度, 探索改革创新 “ 学生主体、问题导向、系统协同、多元评价” 的 “ 四维” 策略。⑭最后, 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模式。王喜满、黎亚茹提出,通过在课堂实践中采取 “ 3+自选” 教学法、课外实践 采取 “ 三结合” 教学法、 实践考核中采取“ 三位一体” 评价法, 有效地实现思政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思政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思政教师和学生双重积极性的结合。⑮王晶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育主体对象, 提出构建 “ 理论确证、情感认同、实践养成” “ 三位一体” 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教学魅力。⑯安慧玉针对教学模式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 “ 三融合、三结合” 方式, 对感悟式、体验式、专题式、调研式等多种方法进行整合。⑰马福运、陈雨昕提出, 必须大力实施 “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 推动形成课堂场域、实践场域、文化 场域和网络场域的育人 “ 生态圈 ” , 构建多方联动、分工协作、 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⑱
三是以 “ 大思政” 的视角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路径探索。一方面, 学者们从微观视角聚焦某一门具体的思政课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姚明明、李伊能聚焦《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⑲常精彩、孙健聚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提出要以实践教为抓手落实 “ 大思政课 ” 要求。⑳涂平荣、赖晓群聚焦《 形势与政策》 课程, 提出应在坚持 “ 政治引领与实践育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 实践教学与专业 实习” 等 “ 四个相统一原则 ” 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规范化。㉑另一方面, 学者们从宏观视角结合学校特色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按照 “ 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的要求, “ 千人百村” “ 街巷中国” 把概念和案例相结合, 坚 持思想引领、 学理阐释、 青年方案 “ 三位一体” 。㉒南开大学坚持十年开展苏区实践 “ 大思政课” ,形成了坚持激活红色资源、 坚持激活多元主体和坚持激活实践成果三条基本经验。㉓河北大学打造 “ 现场沉浸式” 思政课教研活动, 并联合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等教研机构举办文献调研和现场教学活动。㉔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 上述研究或从理论的视角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构建路径进行宏观探索; 或从实践的视角聚焦一门课程或本校实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模式探索, 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未能真正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本身的系统性进行阐释, 亦未能将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很多享誉全国、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典型经验, 也面临复制推广的困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依然存在整体设计和资源整合尚待优化, 大学生多样化需求亟待满足, 地方区域特色有待加强等推进梗阻。㉕因此,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零散化、随意化、形式化等共性问题迫在眉睫。本文认为, 思政课实 践 教 学体系本身就是一项包含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管理体系、 保障体系的复杂系统, 只有各个子体系之间实现协同耦合、 辩证统一才能发挥整体效能。因此, 理清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各个要素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 全面把握其整体性、层次性、协同性 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 在全局性谋划上下功夫、在战略性布局上下功夫、在整体推进上下功夫,是破解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实困境, 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① 骆郁廷 , 赵癸萍 : 《 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践根源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 年第 1 期 。
② 朱丹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4 年第 3 期。
③ 张春和 :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的 探 索 与 构 建 — 兼 论 “ 2018 新 方 案 ” 基 本 要 求 的 落 实 落细》,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年第 9 期 。
④ 冯刚 , 陈梦霖 : 《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价值及其实现》,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 年第 18 期 。
⑤ 车车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态学分析》, 《 思想理论教育》 2022 年第 2 期 。
⑥ 李鸣 : 《 系统论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年第 3 期 。
⑦ 冯刚 , 陈梦霖 : 《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价值及其实现》,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 年第 18 期 。
⑧ 杨增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突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 年第 10 期 。
⑨ 黄闯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教育评论》2019 年第 9 期 。
⑩张红霞 , 葛连山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常态化论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年第 6 期 。
⑪肖建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思想理论教育》 2009 年第 S1 期 。
⑫佘双好 :《构建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年第 11 期 。
⑬孟凤英 :《科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年第 12 期 。
⑭罗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 年第 5 期 。
⑮王喜满 ,黎亚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三三制 ” 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辽宁大学 思政课改革为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 年第 5 期 。
⑯王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位一体 ”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实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年第 10 期。
⑰ 安慧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现场教学 ” 模式研究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 年第 5 期 。
⑱马福运 , 陈雨昕 :《时代新人培养 : 深刻意涵 、理论溯源和培育路径》,《思想战线》 2024 年第 1 期 。
⑲ 姚明明 , 李伊能 :《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课善用 “ 大思政课 ” 探析》,《青年学报》 2024 年第 2 期 。
⑳ 常精彩 , 孙健 :《 “ 大思政课 ” 视域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 3 期 。
㉑ 涂平荣 , 赖晓群 :《 新时代高校 “ 形势与政策 ” 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研究》,《思想政治课研究》2023 年第 1 期 。
㉒ 胡百精 :《中国人民大学 “ 千人百村 ”“街巷中国 ” —扎根国家发展重大历史现场的 “ 大思政课 ”》,《北京教育 ( 德育) 》2022 年第 10 期 。
㉓ 刘一博 , 张登彬 :《 善用 “ 大思政课 ” 讲 道 理 : 南开大学十年苏区实践的探索与经验》,《 思想教育研究 》
2022 年第 10 期 。
㉔ 左志红 :《出版院校让思政课 “ 走 ” 起来 “ 活 ” 起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4 年 6 月 3 日 。
㉕ 丁昀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破解》,《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14 期 。
(一)
