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冬牧场,与高原脉搏的深沉对话

文摘   2025-01-09 14:30   北京  



新年将至,我们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抵达克勒盟东南草原的冬牧场,走进当地牧民阿荣一家的日常叙事。这里的冬日,被低垂的云幕和皑皑雪原悄然笼罩,而生活的律动依旧鲜活:牧群的喘息、围炉的炊烟、针线飞舞间赶制的新衣……


在这里,生计与手艺并行不悖,祖辈的智慧渗透进每一个细节,成为当地人与这片土地的默契对话。非遗手工艺落入牧民家庭日常,守护着属于草原的文化肌理,延续着一代代人与土地之间深沉的联结,回应着内蒙古高原深处那绵延不息的脉搏。


乌兰察布草原上的人,不仅是风景的见证者,还是风景的创造者






这片土地的脉搏仿佛自有节律,每一寸土地都能够与来到这里的人产生共鸣。与其说乌兰察布是一座城市,不如说它是人们心底深藏的一部分,一头未曾被察觉的野兽,潜伏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在某个时刻伺机汹涌而出。冬日的牧场广袤无垠,眼前的白雪仿佛延展到地平线的尽头,掩盖了曾经的草地与沙丘。在冬牧场行走,脚下的雪地不断压出一串串痕迹,却又在不知不觉中被风雪覆盖,无影无踪。这片辽阔的白色世界,不只是寒冷刺骨的象征,它同样象征着这片土地独有的纯粹,守护与传承。





乌兰察布草原上的人,不仅是风景的见证者,还是风景的创造者。事实上,草原上的牧民们依旧按着古老的节奏生活,照料家中牛羊马,带着它们穿越这片寂静的白色世界。每一个寒冷的清晨,牧民们骑上马,带着几只牧羊犬走入雪原,穿越那一片片纯净的白。寒风扑面而来,呼吸的空气中带着凛冽的气息,但在这种极度的孤寂和冷冽中,仿佛隐匿着一种极深的温暖与平和。这就是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们与土地之间的默契与连结:无论是风雪交加的冬天,还是阳光灿烂的夏日,草原始终如一地待人温暖、包容。



模特与小孩



与这片白雪覆盖的冬牧场相伴随的,还有内蒙古深厚的文化传承。草原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所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手艺、歌谣和传说,都是这片土地上文化积淀的结果。尤其是在冬天,牧民的生活节奏似乎更加融入这片白雪之中。日复一日,他们在这片白茫茫的雪地上留下脚印,和雪地的沉默对话。牧民们用勤劳与智慧诠释着草原的生命力,他们也将草原文化以最原始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乌兰察布冬牧场里的牛马羊,仿佛与寒冷共生,每年冬季都会经历一场与自然的较量。阿荣家世代牧养牛马羊,每年的秋冬交替,气温逐渐骤降,草原也变得愈加苍白而荒凉。牛马羊的毛发在这个时节开始变化——从秋初的丰盈到冬季的渐渐脱落,阿荣家的爷爷会细心观察着每一只牲畜的变化,开始为寒冷的冬季做好准备。





阿荣家的爷爷会在清晨起得很早,去检查每一头牛羊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冬天的早晨,牧场上是寂静的,四周只剩下风的呼啸与远处的雪山轮廓。牛马羊的毛发已逐渐脱落,尤其是羊,退毛的时节大多出现在初冬时分。随着气温的降低,它们的毛发逐渐变厚,老旧的羊毛开始掉落,羊群站在白雪覆盖的草地上,毛发纷飞,宛如草原上的精灵。阿荣家的爷爷奶奶会及时将退掉的毛发收集起来。这些退毛是珍贵的手工艺原材料,尤其是羊毛,它们经过精细的梳理与加工,最终成为察哈尔毛绣作品。



