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足迹踏过
内蒙、黄土和青藏高原
终停落在万物有灵的
云贵高原
我们意识到
它们彼此接壤
延绵数以千里
它们在地图的西部
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
它们是一道伟大而
延绵不绝的山脉
亦是我们集体的精神屋脊
我说
这初是一番义无反顾的
壮烈的行走——
涵盖了古典式的人文情怀
而最初的热情终归于
名叫家的平静和温暖
《Glass》中文版仍然年轻
小小如我
志愿不俗
《庄子·秋水》里讲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与其说乌兰察布是一座城市,不如说它是人们心底深藏的一部分,一头未曾被察觉的野兽,潜伏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在某个时刻伺机汹涌而出。」我的同事苏雨晨在探访内蒙乌兰察布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诗人夏宇,曾经把舌比作那一头温柔的水兽,雨晨却说,出发的时刻,心中的野兽被唤醒了。
生在呼和浩特的演员咏梅担当了我们的封面人物。长久以来,柏林影后凭借个体的天赋和意志,塑就她在华语影坛的独特叙事,而凭新近的作品,即尹丽川执导的《出走的决心》,她勇敢参与了宏大的女性叙事。我们此番内蒙之行的勇气,正来自于她在《出走的决心》的末段所展现犹如火山喷发一般的力量。
出发于宏大的志愿,而最终我们所体会和呈现的一切,终像雪原和冬牧场和一样,简单热烈,富于生命力。牧民家庭的起居日常——无论阿荣家爷爷的牧民日常,或是察哈尔毛绣代表性传承人肖占贵和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图雅的创作日常,逐渐成为了我们创作的底色。
腿沉没在积雪中,寒风凛冽,冰河阻挡。然而,温暖又是确实的:身着毛绣衣物的阿荣爷爷静静守在羊群边,阿荣奶奶在炉子上烹着咸奶茶,阿荣则在一旁为家里小朋友赶制新年衣服,小朋友在牛圈旁嬉闹奔跑。
「野兽」渐渐安静了下来。我们所担心的「濒危」技艺是无比安好的。当我们意识到,毛绣工艺的永恒主题是动物,而动物是草原上的是最具亲和力和表现力的题材,那么,我们相信,它们会永远生活在牧民的日常,生活在辽阔的草原。
我说,这初是一番义无反顾的壮烈的行走。而最终,归于家的平静和温暖。
贾樟柯导演曾讲,《天注定》中,我的叙事脉络从黄河流域开始,延伸至长江流域,再至珠江流域。戛纳影展中的西方观众定然不会理解我的调度,但是,作为一名中国导演,我必须遵从这样的地理次序。
我们的编辑团队由纬度至高的蒙古高原下行,来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地,黄土高坡,想象着蒙古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彼此浸润和交融,遵从地理脉络,更遵从人文逻辑。
赵涛女士,全世界最为认知的中国银幕面庞之一,担当了我们的另一位封面女郎。《风流一代》,2024年度最为重要的华语影片之一,乃是一部跨越超过二十年时间的电影史诗,亦可被视作演员赵涛的成长史——我们注意到,《风流一代》的故事线始于赵巧巧的青春时代,记录了她的青春岁月,记载了她的持守和坚毅。我们相信,赵涛的面庞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传统所普遍认可的东方古典之美,而此番优雅的底色,是为坚忍。而此番坚忍,弥漫在黄土高原的辽阔无垠和林林总总。
北纬39度,气流凛冽。苦寒中,住着灵秀。山西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院的一间手工坊内,张多堂老先生手中的刻刀在蜡版上行走。
渭南的早晨。澄城面花代表性传承人申红云一家四世同堂。从年迈的奶奶到眼眸灵秀的孙女,她们所雕琢的,是植根于黄土文明最最深处的象征物:面馍。红云打开蒸锅,热气笼罩着一妹妹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花馍),稍后,它们等待着上色和点睛。
传承人胡小红的身后,一片广袤的麦田。凤翔泥塑,携载泥土之芬芳,装点着激越的浓墨重彩,好似秦腔一般豪迈。
一方黑色的梨木雕板。一得阁的墨气让我想起书法时代。那纹路细细密密,很容易让人闪回抽象主义作品的表皮,抑或,是上帝视角下,梯田的纹理,一如人的指纹般神秘。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高媛女士所面对的雕板之职责固然是木版年画创作中的环节之一,但,窃以为,其本身因凝练了手工艺之精粹,亦是自给自足的叙事文本,一如时装设计中所使用的白坯布,熠熠生辉。
