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的影片,能讲多少故事?

文摘   2024-12-24 14:31   北京  




在初冬欲雪的哈尔滨,安静纯粹的一分钟


导演陈剑莹和演员春夏、艾米在哈尔滨的一南一北,被光影雾气包裹着,留下一段珍贵的记录。





最初构思“一分钟”无命题拍摄的脚本时,陈剑莹眼前浮现的是“流逝的时间”以及“被时间遗忘的角落”,这些都与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幽微心绪和强韧信念有关。她想讲述一个曾陷入尘封角落,又重新焕发生命力的故事,用细腻静默的表达来梳理个体的成长。


成片里,16岁的艾米诠释纯真热烈、义无反顾的青葱年代;31岁的春夏在历经磨砺后仍然笃定地拥抱这个世界;而29岁的陈剑莹作为记录的镜头和流动的情绪贯穿其中——她和艾米的那条故事线一同回望曾经的热切和踊跃,也和春夏的那条故事线互相抚平伤口,坚信自己终将成为一束照亮小小角落的光辉





胶片记录的朦胧感如同晕散的时间,给予故事中的人一些老旧斑驳的质感,世界的广阔、城市的寒意、生命的韧性一一在镜头中展现。


陈剑莹很喜欢春夏和艾米,也喜欢那“一分钟”呈现的世事流逝之美。从15岁开始掌镜执导,到27岁在戛纳摘得金棕榈大奖,这恐怕是她导过的最简短的故事,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所拥有的充分自由和信任令她十分感念。一个微小短暂的世界在她手中诞生了,和以前那些更长的故事一样,都是导演和整个剧组一起创造的世界。


陈剑莹再度提及她对“创世”的爱:




晚上八点半,陈剑莹在视频另一端登录。筹备新片的过程繁忙而琐碎,导演在其中统筹全局,开会、改剧本,和演员见面,还有实地考察,光是勘景就跑掉不少汽油。但她的声音听不出倦意,寒暄了几句,温和地笑,“我习惯早起了,一整天下来精神都很足。电影行业相对自由,容易作息不规律,所以我希望在这种比较无序的状态里给自己创建一些秩序。”


陈剑莹的一天从早起的咖啡和锻炼开始,她喜欢阳光,通过激活肌肉开启一整天的工作,头脑会更清醒有力。其中也包括导演工作的特殊性,“导演一部分是创作,另一部分就是执行。一个场景从脑海构思到荧屏呈现,过程需要很完整、有序的条理。我自己能做到有序生活,焦虑会少一点,思路也更清楚,这样在工作中更高效,和团队协作更顺畅,是一个正向循环。”





采访的前一天,陈剑莹带着春夏和艾米在哈尔滨拍摄。这次杂志拍摄的主导权全部交给她,主题、人物、地点、时间,都由她来安排。地点选在哈尔滨,是陈剑莹的故乡,也是下一部长片的拍摄地。初冬时节,还没到落雪覆盖的萧瑟,整个城市的光被气候和云雾操控,时隐时现。光也在富有风情的建筑物中穿梭,留下疏淡的影子。


“我很看重场地对电影的影响,也喜欢去讲述人和空间的关系。”在陈剑莹以往的拍摄中,勘景就要耗去大量时间。“我每一次拍摄的前期筹备,勘景都是重头戏,因为空间位置的组织会带出一种特定的气质,就像一个磁场,人置身其中也会触发一些直观的情绪。这些东西是很容易击中观众的。这次拍摄前期筹备了三天,就是勘景,看整体呈现的效果。”





春夏和艾米,就是被陈剑莹置放在择定的特殊磁场里。“被时间遗忘的角落”这个脚本中,两个女性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生阶段——


“艾米才16岁,本身就有纯真热烈浪漫的气质,而且又非常美丽,她就是纯与美的一个象征。十几岁的青春和美丽谁不怀念呢?”陈剑莹笑着解释,“随着我自己年纪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女性成长的阶段性非常明显。艾米那段故事就代表对曾经青春热烈的自己的一种回望,包括配的旁白和独白,也是在讲我们在被磨去棱角之前最丰盛最完整的样子。在表达爱意时不保留、不衡量、不计算,只是全力以赴。我就是想在艾米身上捕捉这种纯粹。”





春夏那一段故事,陈剑莹想表达的是成熟完善后仍旧保有的生命力。


“我和春夏私下也是很好的朋友,会交流不同阶段的思考和感悟。我觉得春夏身上有一种特别坚韧的劲儿,这个不是单纯小孩子的生命力,而是在经历很多事情后,仍然选择坚定纯粹的生命力。所以,她的线索比艾米那边的天真烂漫更复杂,更有层次感。我想到的是一个已经成熟的女性,对自己来路的回望,她会经历自我怀疑、失望、否定,但从来没有放弃对未来和创作的追求。





拍摄前,陈剑莹把脚本发给两位演员,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她很感激彼此的信任给合作带来的发挥空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充分给予对方自由。她和春夏、艾米都碰撞出一些有趣的火花。“当时春夏还和我说,好的没问题,我们就到现场等待电影之神的降临。”





在哈尔滨初冬的冷意中,陈剑莹捕捉到自己构想的纯净与坚韧。演员们用饱含故事感的眼神,在镜头前静默述说一段段情绪:“拍摄艾米时,我更多是用主观的镜头,像是在旁边看着她。包括在胶片上,也是希望做出一种实验影像的风格,有种遥远记忆里的热烈感,令人很想回去,却又回不去了,就像消逝的青春。