爷爷与小羊



察哈尔毛绣代表性传承人肖占贵告诉我们,每一束收回来的羊毛退毛都会被巧妙地利用,经过染色、编织,最终成为传统毛绣艺术的一部分。毛绣的制作技法,是先将皮毛鞣制后,根据需要剪下不同长度、颜色的锋毛,栽植到纱网上,形成动物轮廓,再给毛绣上的动物安置口、鼻、眼等器官,最后配置背景和画框。其中最关键也最费时间的工序是种毛,这一步骤中,动物的造型讲究形神兼备,器官制作要求比例准确,如此才能达到毛绣工艺的4个特点要求——写实、立体、粗犷、鲜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察哈尔毛绣代表性传承人肖占贵



肖占贵一边操作一边说道:“剪毛十分讲究,长毛、短毛的变化是毛绣立体传神的关键。不同的色彩变化,就形成了动物的基本轮廓,再一个是毛质的变化,制作作品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和它相近的毛。”毛绣不仅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再利用,更是与草原文化深深相连的传承。从牛羊退毛的时节,到羊毛转化为生动毛绣的过程,经历的是从一片荒原到一件精致作品的跨越,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交织的见证。



毛绣特写



“毛绣工艺的永恒主题是动物,草原上的动物是最具表现力、最有亲和力的题材。”肖占贵擅长用毛绣工艺做仿真动物,他的工作室中陈列着各种他过往创作的栩栩如生的动物毛绣作品。他在几年前萌生了用毛绣这种曾经失传的手艺去复现灭绝动物的想法,希望以此来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和动物保护意识。


草原上的动物是其最具表现力、最有亲和力的题材



为了使毛绣这一工艺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构想:以1万年前和工业革命以来灭绝的300多种动物为素材,创建一个毛绣主题动物公园,让毛绣从平面标本变成生动立体的“活标本”。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这个主题公园的沙盘。他说:


“如今,世界上每24小时就会有一个物种消失,许多珍稀动物我们以后可能就看不到了。我用毛绣把它们做出来,通过展示,可以让人们更珍惜地球上现有的物种,自觉地保护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希望未来的小朋友能够直接与动物和自然对话,那些已经灭绝的动物不该只被封存在博物馆的橱窗里,也不该只停留在导游的解说词中。”



毛绣的“纱网”画布



牛马羊毛发的退落,仿佛是生灵与这片土地深刻对话的瞬间。它们的毛发像是草原的记忆,保留着冬天的冷冽。毛绣的手工艺者将这片草原的生命力与韧性一下一下种在布料上,图案间往往融入了牛马羊的形态,传达着草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每一件毛绣作品,都是牧民们与这片土地无声的交流,凝聚着岁月与风雪中的坚韧与温暖。


如果说毛绣展现了草原的柔美与诗意,那么另一种与内蒙古游牧文化密切相关的非遗手工艺——皮雕,则是草原硬朗轮廓与细腻入微的体现。



牧民奶奶



阿荣家牧场上饲养着牛群,它们的皮不仅是牧场的重要产出,更成为皮雕工艺的重要原材料。这片牧场,不仅是生命与自然交织的舞台,也是草原文化延续的摇篮。乔宁宁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他将自己对草原生活的深厚情感融入皮雕创作中,使乌兰察布独特的草原精神通过皮雕的方式得以永驻。牛皮经过严格的处理后,被乔宁宁精挑细选,用作创作皮雕作品的“画布”。在工作室里,他仔细研究每一张皮革的纹理和质感,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皮雕



在创作过程中,乔宁宁通过选择不同的雕刻工具和颜料,将草原的辽阔、牧场的日常以及游牧文化的符号细致呈现出来。旋转刻刀的灵巧切割、印花工具的轻重敲击,在皮革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仿佛草原风吹过牧草的层次感;推拉挤压的力度配合着细腻的施色工艺,让皮雕作品充满生动的立体效果。通过这些工序,乔宁宁创造出疏密有致、远近分明的图案纹样,使皮革表面雕琢出层层凹凸的层次与纹饰,宛如草原上起伏的山峦与流动的河川。