这种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即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各个子体系的简单累加, 体系最终产生的效能是要于各个要素之和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的关系, 任何一个要素的欠缺都将影响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发挥。目标体系是整个思政课实践体 系构建的根本, 为其他所有子体系的 构建提供了方向和参考, 目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将直接影响其他要素构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整个体系构建的核心, 内容体系构建越系统、 越科学, 思政 课实践教学的目的越容易达成; 方法体系是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 是有效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率和教学内容的抵达率; 管理体系是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线, 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 管理体系越严谨、 越科学, 教学目标完成度就越高; 保障体系是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 制约着整个体系和其他构成要素的功能的发挥。
(二)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不仅由目标体系、 内容体系、 方法体系、 管理体系、 保障体系五大子体系构成, 每个子体系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 包含着各自的构成要素。综合来看, 高校思政课实践体系是一个包含三级指标层的综合体系。目标体系包括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价值目标三个部分。其中课程目标是指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是具体到每节课与理论课堂教学相匹配的知识讲授目标, 价值目标是指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 在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所 要达到的目标。内容体系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教案、 教辅素材三个部分, 其中教学大纲是对课程进度、 课时安排、 知识点内容的综合设计; 课程教案是指任课教师对具体教学过程的计划和安排, 是任课教师实施教学计划、 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遵循; 教辅素材是对教学知识点讲授的辅助案例、 故事等教学素材及资源。根据实践教学活动方法的适用场域,方法体系分为课堂类实践教学方法、校园类实践教学方法、社会类实践教学方法、 网络类实践教学方法。管理体系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等各个环节。保障体系包含组织领 导保障、资源平台保障、 质量评价保障等方面。整体离不开部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 每个子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将直接制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能的整体性发挥, 因此有效把握体系构建的层次性, 是建好高校思政课实践及教学体系的基础前提。
(三)
从相关政策文件来看, 新时代高 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 特 征就在于全面贯彻“ 协同育人” 的教育理念。从 2015 年 7 月 27 日, 教育部颁发《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 明确提出 “ 努力强化实践教学, 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①到 2022 年《 全面推进 “ 大思政课 ” 建设的工作方案 》 提出 “ 高 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 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 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 ,②都充分彰显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协同性, 很多高校也在具体的实践中践行了这一 “ 协同性” 。首先是队伍的协同。即在队伍建设上整合一切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力量, 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合力, 做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 团干部的协同育人。其次是资源的协同。即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整体建设上整合校内外的一切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支撑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地资源、文化资源、平台资源等。最后是机制的协同。即能有效调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各个要素的协同机制, 主要包括领导责任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综合协调机制。建立领导责任机制, 就是要明确责任主体, 建立高校党委班子成员抓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责任机制, 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责任向各领域、各环节延伸, 例如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建设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 学工部、 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就是要确保信息畅通, 以实现多主体、 多部门、多环节的有效联通和协调联动, 例如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建设形成 “ 思政课实践教学办公会机制” , 定期洽商、 共同研判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事宜; 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即有效整合资源, 实现关系协同、要素协同和空间协同, 例如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建设成立 “ 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 , 负责统筹协调一些教学相关事宜。总之, 这一 “ 协同” 理念有效打破了就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谈体系构建的局限, 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其应有功能的必然之举。
①《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 〈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 课 建 设 体 系创新计划 〉的通知》,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 html , 2015 年 7 月30 日 。
②《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 全面推进 “ 大思政课 ” 建设的工作方案〉 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https: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 htm , 2022 年 7 月 25 日 。
(四)
正如恩格斯在 《 反杜林论》 中指出的: “ 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 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① 体系的构建归根到底是为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开展,这一体系的构建不是偶然的、 自发的、 随意的, 而是基于一定教学目标、 教学对象、 教学任务需要所形成的严密有效的有机整体。一方面,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从长远来看,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 而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 不断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 从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部运行来看,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其外部的其他体系进行有序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 才能存在和发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但同时其本身也是另外更高一级系统的组成要素和构成部分。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本身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构建和运行必须具备开放性,始终做到与其他外部体系有机协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12 年, 第395 页 。
0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要素及系统性特征
