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归途!为社会救助人员铺设返乡之路 | 社工案例计划

职场   2025-02-07 15:39   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王兆丰

 单位 | 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社会工作服务点



一、服务背景



L先生(化名),一位66岁的退伍军人,丧偶,育有一女。其女儿现离异,独自抚养孩子。

L先生曾在W市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于2000年停薪留职来到G省打拼。随着年龄的增长,L先生因难以找到工作而生活陷入困境。他的积蓄日渐耗尽,每天仅靠在短视频平台和各类App上做任务,赚取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目前欠二手房东三个月房租,且尚欠两位好友约200元的欠款,生活陷入了困境,因此向D市民政局求助,随后被转介到大岭山。


D社会工作服务点的社工在接到L先生的求助后,迅速介入,旨在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L先生走出困境,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二、预估分析



社工对案主进行了多次上门访问,通过深入的交谈和细致的观察,结合案主的自述,社工全面了解了案主的生活状况及面临的困难,综合分析得出L先生存在以下问题及需求:


1.基础生存问题

案主因年龄原因难以找到工作,积蓄日渐耗尽,目前主要依靠在短视频平台和各类App上赚取微薄收入维持生计。这导致他生活拮据,不仅拖欠了房租,还背负了对朋友的债务。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和住所,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非理性认知问题

案主因为曾在国企办理了停薪留职,现已到退休年龄,可以返乡办理退休,获得稳定的退休金收入。但案主个人对返乡持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认为返乡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这种非理性信念阻碍了他接受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他坚信自己能够在城市中找到工作,但现实情况却让他陷入困境,这种心理矛盾加剧了他的焦虑和无助感。



三、理论依据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L先生的案例中,由于经济来源的匮乏,他的生理需求(如食物、住所)和安全需求(如经济稳定)处于极度不满足的状态。

社工的介入首先聚焦于满足L先生的这些基本需求,通过提供紧急的生活物资援助,确保他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同时,社工还关注到案主的心理安全需求,即对于返乡的抵触情绪,这同样是他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沟通和引导,社工帮助L先生逐步认识到返乡并非失败,而是解决当前困境的一种合理选择,从而满足其心理安全的需求。


2.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强调,个体的情绪困扰往往源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在案主的案例中,他对返乡的强烈抵触情绪正是基于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即认为返乡是丢脸的行为。这种信念不仅阻碍了他接受更合理的解决方案,还加剧了他的心理矛盾和焦虑感。

社工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通过耐心的沟通和引导,帮助L先生识别并挑战这些不合理信念。社工让L先生认识到,返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的经济困境,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并非一种失败或丢脸的行为。通过这种认知重构,L先生逐渐改变了对返乡的看法,为接受返乡安排打下了心理基础。



四、服务目标与计划



(一)服务目标


本次服务的核心目标在于保障案主的基本生活需求,并通过有效的介入策略,引导并协助案主顺利返乡,以改善其生活处境。


(二)服务计划


1.考虑到案主目前生活陷入困境,积蓄所剩无几,社工将定期为案主送上救助物资,如食品、衣物和个人卫生用品等,以保障案主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社工将定期电话访问案主,了解其近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救助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确保案主在返乡前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2.针对案主存在的对返乡的非理性认知,社工将与案主一同进行利弊分析,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帮助案主客观看待返乡的利弊得失。社工将运用专业技巧引导案主认识到返乡并非丢脸或失败的行为,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选择,有助于改善当前的生活困境。


3.为了促进案主顺利返乡,社工将积极链接相关政策资源,如申请临时生活救助、微心愿项目或其他临时性补助等,为案主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四、介入过程



(一)建立信任关系,探讨返乡可能性


8月5日,D点社工接到工单转介,一位66岁的退伍军人L先生,因年长而就业困难向社工求助在初次接触中,社工明显感受到他的戒备与不安。然而,社工通过运用专业的倾听技巧和真诚的同理心,逐渐与案主建立起了信任关系。


在深入交谈中,社工全面了解了案主的生活现状、经济困境以及他对未来的期望和担忧。特别是他对于返乡的抵触情绪,认为这代表着一种失败和耻辱。针对这一点,社工采用了人本主义的理念,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与他共同探讨返乡的可能性,并强调返乡并非失败,而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选择。

