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西山精舍
释文兆
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
一径松杉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
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
译文:
暮色苍茫时分,我乘兴投宿西山, 步入精舍,一片幽寂、安谧,深合出家人清静之心。
一条小路旁苍松老杉无言伫立,三更时分更觉天空雨雪纷飞,铺天盖地。
草堂内,僧侣已入睡,悄然无声;佛寺中,磬声低沉,悠悠回旋。
只可惜自己云游四方,不能长栖于此,不过,明晨起来,尚可探寻双峰,饱览风光。
注释:
西山:在中国,以“西”来命名的山有很多,大都以所在方位来定。诗中的“西山”本名“西岩山”,坐落在浦城县(今属福建)西,西山精舍即在其上。
精舍:僧人修炼,居住之所。
径:小路。
云阁:本指秦二世胡亥所建之阁,这里泛指建在高山处的佛寺,即作者所宿之西山精舍。
磬(qìng):佛寺中敲击的钵型铜乐器。
未遂:未能如愿。
《宿西山精舍》这首诗由宋代诗僧释文兆所作,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西山精舍的一夜体验,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寂寥的心境。
诗的开头直接点明了诗人在西山精舍的住宿,以及这种环境与他内心“寂寥心”的契合。释文兆作为僧人和诗人,对于景色有着特别的贪恋,而西山精舍的静谧正符合他内心的清静。
诗人通过视觉角度,描绘了精舍内小路上老松、老杉的排列,以及深夜时分雨雪的深沉。这种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山寺的无人烟和深静,松杉的“老”与雨雪的“深”都透露出无尽的“静”意。
诗人从小路尽头折回,徘徊户外,此时草堂中的僧人已入眠,唯有云阁那边传来低沉的磬声。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使得精舍的静谧更加突出。
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歆羡这种幽静的境界,但由于是游方僧,不能长栖于此。但他计划在天亮时探寻双峰,继续他的旅程。
这首诗虽然带有禅味,但由于其平易流畅、不事雕饰的风格,使得诗味更加浓郁。
整首诗从首联的“静”感出发,中间具体描写“静”,尾联先呼应开头,再宕开一笔,预作天亮时的打算,使得诗的意脉相连而又开阖自如。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宁静与凄凉、静谧与寒冷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事物的描写,传达了对安宁和内心寂静的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宋代佛教文学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内心平静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