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血脂管理仍存在较多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包括他汀类药物6原则鸿沟、他汀类药物耐受性较差、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降脂疗效不够理想、临床可及的PCSK9单抗因频繁给药导致的依从性下降等问题,亟待新的手段和治疗方案加以解决。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超长效PCSK9抑制剂——瑞卡西单抗多项III期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彰显了其独特的疗效和给药优势及我国在血脂领域的药物创新实力。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道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和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山博士接受采访,以深入探讨瑞卡西单抗的临床应用优势和研发初衷,以期为我国血脂管理提供更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超长效PCSK9单抗——瑞卡西单抗已完成了单药治疗、联合他汀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在研究中展现出强效降脂的疗效和与安慰剂相似的安全性。您如何评价瑞卡西单抗在血脂异常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优势?
彭道泉教授
目前,血脂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生活方式干预仍是降脂治疗的基础。然而,大部分血脂异常或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需要联合药物治疗,以达到理想的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础,但其存在6原则鸿沟,因此,患者难以仅通过增加他汀类药物剂量来实现血脂控制目标。随着血脂管理进入“他汀+时代”,降脂药物联合治疗成为基本趋势,在现有的非他汀类药物选择中,PCSK9抑制剂,尤其是PCSK9单抗,展现出了显著的降脂疗效,成为了单药治疗或联合用药的强有力选项。
正因为PCSK9靶点的发现,开启了降脂治疗新的里程碑时代,使得我国有机会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PCSK9抑制剂——瑞卡西单抗,此药物是全球首个超长效PCSK9单抗,其特殊之处在于具有强效降脂疗效的同时,凭借着拥有PCSK9单抗类药物最长半衰期,可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给药频率,提供灵活的给药方案。具体而言,瑞卡西单抗通过优选IgG1蛋白亚型,提升了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并引入“YTE”突变,延长药物半衰期,实现了长达12周的给药间隔,并使得LDL-C的稳定和持久降低得以保持,从而使得患者可选择单月、双月或三月方案,这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近年来,PCSK9抑制剂探索如火如荼,迄今已上市PCSK9抑制剂达6个。您怎么看待这个拥挤的赛道?据悉,瑞卡西单抗即将获批,您认为其在PCSK9抑制剂赛道中有何优势?
陈桢玥教授
PCSK9抑制剂陆续上市对临床医生和患者而言,无疑是一个积极的进展,形成了双赢的局面。在PCSK9抑制剂赛道中,不同药物各有千秋。
现有PCSK9单抗类似于可快速冲刺的短跑选手,具有快速有效的降脂能力,可使LDL-C水平降低50%~70%,但由于其半衰期较短,大多需要每两周注射一次。相比之下,PCSK9小干扰RNA则如同耐力较强的马拉松选手,拥有更长的给药间隔,然而其临床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即将上市的瑞卡西单抗则融合了前两者的优势,兼具速度与耐力,表现出了中长跑选手的特质,在降脂效果上表现卓越,更是提供了灵活的注射方案选择,患者可以选择单月、双月、三月注射方案,且无论选择何种方案,年注射次数均固定在12次,不额外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瑞卡西单抗的给药灵活性也使其较其他PCSK9单抗在患者管理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了因频繁注射而产生的不适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血脂早期、长期、平稳达标。
您作为恒瑞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能否分享下瑞卡西单抗项目启动的初衷?
张连山博士
纵观我国心血管领域疾病现状,患者人群庞大,死亡率持续上升,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之首。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推算,心血管疾病患者约全国人口1/5,其中血脂异常患者约2亿,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约2.45亿。聚焦血脂异常,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相对较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血脂异常的治疗仍存在依从性差等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瑞卡西单抗项目的成立初衷便基于此,主要目标是通过创新药物的研发,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依从性更高的降脂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最终达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的目标。
总结
虽然我国血脂异常管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PCSK9抑制剂的问世带来了新的曙光。瑞卡西单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超长效PCSK9单抗,可强效降脂,并较现有PCSK9单抗降低了注射频率,延长了给药间隔,且可提供更为灵活和便利的给药方案,有望进一步提高血脂异常患者PCSK9单抗治疗的依从性和长期达标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期待瑞卡西单抗早日获批上市,为中国血脂管理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彭道泉 教授
陈桢玥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