体系是由若干相关事物互相联系、 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各个要素、 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 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 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实践教学作为一项教学活动, 必然要包含以下七大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保障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重要意义之一, 就是确保这七大要素能有序高效地运行。因此,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孤立的单个体, 而是由若干相关要素构成的集合体, 主要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管理体系、保 障 体系五大子体系构成, 五者之间相互 联系、 相互制约、 缺一不可。从实践教学的发生机制来看, 五大子体系不仅要能有效地凝聚七大要素, 更要能高效回答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 为何教” “ 教什么” “ 如何教” “ 教得如何” 等四大基本问题。其中目标体系是对教学目标的系统阐释和定位, 对 应回 答 “ 为何教 ” 的问题; 内容体系是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规划, 对应回答 “ 教什么” 的问题; 方法体系是对教学 路径和方法的系统规划, 对应回答 “ 如何教” 的问题; 管理体系是对教学 主体、教学客体、 教学流程进行全程跟踪、 管理与反馈, 对应回答 “ 教 得 如何” 的问题; 保障体系则是为实践 教学顺利开展提 供基础保障, 是确保五大子体系协同耦合、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有效把握其整体性、 层次性、协同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并能意识到这四大特征之间并不是孤立割裂的, 而是相互关联并贯穿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全过程的, 才能发挥体系应有的效能。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09年, 第 23 页 。
(一)
这种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即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各个子体系的简单累加, 体系最终产生的效能是要于各个要素之和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的关系, 任何一个要素的欠缺都将影响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发挥。目标体系是整个思政课实践体 系构建的根本, 为其他所有子体系的 构建提供了方向和参考, 目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将直接影响其他要素构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整个体系构建的核心, 内容体系构建越系统、 越科学, 思政 课实践教学的目的越容易达成; 方法体系是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 是有效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率和教学内容的抵达率; 管理体系是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线, 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 管理体系越严谨、 越科学, 教学目标完成度就越高; 保障体系是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 制约着整个体系和其他构成要素的功能的发挥。
(二)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不仅由目标体系、 内容体系、 方法体系、 管理体系、 保障体系五大子体系构成, 每个子体系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 包含着各自的构成要素。综合来看, 高校思政课实践体系是一个包含三级指标层的综合体系。目标体系包括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价值目标三个部分。其中课程目标是指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是具体到每节课与理论课堂教学相匹配的知识讲授目标, 价值目标是指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 在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所 要达到的目标。内容体系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教案、 教辅素材三个部分, 其中教学大纲是对课程进度、 课时安排、 知识点内容的综合设计; 课程教案是指任课教师对具体教学过程的计划和安排, 是任课教师实施教学计划、 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遵循; 教辅素材是对教学知识点讲授的辅助案例、 故事等教学素材及资源。根据实践教学活动方法的适用场域,方法体系分为课堂类实践教学方法、校园类实践教学方法、社会类实践教学方法、 网络类实践教学方法。管理体系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等各个环节。保障体系包含组织领 导保障、资源平台保障、 质量评价保障等方面。整体离不开部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 每个子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将直接制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能的整体性发挥, 因此有效把握体系构建的层次性, 是建好高校思政课实践及教学体系的基础前提。
(三)
从相关政策文件来看, 新时代高 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 特 征就在于全面贯彻“ 协同育人” 的教育理念。从 2015 年 7 月 27 日, 教育部颁发《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 明确提出 “ 努力强化实践教学, 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①到 2022 年《 全面推进 “ 大思政课 ” 建设的工作方案 》 提出 “ 高 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 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 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 ,②都充分彰显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协同性, 很多高校也在具体的实践中践行了这一 “ 协同性” 。首先是队伍的协同。即在队伍建设上整合一切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力量, 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合力, 做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 团干部的协同育人。其次是资源的协同。即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整体建设上整合校内外的一切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支撑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地资源、文化资源、平台资源等。最后是机制的协同。即能有效调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各个要素的协同机制, 主要包括领导责任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综合协调机制。建立领导责任机制, 就是要明确责任主体, 建立高校党委班子成员抓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责任机制, 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责任向各领域、各环节延伸, 例如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建设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 学工部、 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就是要确保信息畅通, 以实现多主体、 多部门、多环节的有效联通和协调联动, 例如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建设形成 “ 思政课实践教学办公会机制” , 定期洽商、 共同研判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事宜; 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即有效整合资源, 实现关系协同、要素协同和空间协同, 例如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建设成立 “ 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 , 负责统筹协调一些教学相关事宜。总之, 这一 “ 协同” 理念有效打破了就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谈体系构建的局限, 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其应有功能的必然之举。
①《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 〈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 课 建 设 体 系创新计划 〉的通知》,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 html , 2015 年 7 月30 日 。
②《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 全面推进 “ 大思政课 ” 建设的工作方案〉 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https: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 htm , 2022 年 7 月 25 日 。
(四)