来到乔宁宁的工作室时,他正在制作一块唐代卷草纹样的皮雕作品。房间内充斥着皮革的气味,身后的展架上摆放着不同题材的皮雕作品和一系列文创作品。乔宁宁形容皮雕为“时间的艺术”,因为每一件作品都需要耗费数十小时甚至数月才能完成,涉及工具上百种,制作工序繁杂,而且全部由手工完成。我们到达工作室时,乔宁宁正在进行皮雕的雕刻步骤,“皮雕画的制作过程,并非像绘画一样安安静静,它甚至会有点‘吵’。雕刻的每一步要先打孔,要用锤子不断的去捶打数十几百下,力度要保持均匀,手要拿得稳。”



皮雕



乔宁宁告诉我们,作为承载着内蒙古游牧文化的独特符号,皮雕画的题材多以蒙古族图腾、草原动物或游牧生活为主题。草原地区边疆塞外从古到今,艺术作品里鹰、虎、狼、牛、羊、马等这些象征着力量、智慧和勇气的动物,都是艺术作品创作的组成元素,在节庆时也会有一系列吉祥图案与文字的呈现。



皮雕



近年来,皮雕在题材选择和工艺技法上都经历了变化。现在的皮雕画不仅保持了古朴韵味,还尝试响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并融入了许多现代民族工艺技法,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手工艺文创制品。


他指着身后的大幅彩色皮雕作品说道:“这幅作品的主体图案原型是乌兰察布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枚北魏时期的步摇冠牛首金饰件。将博物馆的文物以文创的形式设计创作,让这样一件承载乌兰察布厚重历史的文物与皮雕手工艺结合,也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和延续。”



乔宁宁以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步摇冠牛首金饰件为原型的皮雕作品



每一件皮雕作品仿佛都是草原生活的缩影:牛群、牧场、蒙古包、远山,甚至远古的游牧符号…… 这些元素在他的作品中得以生动再现。皮雕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承载了牧场生活的点滴记忆与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乔宁宁的巧手,这些从牧场上获取的素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向人们传递着草原文化的壮美与深邃。



皮雕手工艺是一种时间的艺术






阿荣从小在牧区长大,家里的长辈经常手工缝制蒙古袍,耳濡目染之下,她对制作察哈尔民族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阿荣选择回到家乡,在乌兰察布的老城区经营着一家察哈尔民族服饰店,凭着对民族服饰的热爱与执着,很快便掌握了制作技巧。她的店铺不仅制作和售卖察哈尔传统服饰,还在二楼设立了一个小型工坊,十几位当地女性在这里工作,将察哈尔服饰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





缝制新衣,是流淌在察哈尔人生活里的古老习俗,也是迎接新年最具仪式感的准备。每年新年到来之前,阿荣都会为家人缝制新衣。今天,她的儿子穿着她前一天赶制的新蒙古袍,走入我们的镜头。阿荣说道:“新年前夕,为家人缝制新衣是我们的传统,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希望孩子能通过这些服饰感受到我们的文化根脉。”



新年前夕,为家人缝制新衣是我们的传统,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拍摄前一天,阿荣为儿子赶制新衣



在察哈尔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上,阿荣也在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使其更贴近年轻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她告诉我们:“如今,蒙古族群众多在节日庆典等特殊场合穿着民族服饰,而部分年轻人因传统服饰穿戴复杂且价格较高,更倾向于选择带有蒙古族特色的便装。”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她在服饰的设计中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力求既保留民族文化精髓,又提升实用性。随着人们对服饰的质量、款式及配饰的审美要求日益提高,银饰、珊瑚和玛瑙等细节点缀逐渐成为主流,这既给阿荣带来新的挑战,也为她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通过研究大量蒙古族服饰书籍和图片,并结合自身经验,她不断创新设计,制作出多款工艺精湛、款式独特的蒙古袍、帽饰及配件。这些作品不仅深受当地民众喜爱,还吸引了许多外地顾客慕名定制察哈尔蒙古服饰,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服饰制作



