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00件作品说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文摘   2024-12-30 14:30   上海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今年迎来了第十个年头,于2024年11月29日至2025年1月12日在厦门举办。自2015年首次亮相以来,这一摄影盛事以其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姿态,吸引了全球众多优秀的影像作品。摄影季不仅持续引入最新的国际视野,还大力扶持华人影像艺术的创作、研究与策展,推动其在公众视野中的广泛传播,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独特的声音。


十年来,集美·阿尔勒已成功举办了超过300场展览,汇聚了来自中国、亚洲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精心挑选的作品,展示了700多位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同时,摄影季还组织了800余场公众活动,累计吸引观众超过50万,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





本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展出25场来自法国、西班牙、德国、印度、日本、加拿大、美国及中国的艺术家们共计2000件作品的展览。其中,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精选的5场展览,将带领观众探讨从热门的人工智能话题到建筑景观、环保等多元主题的创作。摄影艺术家深濑昌久及骆伯年的作品展,则邀请观众共同领略顶级摄影艺术家的风采。


此外,3场无界影像单元展览,呈现来自音乐和影像等不同领域创作者的多元视角;通过8场发现奖单元展览及1场中国律动群展,挖掘和展示华人影像创作者;1场影像策展人奖入围方案群展,发现和培养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本届摄影季也携手展出vivo影像加作品展小红书心动摄影展,联动呈现来自全球影像创作者的作品,鼓励贴近日常生活的影像创作。


摄影师杰夫·沃尔曾说:


“时间也只是过去了几十年,能确定的是摄影才刚刚卷入艺术的浪潮,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实、偶然、预期等等因素如此变幻流动以至于摄影师只能去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就像你也不能预测下一种绘画风格是什么一样。”


正如他所说,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小红书作为一个集社交、电商与内容创作于一体的平台,正深刻地改变着艺术家们甚至是大众参与摄影创作的方式与路径。在这个平台上,普通人不再是被动的内容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



历年以来,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备受瞩目的两大奖项之一就是与小红书摄影共同发起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今年由策展人王泡泡提名的艺术家贾煜以其展览《陌生人》摘得。





马格南图片社主席克里斯蒂娜·德·梅德(Cristina De Middel)在颁奖现场致辞说:


“作为评审团,我们很荣幸能够表彰一个因为它的诚恳简单得以脱颖而出的项目。在图像的未来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这样的作品提醒着人们摄影的核心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个项目反映了摄影师对其拍摄对象的责任心,以谦逊正直的态度对待这种关系。它强调了摄影师在呈现他人时关心和体贴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既必要又及时适用于当下的视角。”


“这个作品回到了摄影的本质: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并保留我们曾经是谁的记忆。它重申了摄影作为联结和反思工具的作用,鼓励我们超越审美维度的考量,去思考其更深层次的影响。我们选择贾煜作为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获得者,是因为他作品的诚实、质朴、无华,以及对摄影之未来的持续对话做出的有意义贡献。”


图1 左起,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执行馆长、“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执行总监滕青云,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评委、策展人李振华,策展人王泡泡,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评委、玛格南图片社主席克里斯蒂娜·德·梅德(Cristina De Middel),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Christoph Wiesner),小红书社区泛文化艺术业务负责人兰若谦,集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庄志辉,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总监、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荣荣(由策展人王泡泡代领)



展览现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摄影师贾煜是一位生活工作在青海西宁的小学美术老师,自2003年始,断断续续,贾煜出于对当地牧民生存状态的关注,在往返于出生地玉树与工作地西宁的途中,拿着相机走入了周遭的藏区,拍摄了大量康巴藏族的家庭合影以及他们的生活照。


2020年,作为某种情感回馈,他决心要找到那些曾经拍摄过的牧民,把照片还给他们,并在征得同意后再次用相机录下了他们拿着照片的那个时刻。为感谢这位“陌生人”在那个没有相机的年月替他们保留下珍贵的图像记忆,牧民们回赠以糌粑、酥油、牦牛绳、药材等作为礼物……


贾煜,《陌生人》(视频静帧),牧民更桑昂毛和她的哥哥,2021年拍摄于扎陵湖玛拉查锥牧场。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贾煜,《陌生人》(视频静帧),牧民扎西卓玛和她的家人,2021年拍摄于巴颜喀拉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贾煜,《陌生人》(视频静帧),牧民普布,2021年拍摄于达教村。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贾煜,《陌生人》(视频静帧),牧民洛尼,2021年拍摄于达尼村。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贾煜,《牧民的日常》,2012年拍摄于达教村。数码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贾煜作品,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一系列命名为《陌生人》的影像工作中,贾煜和他所面对的人,所试图回应或者进入的现实、记忆和关系,不是展厅和传播里那个由视觉及其话语术建基、默认与授权的世界——而是这里、那里,那时候、现在,她、他和他,我和他、他们,我、我们,是贾煜成长在藏区这个坚固但需要他自我定义与另行接纳的生命事实,这是他的现场、他的附近、他的提示与映射,但他无从命名的存在——这些似乎平常但却陌异的遭遇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反复复但没有象征与结构可以安然处置的,这些是期待的、友好的、是自身在不断衍化为事件的事件。