正如恩格斯在 《 反杜林论》 中指出的: “ 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 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① 体系的构建归根到底是为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开展,这一体系的构建不是偶然的、 自发的、 随意的, 而是基于一定教学目标、 教学对象、 教学任务需要所形成的严密有效的有机整体。一方面,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从长远来看,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 而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 不断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 从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部运行来看,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其外部的其他体系进行有序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 才能存在和发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但同时其本身也是另外更高一级系统的组成要素和构成部分。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本身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构建和运行必须具备开放性,始终做到与其他外部体系有机协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12 年, 第395 页 。
03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法论要求
尽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其在系统性、整体性、 协同性、规范性、实效性上与国家要求、 社会期待、受教育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迈入新时代,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增加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价值引领的难度, 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空, “00” 后大学生的特点需求推进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创新。“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在把握其整体性、层次性、协同性、开放性的基础上, 以系统观念为指引, 坚 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 底线思维、 创新思维。
(一)
习近平强调, 战略思维 “ 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 。①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从实践教学的微观视角出发, 而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来看, 从 “ 建设教育强国, 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②的宏观视角出发。习近平指出: “ 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应该将政治性视为其第一属性, 从本质上看, 其体系构建的目标就是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有效开展, 以此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历史告诉我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物资较为缺乏, 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因此我国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 “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④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整个国家的政治、 经济、文化都有了质的飞跃, 随之我国的育人目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转变为培养 “ 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⑤的 “ 四有” 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育人目标也随之转变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⑥由此可见,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我国的育人目标也有了相应的转变。习近平指出: “ 一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 一切牺牲、 一切创造,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⑦因此, 当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根本目标, 就是聚焦服务于 “ 伟大复兴中国梦” 这一时代主题, 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有的功能, 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① 习近平:《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14 年 , 第17页 。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日报》2023 年 5 月 30 日 。
③ 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20 年 , 第 17 页 。
④《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226 页 。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3 年 , 第 209 页 。
⑥ 习近平 :《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求是》2018 年第 19 期 。
⑦ 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21 年 , 第 3 页 。
(二)
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 “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①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力量共同推 进 的系统工程, 《全面推进 “ 大思政 课” 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 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 资源, 建设 ‘ 大课堂’ 、搭建 ‘ 大平台’ 、 建好 ‘ 大师资’ 。” 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通过体系的构建发挥其系统功能, 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资源,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的“ 大思政” 格局。首先, 通过体系的构建在空间上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 “ 大课堂” 。正如丁薛祥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指出的: “ 以 ‘ 大思政课’ 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 坚定理想信念。” ③当前, 各高校应建成课内实践、课外实践、 社会实践、网络实践为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其次, 通过体系的构建在资源上形成校内校外有机联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 大平台” 。通过建立校内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数字资源库、思政课实践教学集体备课平台等实践教学平台, 整合协调一切思政课实践教 学的育人资源。最后, 通过体系的构 建, 在队伍建设上形成全员育人的“ 大师资” 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 “ 教师是立教之本、 兴教之源, 强国 必先强教, 强教必先强师。” ④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 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得以提升的关键前提。应积极构建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协同机制, 将辅导员、党员干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高校思政工作骨干也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与专职思政课教师一道形成优势互补、专业互补、团结协作 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 共同上好思 政课实践教学的大课。
① 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20 年 , 第 20 页 。
②《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 全面推进 “ 大思政课 ” 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 https: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 2022 年7 月 25 日 。
③《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 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丁薛祥出席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并讲话》,《人民日报》 2024 年 5 月 12 日。
