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比较关注女儿在加拿大的学校生活。上周,有机会去了女儿的教室,在里面拍了一些照片。其中,关于“一天的日程安排”蛮有意思,也有一些启发,分享给大家。
虽然,他们每天的课程和时间安排都不太一样,但基本上会按照这样一个框架进行,我就不一一翻译了。
其中,🍁Morning Circle是个非常有趣的环节,这个活动,要求大家围坐在一起,相互回答问题。因为大家是围坐在一起的,不是那种上课的排排坐的紧张的那种感觉,无形中帮助孩子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因为大家坐成一圈,彼此都是能看到对方的表情、动作等,无形中也锻炼了孩子在别人面前,能够自然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能力。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同时,既营造了学习氛围又提升了沟通能力。这个活动也启发我们,孩子在家的时候,我们是否为了更好的氛围和交流,做出过一些改变和努力呢?
其次,🍁Recess(休息时间),这个不是课间休息,而是“出教室锻炼”,这个时间一般是30分钟。学校非常看重这个锻炼的时间,就算外面是下着雨,老师也会鼓励孩子去外面运动。这里一定有家长会问,孩子淋雨感冒了怎么办,起初我也很好奇这一点,但我发现女儿淋了几次雨,好像也都没有感冒,其他孩子的家长似乎也不太在乎这一点。还有就是,在加拿大,即使下着大雨,也很少有人会打伞,知道原因的小伙伴,欢迎留言分享。
再次,🍁Silent Reading(阅读时间)。每个教室里面,以及学校的图书馆都有很多书可以借阅,老师也会推荐一些有趣的书籍。孩子们会选择自己想读的书,进行沉浸式阅读。在这个阅读时间,老师不鼓励看任何跟“题目或训练”相关的练习题。在之前文章中,我分享过,老师希望孩子有大量的阅读时间,老师不会布置作业,但却希望孩子在家也能有阅读的习惯。
之所以分享以上几点,是因为我发现,加拿大的教育理念,和他们安排的课程,基本是相辅相成、保持一致的。加拿大教育理念包括快乐、健康、阅读,家庭教育等,因此学校的课程中,也就会实实在在的安排很多互动时间、运动时间,以及阅读时间。
这也让我想到,作为一个80后,我曾经接受的教育理念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学校设置的课程,却跟这个理念似乎有不少区别,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是小地方的学校,不知道大城市的小学,理念和教学是否一致呢。
其实,看了这个课程安排后,我也开始理解很多人的担忧了,加拿大的高中和大学也是要看分数的,小学课程这样的安排,是不是过于轻松,将来会不会吃亏呢?坦白说,我不知道答案。我们在女儿放学后,也会在家帮她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初到加拿大,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但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每当我们问女儿,“你喜欢你的学校吗?”她的回答,总是肯定的。女儿这样的回答,对我们而言,是无比欣慰的。
孩子从自己嘴里说出“喜欢自己的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的是孩子对学校、老师、环境、课程、氛围等,这些综合要素的一种感受。孩子的这种感受,是不会骗人的。如果孩子说不喜欢学校,你追问下为什么,大概率就能知道影响孩子状态的原因了。
在此,插个题外话吧,最近我分享了不少关于加拿大的见闻,也看到了很多大家的留言,特别感谢你们,你们的关注、点赞和转发,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同时,借此机会,我也表达一下我的立场:只要是大家的留言,我都会仔细看的,有想交流的我也会尽量回复,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或不赞同的观点,也欢迎你分享你的观点、经历或故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善意的留言。但是,对于那些充满负能量、偏激刻薄,不分青红皂白就吐口水的留言,我也会毫不犹豫将其删除,并将其拉黑,一方面我不想被这样的文字“污染”我的号,另一方面,我在这里分享一些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也是为了让大家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或是值得学习的东西,你可以不喜欢,但我不会允许你影响到我和“认知同频”的朋友进行交流。
分享的意义,不仅在于“求同”,更在于“存异”。存异,你可以理解为“怎么还这样!”,你还可以理解为“原来是这样!”。
好啦,先聊这些吧,最后,提前祝大家国庆快乐吧:)
历史相关文章:
▽设为星标,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