贾煜,《更桑昂毛和她的家人》,2004年拍摄于扎陵湖畔。黑白胶片。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贾煜,《扎西卓玛和她的家人》,2009年拍摄于巴颜喀拉山。数码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贾煜,《牧民洛尼》,2012年拍摄于达尼村。黑白胶片。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贾煜作品,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单元展入口处的参展艺术家是由策展人甘莹莹和周一辰提名的艺术家程晓敏。她的展览名叫《向水之洞》



展览现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出生在美国的艺术家程晓敏(Alison Chen)用影像持续记录了十几年间自己在恋爱关系,婚姻,生产,哺育的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在当代社会,生育、婚姻与恋爱如同潮水般涌动,不断塑造着女性的内心与生活轨迹。这些情感关系不仅构筑了女性的个人身份,也映射出社会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望与束缚。艺术,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为女性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探索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平台。这这里,任何亲密关系可以被放大、被扭曲、被抽象、被记录。



程晓敏,《如果她能说话,她会唱歌》,2023。高清视频投影于老照片上,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程晓敏的作品《向水之洞》像一首影像诗。细腻地记录了她在恋爱、婚姻、生产与哺育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向水之洞” 是Alison和孩子们在海边最爱玩的一个游戏。他们会反复尝试挖掘一个通向大海的洞穴,尽管双手不停地掘进,洞穴似乎永无尽头,最终海水悄然渗透,填满了他们辛苦挖掘的洞。这一过程仿佛象征着女性细腻而持久的情感,如同海水般悄无声息地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填补了生活中的空隙。


Alison用这种隐喻,表达了女性在情感关系中所经历的渗透与融合,情感如水般柔软却有力,能够抚平生活中的距离与隔阂。


程晓敏,《向水之洞》,2022。收藏级喷墨打印与老照片,50 × 6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程晓敏,《穿曾祖母的马甲》,2023。多层叠加喷墨打印,40 × 5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程晓敏,《许多的月亮》,2020。收藏级喷墨打印,40 × 55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程晓敏,《愿你的翅膀感受到阳光》,2024。木结构视频装置,180 × 110 × 94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程晓敏作品,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身体与情感的变化细微而又普遍,甚至有时女性自身也无法言说。Alison的作品通过影像、行为与文字,捕捉了这些流动的情感,包括她与爱人之间亲密关系中的每一个狂喜与失落的瞬间。


随着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Alison的创作视角引入了“母亲”这一全新的角色,开始重新审视个人与家族女性间的代际关系。她多次运用“水”作为隐喻,象征着跨越国界的家族代际分隔,也代表着生命的起源。作为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中国移民,水域拉开了她与家族历史的物理距离,使她对家族长辈的文化背景、经历与情感感到遥远而难以触及。



程晓敏,《在她肩膀上/在我肩膀上》,2022。收藏级喷墨打印/彩色合剂冲印,76 × 101厘米/12 × 17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水既是分隔,也是连接,婴儿的生命初期在羊水中度过,象征着生命的起点与纽带。通过影像,Alison跨越这片茫茫水域,重新解读与连接家族历史与情感创伤。


艺术表达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女性思考与重塑自身在代际与家庭关系中的角色的途径。通过艺术创作,女性能够重新审视传统观念,挑战社会期望,寻求自我实现。



由策展人郭鹤天提名的艺术家阚辛及其展览《新天使》亦在探索女性与家庭关系的界线。



展览现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自2016年起,阚辛便开启了一段以父亲为中心的系列影像。她的作品《奔跑在奥林匹克》定格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十年后的某个傍晚,父亲在奥森公园的林荫道上缓缓迈步,脚步时快时慢,仿佛在为女儿腾出追随的空间。却如同夸父逐日般坚定而执着。