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 2024 年 8 月 27 日 。
(三)
思政课实践教学归根到底属于教学范畴, 不是活动范畴, 必须具备科学的学科支撑、权威的教学内容、 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方案、 规范的教学管理、专门的师资队伍等, 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规范性、高效性等鲜明属性。①坚持底线思维, 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旗帜鲜明地突出 “ 课程属性” , 做好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以此从根本上区分其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工作体系的不同。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 “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 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 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虽然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实践性, 但其本质仍然是 “ 讲道理” , 尤其要 “ 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 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 用真理的强大力 量引导学生 ” ,③具体来看,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一方面应以高校思政课统一教材为遵循, 保证其与理论教学互为延伸、 相得益彰, 以确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另一方面要在纵向上实现大中小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纵向贯通, 在横向上实现高校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横向融通, 以确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系统性, 才能确保其 “ 教学属性” “ 课程属性” 不变色。
① 冯秀军 : 《 “ 大思政课 ” 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思想教育研究》2023 年第 9 期 。
② 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20 年 , 第 21 页 。
③ 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20 年 , 第 18 页 。
(四)
教育归根到底做的是人的工作, 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一定要以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为基本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也在不 断 发生变化, “ 00 后” 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 在话语体系、学习方式、信息获取、关注热点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受教育对象发展的需求,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想有新的突破, 就应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加强方法体系的创新升级, 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灌输与启发相结合、体验与互动相结合。同时实践教学担负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体系的构建上, 要有意识地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需求密切结合, 与理论教学优势互补, 知情意行实现育人目标。具体来看, 一方面, 要 对每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实施过程 进 行规范, 尤其突出“ 课程” 属性, 避免出现以 “ 活动” 替代 “ 教学 ” 的现 象, 例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都是我们开展实践教学的常用 手 段, 但在具体运用时又要与校园文化 活动相区分。另一方面, 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使用、协同运用, 同时各大高校应充分挖掘和运用好自身的特色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 “ 要善用数字技术, 提升数字教学本领, 在 授课过程中不断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等具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场馆合作, 用好新平台、 新技术, 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脱离纯文字的简单转述, 打破时空限制, 以超文字的新兴形态, 面对面与学生沟通, 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 。①
① 蒋红 , 周虹江 :《数字思政与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再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 年第 5 期 。
04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
迈入新时代,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思路、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应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 以系统观念为指导对高校思政 课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和完善。抓 住其整体性特征, 坚持战略思维, 在全局谋划上下功夫, 健全完善保障体系; 抓住其层次性、协同性特征, 坚持系统思维, 在战略布局上下功夫, 融通贯通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 抓住其开放性特征, 坚持底线思维、 创新思维, 在整体推进上下功夫, 优化完善管理体系。
(一)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只有对其进行统筹谋划才能发挥其整体性功能。《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 2021 年本 ) 》 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要 “ 学校党委直接领导, 支持校行政负责实施。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 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①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想顺利推进并有效落实, 就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子体系, 其关键就在于加强党的领导, 各高校党委应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全校育人工作规划中,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三级联动机构。首先, 在校级层面成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的组长通常应该由学校的党委书记直接担任, 副组长应该由分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全校思政课教学的副校长担任, 组员应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 宣传部、 人事处、 财务处、 教务处、 研究生院、 学生处、 就业处、 团委、 网管部门和后勤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担任。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所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事宜, 确保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的有效支持。其次, 在职能层面成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研管理机构。教研管理机构的成立在于从职能层级保证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工作, 通常该机构可设置在学校教务部门。从工作职责上来看, 该机构不但要按照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的 要 求落实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更要结合学校实际、学情实际制定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方案, 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最后, 在院级层面成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研室。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独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研室, 教研室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组织, 是各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开展教法研究、 提高教学水平、落实上级精神与指示的最基层的实体组织。从功能地位上看, 教研室直接接受实践教学校级领导小组的管理, 并接受教研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其制定的具体教学方案要报校级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才能执行, 同时要定期向教研管理部门反馈实践教学具体开展的情况、现实困难及取得的效果。
