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的另一面:李政道先生的书画艺术造诣(吾国斯文第1710期 斯舜威)

文摘   2024-08-07 16:35   澳大利亚  

硬币的另一面:李政道先生的书画艺术造诣

斯舜威

今日立秋,书“大道至简”

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艺术与科学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同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卓越。”

这句话形象而生动,朴素而深刻,道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不解之缘,乃至终极之源。

一个伟大的极具创造性的灵魂,是没有边界的,没有国界,自然没有学科的藩篱之隔。而艺术和科学,也许是最为接近的,甚至可能是孪生姐妹。

这一点,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巨匠、艺术巨匠已经树立了典范。以Leonardo da Vinci (莱昂纳多-达-芬奇)为例,他既是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又是一位科学巨匠,他集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为一体。他在众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世虽然再也难以出现达-芬奇这样全面发展的艺术和科学天才,而是学科越分越细,画地为牢,但对一些卓有成就的人物来说,还是尽可能尝试打破艺术与科学的分野,从而让自己进入灵魂自由超然的创造世界。李政道先生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在宇称不守恒、非拓扑孤立子场论、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物理、统计力学、天体物理等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李政道先生还是一位喜欢“自娱自乐”的书画家。他通过他的艺术之笔,形象地表达他对科学的独特见解、对生活的热切向往,以及对妻子深深的爱。

他的艺术见解和抱负,首先表现在他对中国艺术家的尊重和理解,为他们在艺术和科学的天地之间牵线搭桥。早在1986年,他倡议在中国科学院建立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先后邀请了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华君武、张仃、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刘巨德艺术家进行以科学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他们用天性自然的简单笔法,描绘似乎深刻奥妙的科学世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如1988年,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举办 “二维强关联电子系统国际会议”,李政道邀请时任中国美协主席的吴作人为会议创作一幅主题画,后者复信:“政道学长,读大扎,嘱为给会标。我考虑用‘两仪’变形图案”。他绘出了草图。这就是后来取法《易经》太极阴阳图、以泼墨、点厾(音dū)和枯笔刷等多种笔法完成的《无尽无极》。这一图像,体现了“大道至简”“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意蕴,给人一种无穷能量蓄势待发的动感,赢得与会物理学家的赞叹,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纳为所标。

吴作人给李政道的便条和他创作的《无尽无极》(1988)

 左:李可染《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1986) 右:清华科技园创新广场的雕塑(2007)

第二年,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又在北京举办 “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国际学术研讨会”,李政道遂建议以三年前邀请李可染所作的一幅《牴牛图》作主题画。画面上两头蓄势对峙的公牛,象征高速运动的核子迎面相撞的巨大力量。上题 “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 10个字。画家曾感叹,他一生的作品多是平和安逸的,听了科学家描述重离子碰撞的壮观之后,画出双牛对撞的画面时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

仅举此两例,就足以说明艺术和科学联袂所产生的无穷的创造力。如果没有李政道对科学和艺术的双重造诣,和艺术家进行有效沟通,是很难催生出这样的“艺术科学画”杰作的。

李政道先生的艺术实践也值得称道。李政道先生虽然不是美术科班出身,但美术创作却是他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所在。他踏遍世界各大洲,随身总带着速写本与画笔,留下了不少精美的 “溪山行旅图”。这种写生,有着专业画家同样的执著,但又别有意趣,因为,他是用“科学家的自由法则”来看待世界和描绘世界的。

如他的有些写生稿注明“速写于路旁”,可见他是多么的见缝插针,这种创作精神,与专业画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更令人惊喜的是,李政道先生的画作题材多样,形式不拘一格。有水墨画,有中国画题材中常见的梅兰竹菊,有写意山水,也有带有西方特色的抽象笔墨。赵天池所著《李政道评传》中写到:“小学教育使李政道产生了对国学的终身爱好。小学的自然、常识、数学课趣味丛生,音乐、图画、手工这些清心中学的必修课,造就了李政道一生对艺术、雕塑和绘画的爱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李政道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对艺术家来说,也是值得借鉴的路子。