“春夏的部分就更有故事的戏剧性,像是从她本人延伸出的视角。每一段都是这位女性真实经历过的感受,然后再跟着这个视角去寻找那一束光,找到全新生命阶段的重启点。整个过程有点像回望,也像是和她共同前行。





故事里的新世界就这样诞生,尽管短暂,但完整饱满。陈剑莹喜欢这种安静细腻又充满故事感的表达,这也正是她肖想的“电影脸”











这支一分钟的短片也是为陈剑莹下一部长片做小小的铺垫,“我的下一部电影将在哈尔滨拍摄,是一个东北女孩跟世界过招的亦真亦幻的浪漫故事。”


27岁凭借《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在戛纳摘得金棕榈大奖后,陈剑莹经历过一阵密集忙碌的宣传,大量的采访把她的成长故事讲述得细致完备,也为观众抽丝剥茧,揭开了这位年轻导演对故乡东北的依恋。故乡是她创作中恒久不变的母题之一。





“我为什么想拍这个戏,主要是因为我们东北人骨子里那种浪漫和热情足以抵抗所有风雪。”她在视频那头微笑,声量提高了一些,“大家经历过疫情的寒冬,可能更需要一些温暖的东西。我们东北人的这种劲儿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仅暖自己,也能暖其他人。我就是带着这种浪漫的信念去拍摄这部戏,希望可以用我们东北式的浪漫温暖大家。”


她说起前两天勘景时的一件小事,那是被热烈的生命力击中的一瞬间,整个人的心情都变得截然不同。那天中午,陈剑莹在路上寻找下一个景,忽然听到一连串孩子欢笑尖叫的声音。当时她正好路过一个小学的操场,孩子们在快乐玩耍。长大工作后,她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了。同事们或者午休,或者加班,都是安静做自己的事。她有种奇异的恍惚,忽然想到,原来小时候的午休居然是如此快乐的时光,小时候的生命力居然如此充沛四溢。


追溯起来,陈剑莹15岁就开始拿着DV到处拍摄。戛纳得奖后,铺天盖地的报道讲述了她少年时代的磨砺,留学后靠执导短片经济独立并环游世界的故事。对她来说,奔波是习以为常的,而一切飞奔的目的地都是自己在片场那台拍摄的机器,以及一方用以容身的椅子。





一个年轻美丽的女性导演,这也是陈剑莹在戛纳得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固定标签。外界用年纪、性别、容貌身材去定义她,或者以为她是剧组的演员,抑或是参与拍摄的导演之一。


两年多过去,重新谈起那段经历,陈剑莹的态度非常平静,“以前,这些确实困扰过我。在剧组,大家会觉得我年纪小,可能不太靠谱,有点难以信赖。包括刚在戛纳得奖时,可能一顿饭我要说上两三次,大家才意识到我是导演,而不是演员或者参与拍摄的执行人员。”


不过,那些事也没有困扰很久,因为陈剑莹迅速踏上新的勘景和创作之旅。


她自嘲总是在勘景,但也是这些脚踏实地的进程不断给予她新的底气。“外界因为我的外形、年纪去定义某些东西,我不否认,但我也知道,我永远不可能改变别人,我只能做好自己。你说我是剧组干嘛的,那我就是干嘛的,然后等我下一部片子出来,你自然也会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





当初的《海边升起一座悬崖》以细腻的女性视角呈现,陈剑莹也很骄傲于自身的丰富感性。在其他作品中,她同样发挥着自身特质,用包容共情的同理心去创作、爱护每一个角色。


“我在创作我的角色时,不论性别和性格,我都试图爱TA们,理解TA们,哪怕这个人只有一场戏,我都会把TA的人生经历、世界观、底层逻辑构思清楚。我希望自己的镜头里没有扁平的工具人。”她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温和包容,“我想每一个活在我创造的世界里的角色都是鲜活的,有TA的来路和去处。我想这可能也是女性导演的一个优点,我们不仅探索自己,也很擅长共情他人。”


“我希望这个行业变得更真诚。我自己是个比较简单的人,我组建的团队也是一心都在创作上,对电影事业怀抱热爱。”即将步入而立之年,陈剑莹的愿望很简单:自己和身边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投入创作。



她始终相信,创造电影世界的幸福可以覆盖途中的全部辛苦,也希望通过自己以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为这个电影世界增添丰富多元的视角与渠道。





导演 :陈剑莹

编辑&造型:薛佳聪Connor

策划:陈剑莹

VO:陈剑莹

作曲&钢琴:陈剑莹


摄影师:Andy

剪辑:Andy

调色:Andy

1AC:刘小虎

胶卷员:吕正乾

灯光助理:赵军、李天明、杨启南、冯俊宁

现场制片:小碗

花絮摄影:无鸣_ 

制片:曾晨

执行制片:17

文字:顾襄

艺人统筹:Jasper


新媒体编辑:Lorna



GLASS Official
《GLASS Magazine》创办于英国伦敦。GLASS中文版着眼当代女性精英,围绕生活方式、艺术时尚等话题叙事,为读者呈献真实而有力的美。此外,侧重以实验精神探索创意世界的GLASS MAN,亦将于此透过艺术人文事件,延续时尚观察解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