阚辛,《奔跑在奥林匹克》(视频静帧),2018年。单通道视频,彩色,无声,49分钟。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最新的影像作品《掩门》拍摄于2023年的严冬,描绘了退休后的父亲在一座古老寺庙中的生活。他日复一日地敲响钟声,诵读经文,管理着寺庙里上千把钥匙。镜头下,父亲那循环往复的劳动仿佛化作了他日常生活的语言,而作品中隐约流露出的亲密关系,却在艺术家的刻意克制下多次被隐藏,甚至在情感的流露与距离间摇摆不定。



阚辛,《掩门》(视频静帧),2024年。单通道视频,彩色,有声,15分钟。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阚辛,《掩门》(视频静帧),2024年。单通道视频,彩色,有声,15分钟。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的第二条线索,通过一组摄影作品,回溯了阚辛自身因抑郁症而陷入无法动弹的痛苦经历。她将抑郁的身体比作接收未来信号的装置,这些表面平静却内蕴波澜的照片,时常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剧变与毁灭。无论是渴望挣脱黑夜束缚的双腿,还是无法继续攀登的无尽梯子,都指向某种无奈与徒劳。



阚辛,《等不到日落的人》(1),2023年。收藏级艺术微喷,24 × 30英寸。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阚辛,《等不到日落的人》(2),2024年。收藏级艺术微喷,24 × 30英寸。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通过这些源自私人视角的作品,阚辛将个体的痛苦体验与更广阔的社会语境相连结,创造出一种既柔软亲昵又锋利刺痛的新语言。这些照片在展览空间中与父亲的影像相互交织、映射、对峙,静态的照片仿佛在质疑流动的图像:奔跑的信念从何而来?这些信念又引领着人去向何方?


阚辛的影像作品如同一首无声的诗歌,通过这些作品,阚辛不仅记录了父亲的生活轨迹,也反映了她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对亲情与自我的重新审视。她的影像语言柔软而细腻,却又蕴含着锋利的情感冲击,仿佛在轻柔的波浪中潜藏着汹涌的潮流。观者在这些作品中,既能感受到父爱的温暖与坚韧,也能体会到个体在时间洪流中的孤独与渺小



阚辛,《去年的花开了,今年的花开了,明年呢?》(3),2023年。收藏级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小红书在影像大赛的介绍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好作品,来自心动——来自摄影师的心动,来自观看者的心动。影像,本就像是我们和世界、和生活、和自我的对话。自2024年8月1日起,小红书推出了名为“小红书影像大赛”的活动,旨在激励平台上的创作者通过摄影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展现多元且丰富的视角。





赛事优质影像创作将参与“小红书心动摄影展”的全国6城巡展。本次集美·阿尔勒的小红书展览既是围绕着“超现实的影像”这一主题展开的,展场由明暗两个空间构成,从清空烈日下的恍惚走神,到入夜时分的迷离梦境。六位艺术家或行走街头捕捉那些恍惚的日常碎片,或借用数字技术或拼贴合成构成超现实的场景,带领观众穿越日常现实,进入一个超越理性、充满隐秘情绪的内在世界。他们的作品为观者提供了一种奇异、迷离的视觉体验,感知潜意识层面深藏的情感与真相,体验从现实到梦境的转化过程。



展览现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大木,《搁浅的鲸鱼》,2024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大木,《无题》,2024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肖天怡,暗灭绝-麻雀,2021-2024。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肖天怡,海洋馆,2023。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赵梦佳,选自 “留在人间祈祷” 系列,2024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赵梦佳,选自 “晨昏交界处的梦呓” 系列,2023-2024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小红书心动摄影展”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芜杂,无题,2022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芜杂,无题,2022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誉羲,选自“比瞬间持续稍长的时间”系列,2022-2024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誉羲,选自“比瞬间持续稍长的时间”系列,2022-2024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须臾,选自“我的世界笼罩着巨大的防窥屏”系列,2020-2024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须臾,选自“我的世界笼罩着巨大的防窥屏”系列,2020-2024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小红书心动摄影展”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摄影像一种独立的语言,就如同每一届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不同的表达语言介入不同艺术家的创作与日常,连接他们的想象与现实,连接更加年轻的丰富多元的视觉艺术和创作思维,连接生活中不断蔓延的诗意。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及联合总监荣荣在我们上一次的采访中曾坦言无论三影堂还是摄影季,都像是已经长大的孩子,会信任地放手生长。


以前做摄影,荣荣的感受是孤独,而现在,任由其蓬勃生机。




作者:CCp

新媒体编辑:Lorna




GLASS Official
《GLASS Magazine》创办于英国伦敦。GLASS中文版着眼当代女性精英,围绕生活方式、艺术时尚等话题叙事,为读者呈献真实而有力的美。此外,侧重以实验精神探索创意世界的GLASS MAN,亦将于此透过艺术人文事件,延续时尚观察解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