裁剪、缝制、沿边……随着阿荣手中的针线上下翻飞,一件察哈尔传统服饰初具雏形。阿荣为我们展示了一件刚刚制作完成的蒙古袍。袍子线条流畅,面料华丽,上面的刺绣纹样格外引人注目。


“察哈尔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刺绣,”阿荣说道,“刺绣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草原文化的密码。”她指着刺绣图案上的云纹和几何线条,解释道:“云纹象征吉祥,几何线条的秩序排布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



服饰细节



察哈尔服饰的精美刺绣来源于蒙古族刺绣这一传统技艺,而图雅老师是这一技艺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在她退休后,乌兰察布集宁师范学院邀请她开设蒙古族刺绣课程,为未来的教师们传授这一宝贵的技艺。



蒙古刺绣传人图雅



我们走进图雅老师的课堂,看到男孩女孩们围坐一圈,手中拿着绣布和针线,认真地学习每一个刺绣细节。图雅老师告诉我们,刺绣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她向学生们传授的不仅是技艺,还有技艺背后的故事,蒙古族刺绣的每一个图案、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蒙古族的文化密码。



刺绣特写



当天,图雅老师穿着一件薄荷绿色蒙古袍,上面的花卉纹样都是她自己一针一线绣制而成的。在刺绣的题材选择上,她告诉我们,蒙古族刺绣在绣花时有一定的偏好和特色,比如犄纹,各种盘肠图案,杏花、牡丹、江西蜡、荷花、桃花,鱼、马、鹿、蝴蝶和鸟类以及万型图案(图门贺)等等。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因为结合了蒙古族刺绣朴素而鲜明的色彩、活泼的针法、明快的线条和精细而粗犷的绣工而别具一格。



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图雅与学生


图雅老师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一幅自由挥洒的布帛,也让蒙古族刺绣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参观图雅老师的教室和作品展览室时,她向我们展示了她的“得意之作”,一组《蒙古族刺绣十六图》。这是图雅老师从上个学期的校园蒙古族刺绣比赛中收回的学生作品。“我发起命题创作,每位参赛同学绣同一个花卉图案,使用的针法、配色不做要求,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进行绣制。最终,我选出了16幅各不相同的作品。”


同一个鲜花图案,16双手,16颗心,以不同的针法绣出16种不同的风貌。有人用细腻的锁绣勾勒花瓣的柔美,有人用直白的平针诠释简洁有力,还有人用大胆的撞色打破传统,赋予了传统工艺灵动与张力。这些作品中,保留了蒙古青年中对自然和生命的敬意,又融入了年轻人的理解与创意,让每一针每一线,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当代的文化桥梁。


刺绣特写



拍摄结束,回望这片冬牧场,大地上的一切都好像在这里找到了归宿。草原的风,雪地的足迹,牲畜的叫声,甚至那遥远的牧歌,都在这里化作生活的一部分,仿佛一切都回归了原点——那片最初的草原、最深的记忆和最纯粹的心灵。这片白色的冬牧场,虽然荒凉,却充满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于这片土地本身,也来自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在这里,生活的节奏与自然的步伐完全一致,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依存,而是深刻的情感交织与文化的传递。它用那无边的白雪覆盖了岁月的痕迹,也用那深沉的冷冽让人感知到生命的原始与坚韧。正是在这里,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家”的意义。




摄影:周末

编辑&撰文:Morain

设计:Song

新媒体编辑:Lorna


特别鸣谢:乌兰察布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GLASS Official
《GLASS Magazine》创办于英国伦敦。GLASS中文版着眼当代女性精英,围绕生活方式、艺术时尚等话题叙事,为读者呈献真实而有力的美。此外,侧重以实验精神探索创意世界的GLASS MAN,亦将于此透过艺术人文事件,延续时尚观察解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