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24日,首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病学大会(PHC 2024)在北京盛大召开。大会内容丰富多元、亮点纷呈,全面覆盖结构心脏病、影像学与功能检测、心血管内科与介入治疗、电生理治疗、护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24日上午的“血栓相关疾病论坛”中,来自国内各地的心血管、血栓及检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到治疗,追踪血栓领域前沿热点,分享血栓防治经验,共同探讨血栓相关疾病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本次论坛中,《临床诊疗知识库丛书·心血管疾病临床精要》暨医知源心血管疾病诊疗知识库正式发布,尤为引人注目。医脉通携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俊堂教授,与众多专家共同推出《临床诊疗知识库丛书・心血管疾病临床精要》,彰显了医学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为心血管领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毛远丽教授对本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表示血栓相关疾病倍受临床关注,其与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联系紧密。此次论坛聚焦血栓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分享前沿进展与经验,为临床和实验室工作提供宝贵思路与借鉴,将助力和推动领域进一步发展。
毛远丽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首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大会的召开将凝心聚力,推动学科的体系化发展。血栓相关疾病论坛是本届大会的最后一个论坛,也是最隆重、设计最全面的论坛之一。论坛日程详尽、全面,希望参会的同道深入讨论,碰撞思维火花,能够有所收获。
刘健教授致辞
华彩篇章,《心血管疾病临床精要》暨医知源心血管疾病诊疗知识库发布
《临床诊疗知识库丛书·心血管疾病临床精要》是为辅助临床实践而打造的“巨作”,其正式发布吸引了全场目光。随着医脉通总裁田立新先生、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毛远丽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门剑龙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潞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袁慧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马丽娟教授、北京医院李传保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俊堂教授在大屏幕共同按下手印,这部凝聚编委团队心血与智慧的新书正式走向广大读者,开启它极具意义且影响深远的知识传播之旅,相信它必将为临床医生带来精准的指导与全新的启发。
《临床诊疗知识库丛书·心血管疾病临床精要》暨医知源心血管疾病诊疗知识库发布会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田立新先生、华潞教授、门剑龙教授、毛远丽教授、刘健教授、许俊堂教授、马丽娟教授、袁慧教授、李传保教授)
田立新先生回顾了疾病知识库的创建和发展历程,医脉通从2010年开始搭建诊疗知识库,2019年上线医知源肿瘤诊疗知识库,2021年发展成为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多学科《医知源疾病诊疗知识库》平台。它以疾病为核心,整合分散知识形成完整学术体系。医脉通以助力医生临床科研为己任的初心从未改变,始终践行“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的使命。田立新先生介绍了医知源的未来发展思路及公司业务新方向:“不同于传统出版领域,医知源新书的发布不是我们追求的终点,循证、全面是医知源的基础和内容组织原则,及时和互助才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希望未来与各位临床专家一起以当前医知源平台为基础,及时更新临床最新进展,分享、探讨、互助,共同努力推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希望在AI技术应用、慢病管理、生物信息分析、医学可视化、转化医学等方面能够更好地帮助到临床医生。”
《心血管疾病临床精要》&医知源心血管疾病诊疗知识库总主编田立新先生致辞
许俊堂教授回顾了《医知源心血管疾病诊疗知识库》的编写历程。自2021年8月起,我们组织了62位作者、17位审稿专家和8位编辑共同参与,经过三年的精心打磨,《医知源心血管疾病诊疗知识库》已圆满完成并上线。该知识库涵盖了108种心血管疾病,总字数超过118万字,内容丰富、全面、循证且中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会根据医学进展不断更新。用户可以通过“医知源”小程序或APP,随时随地查阅相关信息。与此同时,《临床诊疗知识库丛书·心血管疾病临床精要》正式出版,该书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心血管疾病诊疗参考。由于版面限制,本书收录了84种常见心血管疾病,精选了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章节。书中大部分内容配有诊疗流程图、药物治疗方案及症状体征描述,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这一丛书与知识库将成为心血管专科医生、全科医师及医学生等医疗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许俊堂教授对知识库的发展满怀期待,“作为《医知源心血管疾病诊疗知识库》的主编,我衷心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知识库的完善与更新工作中,也希望每位医务工作者能从‘医知源’中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和灵感。愿‘医知源’成为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成为中国医学界的UpToDate。”
