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维多利亚街头,遇到了几个老年人。他们身上挂着一个牌子,乍一看上去有点幽默。这些大爷和大婶,在大冷天,不在家里聊天,不去咖啡厅喝咖啡,却站到路边,挂着牌子,拦着路人... 我正思索着,一个奶奶善意地跟我们打了招呼。
她用缓和的语气说,我们是在为维多利亚的公共交通发起倡议,他们认为,“公交车的频率不高,总是让人等很长时间,而且公交车的速度很快,有的时候感到不安全,还有的区域,竟然不通公交车等等...”他们希望,这一切能得到改善。
最后,她还给了我们几张卡片,我感到很好奇,在征求了她的同意后,给她拍了张照片。
当时我想的是,他们这样倡议的方式有用吗?如果没有任何用,他们肯定不会做这件事情,但如果真的有用,那么这种原始的、简单的、善意的倡议,就直接可以作为一个用户需求,帮助当地公共服务系统的进行完善和落地了。
我不知道这种倡议和推进机制具体是如何运转的,但我知道,这些人相信,他们的行为和方式是可以获得尊重的。
这几个大爷、大婶,从他们的“数量”上而言,根本没有任何分量,但从他们的“行为”上而言,却具备着巨大的能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白发苍苍还站在路边,更是因为他们的目的和期望,是为了彼此受益的,他们的行为和目的是“受人尊重”。
被尊重的力量,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而且,很多时候,这是作为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然而现实中,有很多事情却跳过了“尊重”。
没有双休,成了“可以理解”;
无休止加班,成了“习以为常”;
环境差,公司裁员,成了“理所当然”;
打工猝死,踢出工作群,没有慰问,成了“划清界限”;
...
尊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譬如公司足够尊重人,会尽可能给予认可和信任,尽可能提高福利和待遇,并站在员工立场考虑,而这些都是有成本的。
但越过了尊重,一切就会变得“很容易”,人的行为,就更容易“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甚至“肆无忌惮”。
最后,我想说的是,“尊重别人”和“让别人尊重”,都是一种能力。
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培养尊重他人的修养,同时,锻炼受人尊重的能力。
完
茶山博士
历史相关文章:
▽设为星标,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