①《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 2021 年本) 〉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s: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 12/18/content_5661767. htm , 2021 年 11 月 30 日 。
(二)
当前, 我国除个别高校单独开设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之外, 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各门思政课中设置一定课时量的实践教学, 以致各门课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 存 在重复、倒挂、不连贯的问题, 削弱了其本应有的亲和力、针对性。因此, 要从课程定位出发, 在目标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上实现融通 贯通, 做好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 一体化建设。首先, 做到目标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 方法体系的横向融通。即在课程衔接上做到各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协同融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资源、平台可以共享, 但讲授的内容, 则要突出每门课程的特征, 在理清每门课程的定位的基础上, 找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横向逻辑, 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系统完善的构建。2020 年出台的 《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提出:《 思想道德与法治》 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法治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的历史;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 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 理 论成果。①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必须以课程定位为依据, 才能避免重复、同质的现象。其次,做到目标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的纵向贯通, 即以时间为轴线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纵向贯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不同的思政课开设的时间也都不相同, 这就需要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内容方法上贯通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 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 不同阶段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 呈现出的需求也不同。例如大一阶段面临最大的困惑就是环境适应问题, 大二阶段最大的困惑是价值引导问题, 大三阶段最大的困惑是全面发展问题, 大四阶段最大的问题是人生选择的问题, 因此其思想关注点和特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切实做到与学生大学四年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相契合, 将其融入每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 做到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同时, 还要从学情出发, 充分了解学生在中小学接受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情况, 做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大中小一体化推进, 以解决重复、倒挂的问题。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 〈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 理 论 课 改 革 创 新 实 施 方 案 〉的通知 》, 中 国 政 府 网,http: / / www. moe. gov. cn / srcsite / A26 / jcj_kcjcgh / 202012 / t20201231_508361. html, 2020 年 12 月 18 日
(三)
新时代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视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课程来看待, 既然是一门课程, 就必然要在管理体系构建上做到教材、 教学、 教师的一体化管理。从三者的功能关系来看, 一套科学系统的权威教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一套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必要保障; 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学队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关键核心。教材、教学、 教师这三个要素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必须整体同步推进。一是强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材教辅资料的规范与建设。建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材教辅体系, 从国家层面出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规范, 解决当前实践教学内容零散化、主观化的问题。同时在教材教辅资料的编写上做到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建设, 避免实践教学重复倒挂的现象。二是强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的创新与管理。各高校应结合自 身实际出台科学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 学过程管理办法, 发挥政策导向功能, 以制度的方式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实施、 教学方法、 教学督导等进行规范管理, 同时构建系统科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突出强调实 践教学的过程性管理,解决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随意化、 形式化的问题。同时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引领作用,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以独立一门课程的方式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 并在全国层面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评选, 转变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泛化、 弱化、 形式化的困境。三是强化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服务管理。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当前应从国家层面制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培训计划, 以文件的方式明确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培训课时、培训内容、培训目标要求等。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突出思政课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培育、 践行和激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 师 队 伍建设的意见 》明确提出: “ 实现教师队伍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化赋 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 ①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新的要求, 要突破传统的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模式, 以提升和强化数字素养为核心, “ 提高网络运用水平、 树立人机协同教学理念、 探索数字化教学方法、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 。②同时用好现有的思政课教师备课交流发展平台, 运用好 “ 手拉手” 集体备课、“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 建设等项目, 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真正实现以教育家精神弘扬思政课 “ 大先生” 。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人民日报》 2024 年 8 月 27 日 。
② 蒋红, 周虹江:《数字思政与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再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 年第 5 期。
- END -
图文排版:唐赛宇
一审一校:袁 群 朱 丹
二审二校:朱 丹 李 阳
三审三校:李维昌 张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