《心血管疾病临床精要》&医知源心血管疾病诊疗知识库主编许俊堂教授致辞
刘健教授的总结发言为《临床诊疗知识库丛书·心血管疾病临床精要》暨医知源心血管疾病诊疗知识库发布会画上了圆满句号。刘健教授不仅对医脉通和主编许俊堂教授带领的编审团队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感谢,也对本书的内容给予了高度肯定,“我衷心地期望大家能帮助宣传此书,促进此书在心血管领域广泛传播,真正地让好的产品、好的知识、好的图书惠及更多的医生,让更多的医生了解和使用,这可能才是我们编写书最大的初心。”
发布会上刘健教授总结发言
医脉通副总裁辛江涛先生主持发布会
大咖齐聚,共议血栓相关疾病基础和临床新进展
在学术报告环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门剑龙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裴胜强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俊堂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艳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谭江山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吴寸草教授围绕血栓领域的热点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进行了精彩分享,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
门剑龙教授从诊断、治疗与监测三个方面全面分享了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的管理经验。目前,将HIT抗体检测与临床评估相结合已成为排除诊断或确诊HIT的经典流程。在治疗方面,阿加曲班、比伐芦定、磺达肝癸钠、华法林和利伐沙班作为替代抗凝药物,在不同治疗阶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进行了充分验证。但对于疑似HIT的患者,如何在快速识别和及时治疗的同时,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仍是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
裴胜强教授围绕“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与血栓形成”进行了精彩报告,分享了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NETs)的发现、分类、检测以及NETs在疾病研究中的最近进展。NETs在疾病中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一些新的致病机制,包括自身抗体以及与其他免疫细胞交互,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NETs作为新的标志物或治疗靶点可能具有重要价值。此外,AI等新型检测方式在NETs检测方面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许俊堂教授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实践,详细介绍了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的进展和临床应用。血栓分子标志物在血栓的诊断、预后和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识别高凝状态、监测治疗效果并评估高危人群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血栓分子标志物不能代替常规凝血全项和血小板检测,必须结合临床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动态观察前后变化,可以根据临床情况灵活组合。血栓分子标志物一般不用来诊断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但可用来预测血栓风险,指导诊疗方向。
杨艳敏教授以“抗凝出血的发现与评估”为题进行了精彩讲解。杨教授表示,抗凝治疗是把双刃剑,在有效抗凝的同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对于出血风险的管理,预防大于治疗。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治疗导致出血的防范主要是临床相关风险因素的评估及控制,实验室凝血指标仅在特殊情况时应用。进行积极有效的出血风险管理,或可使抗凝获益远大于风险。临床中我们需要选择恰当的药物种类和剂量(NOAC较华法林减少颅内出血),聚焦患者特征,关注出血危险因素管理,以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谭江山教授从基因组研究到个体化预防,详细介绍了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遗传易感性。多种凝血与纤溶系统因子和调节因子异常均可导致易栓症,在中国人群中蛋白C缺乏和蛋白S缺乏更为常见。在先天性易栓症的个性化预防方面,对于抗凝血酶缺乏、纯合子蛋白C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纯合子FVL、纯合子凝血酶原突变和联合缺陷等重度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推荐无限期抗凝治疗;对于轻度血栓倾向患者,如FVL杂合子和凝血酶原杂合子突变,推荐根据风险因素和VTE的临床表现决定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
吴寸草教授就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围术期和房颤消融围术期的抗栓治疗进行了精彩分享。在CIED植入围术期,抗凝药物华法林可持续应用,DOAC可根据患者情况考虑停用一定时间;抗血小板治疗需权衡血栓及出血风险来进行选择。在房颤消融围术期,术前需抗凝治疗至少3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围术期不间断口服抗凝药(OAC);术后至少应用2月OAC,后根据患者CHA₂DS₂-VASc评分决定是否继续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