而这一切,这一切关乎黄土文明的叙述的源头,大约可追溯至火,延绵农耕文明的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焰。社火,黄土高原深邃褶皱中燃烧的民俗火焰,从岁月的深处奔腾而来,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唤醒生灵,点燃归属感与精神的火花。
我们想说,黄土之行,让身处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丛林中的我们,终于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之源。
「藏语文学世界,今天被感动了。」摄影师和写作者达佤央金在帮助我们完成了关乎「藏地女性之生命书写」的报道后,这样告诉我。万玛才旦大师让我们了解了藏语电影,可是,藏语文学此前则仿佛隐形的存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番关乎民族、文学与女性的诚挚创作。她们的名字分别叫做:德吉卓玛、叶忠措和美朵吉。
手工艺,是Glass中文版创作和报道的标志词之一,然而,其背后,则是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文学,成为了我们探入藏地的另一把钥匙。
「我写的是世世代代牧区女人的心声,她们有许多东西憋在心里,从未有机会找到出口,我所做的,不过是动自己的手和笔,替她们倾诉。」德吉卓玛这样说。
诗人美朵吉(笔名卡瓦拉姆)是一位永远的游吟诗人。她说,「诗歌是一匹自由之马,它轻盈、柔和、舒展。如今已经不是文学的时代,很多人不写诗了,但我知道,我以后还是会写诗,只写诗。」
叶忠措的作品《一对金耳环》显现了《格萨尔王传》对她的影响。有那么一幕,她以格萨尔王中人物的口吻说,诸位爱卿请告示天下,若有人捡到我珍爱之金耳环,有求必应,若是女子,
我愿迎娶。
是的。我们需要了解地缘文化存在的意义,我们对自己这样说。尤其,是在日趋扁平化和单一化的时代。进而,我们必须关注个体,小小的个体,永远有着共情全世界的力量,哪怕,我们身处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纬度,操持着不一样的语言。而我们的青藏篇的另一部分,则将镜头对准了多杰、夏吾角、冷措吉、德吉措——汇聚了唐卡、泥塑、木雕、刺绣和堆绣等一系列手工艺传统的热贡艺术的代表人物。设若说,「热贡」是高原之上的金色谷地,那么,「热贡艺术」,当然是此地最为耀眼的、金色的星星。
六个月前的苏州盘门。一场令人猝不及防的大雨,令夜晚挣脱了略微的拘谨,而星光终于点亮了夜晚。才华横溢的吉他手肖骏,以飘忽的吉他旋律映衬李林妲的空灵的嗓音,是为来自西双版纳雨林中的泣诉和呼喊。
李林妲,此番与她的妹妹李宛妲、母亲李旻果携手登上了我们的封面。在妈妈旻果和爸爸一起创造的湄公山庄中,在最最原始的热带雨林中,林妲和宛妲小时候常会和大树说话。
林妲见过好多熟悉的面孔,猫头鹰、蝙蝠,有时候会「误闯」到家里。她还见过一条蛇。一时兴起,她会给有眼缘的动物起名字,「马上起一个名字,跟它建立起一段短暂的感情。」宛妲记得,家里出现过几个象征性的动物:一只常驻浴室里的癞蛤蟆,会在人上厕所的时候跳出来,有一阵子还生了宝宝,家里的池塘密密麻麻的出现了好多蝌蚪;还有一种叫声很像人类的壁虎,每次听到它的声音,宛妲总觉得安心。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叫做湄公山庄的家。在那里,人与万物共生,如同一首自由的诗。」我的同事海伦这样说。
云南丽江的纳西族人家同样吸引了海伦的注意。她此番探寻了纳西古乐以及纳西族人独属的东巴文化。我们的画面中,纳西女郎的裙摆转动,身系「金沙江」的红色腰带的男人拉动胡琴。一切,在眼光下闪闪发光。东巴文,世上唯一保存的象形文字,何尝不是另一番舞蹈:从想象力出发,用象形的方式表达,落笔成画。
「纳西人民,古藏族的后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纳西族经历了游牧、半牧半耕、农耕定居三个阶段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地游牧迁徙后,早期的纳西族最终在金沙江上游、沿着东西两岸定居。至今,大约三十万纳西人居住在云南省、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交界点。」海伦告诉我说,纳西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生活在滇西的高地。
我们以此强调云贵与青藏的相联,解释了中国四大高原实则彼此接壤的事实。它们在地图的西部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它们是一道伟大而延绵不绝的山脉,是我们集体的精神屋脊。
我们的足迹踏过内蒙、黄土和青藏高原,终停落在万物有灵的云贵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