与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李政道先生从事艺术创作,或许不仅仅是为了达情适意,抒发灵性,更在于把艺术作为科学的表达方式。他有一篇文章《科学的发现和艺术的表达》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为此,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文化,他从甲骨文上有“新星”(爆发星变)的记载,即在一片于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某一天刻写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位于心宿二附近的一次新星爆发,看到了古老生动、具有艺术形象的象形文字所承载的科学发现和艺术表达的一致性。又从屈原的《天问》推断地球是圆的,认定《天问》属于艺术与科学统一的杰出的例子。在李政道先生看来,《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这样的句子,简直可以视为基于几何学分析、应用了精确推理的最早的宇宙学论文之一。当然,他更多的是用科学的视野,灵活运用于艺术表达。如李政道先生为1987年在北京举行的 “格点规范场论” 国际学术研讨会设计的主题画《格》。格点规范场论(lattice gauge theory)是处理量子场论的一种非微扰方法,本质是用有限的格点替代连续时空中的场来进行运算。“格” 字在中文中有奥妙的意蕴,包括格致、格范、格正、格量,均含有探究与测量的意思。图中,李政道先生亲笔书写毛笔大字“格”(可以看出其书法功力也不俗),背景是他所在哥伦比亚大学用于格点计算的并行机的线路图,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宛若荷兰画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的 “新造型主义”绘画风格。其融合中西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诚如吴冠中先生在为《李政道随笔画选》写的序言中所说:“政道兄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形式构成之视觉美感,点、线、块面、曲、直、奔驰、紧缩,这些画家的专业之技,却正是科学家眼中的自由法则。在无法之法中表现了对象的生动体态及情之所钟。花耶非花,乃人之欢愉或思念,事事物物都缘情意所牵,脉脉温情潜伏于彩色的浓郁与淡雅中,画外人意,漂游于空灵。韵为何物,画中心声呼!”

他引用杜甫的诗句来解释“物理”二字,也可谓信手拈来,妙趣横生。他说:科学的目的就是研究一切物质的基本原理,即“物理”。中文名词“物理”,乃物之理也,最初包罗所有的科学,不限于西方名词“physics”所指的范围。“物理”一词,可从杜甫的诗句中找到。杜甫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于唐肃宗乾元元年所做的《曲江二首》中有如下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这一非凡的诗句,道出了一个科学家工作的真正精神。不可能找出比“细”和“推”更恰当的字眼,来刻画对物理的探索。由此可见,在辉煌的中国文明历史中,艺术和科学一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李政道《格》(1987)

艺术和科学为何“血脉相连”,或者说是人类创造的“双翼”?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双方都体现了“大道至简”的原则,探求的都是心灵深处和宇宙深处的简到极致的“大道”。李政道先生是大智者,有着这方面的悟性和创造力,他的画作,都是别出心裁,发自内心。

而且,他对艺术的挚爱,可谓至死不渝。魂兮归来,他和夫人都将安葬在家乡苏州东山万隆墓区的李家墓园,墓前安置着四方汉白玉浮雕,刻的就是吴作人的《无尽无极》、李可染的《牴牛图》,以及常沙娜的《创天》和刘巨德的《鲲鹏展翅》。艺术,将与他永远作伴。

李政道先生还把艺术创作当作表达爱心的重要手段,他为爱妻秦慧䇹创作了许多绘画作品,以表达一往情深的爱意,令人观之而动容。这方面将另外撰文介绍。

总而言之,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李政道先生的心灵都是空前自由的,如同庄子笔下的鲲鹏,展翅万里,无拘无束。他的科学创造早已为世人所认识,他的艺术创造,也有待于人们不断研究,不断领悟。在我看来,他的科学太过高深玄奥,常人别说理解,就连说出名词和概念也属不易,但是,艺术却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他以科学树立起属于自己的丰碑,而让艺术的泉流,润物无声地滋润人们的心田。

2024年8月7日

李政道速写《树影映日食》(1994)

 李政道《埃里切》(未注年)

 李政道《埃里切》(1994)

李政道《埃里切古教堂》(1994)

左:李政道《秋韵》(1992)右:李政道《静秋》(1992)

李政道《秋水》(2000)右:李政道《秋风吹去愁》(2005)

 李政道《名古屋红叶》(1994)

李政道《猛犸湖望山》(1993)

李政道《莫诺湖》(1993)

李政道《在AZ262航班上俯瞰阿尔卑斯山》(1993)

 李政道《古稀之年》(1996)

李政道《夕阳无限好》(2003)

李政道《金海湖(北京北部)》(1993) 

 李政道《无题》(未注年)

署名事大,孰先孰后?一别两宽,形同陌路——也谈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吾国斯文第1709期 斯舜威)

人物沧桑志(001-003):宋教仁、章太炎、靳云鹏(吾国斯文第1708期  斯舜威)

你焦虑了吗?(吾国斯文第1707期 斯舜威)

“换乘”七年谈养老(吾国斯文第1706期 斯舜威)


吾国斯文
继承传统文脉,叙述艺坛雅事。共享翰墨心得,同创盛世风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