图一:社工初次走访案主

(二)解决基础生存问题,纠正错误认知


在接下来的家访中,社工进一步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的理论,帮助L先生识别和挑战他的非理性信念。为了更具说服力,社工从L先生退伍军人的身份入手,向他讲述了红军行军打仗时如何讲究实事求是,采用游击战术而非正面硬碰硬,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案例。这一案例不仅与L先生的军人背景相契合,也引导他反思自己在当前困境中的应对策略。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社工帮助L先生认识到,像红军那样灵活应变、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往往能够找到出路。同时,社工还通过逻辑推理,帮助L先生捋清了现状:“历经数月求职无果,生活上的困境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求职的心态,欲速则不达。如果无法脱困,工作机会将更加渺茫”这样的推理过程让L先生意识到,自己不应该为了争一口气而押注并不明确的未来,而返乡可能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生活稳定性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在社工的引导下,L先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并考虑更为实际可行的生活规划。同时,社工也积极为案主提供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洗漱用品等,以减轻他的生活负担。但为了避免他过于依赖救助,社工每次都只提供几天的用量,这样既增加了与L先生的接触机会,也确保了救助的可持续性。通过这样的方式,社工不仅解决了L先生的实际困难,还进一步加深了对他的了解和信任。

图二:社工送上救助物资,保障案主生活

(三)提供转车指南,助力案主返乡


图三:案主主动上门要求返乡

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案主在2024年8月16日最终决定返乡,并主动来到D社会工作服务点寻求帮助。社工通过沟通与协调,从公共服务办链接了流浪救助的相关款项,并从莞爱慈善驿站链接了部分救助物资,,为案主提供了返乡必须的经费和充足的生活物资。考虑到案主打包行李需要一定的时间,社工与案主约定将于8月19日正式返乡。


8月19日上午,社工按照约定接待了案主,并协助他购买了车票。为了确保他能顺利前往车站,社工详细询问了他的住址和日常出行方式。了解到他对公共交通系统不太熟悉后,迅速上网查询了从大岭社会工作服务点到火车站的最佳公交路线,并精心准备了一份详尽的转车指南。社工不仅向他详细解释了每一步的乘车路线和注意事项,确保他能准确无误地踏上返乡的列车。

图四:社工为案主讲解交通路线

在案主返乡后,社工继续保持与他的定期沟通,通过电话和微信了解他的生活适应情况和心理状态。鼓励他积极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并告诉他如有任何困难或需求,都可以随时联系社工团队寻求帮助。同时,社工也与当地社区组织和民政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案主在返乡后能得到持续的关怀和支持。


通过这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实施的介入措施,社工不仅成功帮助案主顺利返乡并改善了其生活状况,还引导他逐渐转变了对返乡的负面认知。

整个服务过程中,社工始终坚持以案主为中心的原则,通过专业的技巧和真诚的态度,为案主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这次成功的个案服务也进一步印证了社工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五、成效评估



(一)服务过程评估

在与案主的互动中,社工运用了专注倾听、同理心表达等支持性技巧,展现了对案主情感的深切理解和尊重。通过多次上门访问,社工不仅全面了解了案主的生活困境和内心矛盾,还利用个案工作中的澄清、对焦等技巧,引导案主正视自己的处境,逐步转变对返乡的非理性认知。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工作为协调者,积极为案主链接资源,包括提供生活必需品、协助制定返乡计划等,确保服务措施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二)目标达成效果评估

经过社工两周的细致服务和专业介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生存问题

社工通过提供基础的生活物资,有效缓解了案主的生活压力,确保了他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社工协助案主成功返乡,减少了房租等不必要的支出,得以在户籍所在地享受更完善的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案主的经济困境。


2.认知问题

社工通过耐心的沟通和理性的引导,帮助L先生逐步转变了对返乡的负面看法,认识到返乡并非失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选择。这一认知转变不仅增强了L先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使他在面对未来生活时更加积极和乐观。



六、专业反思



1.沟通方式的重要性

在与案主的沟通中,社工特意采用了与他军人背景相契合的沟通方式。在引导案主正视返乡问题时,社工通过比喻将返乡决策与部队中的战略转移相联系,强调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的重要性。这不仅迅速拉近了与服务对象的距离,还使得他更容易接受社工的观点和建议。这一细节让社工深刻体会到,沟通方式的选择对于建立良好关系至关重要。

在未来的服务中,社工将更加注重根据服务对象的背景、经历和特点来调整沟通策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情感的共鸣。


2.案主对返乡的抵触情绪是他认知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通过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社工逐步引导他认识到返乡并非失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选择。这一过程中,社工不断强调实事求是、面对现实的态度,帮助他摆脱非理性信念的束缚。这提示社工,在处理类似个案时,心理支持和认知转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社工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发现并解决案主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社工结合案主的军人特质,通过肯定他在部队中的经历和成就,来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以军人的坚韧和毅力为榜样,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的变迁和挑战。这种心理支持不仅促进了案主的认知转变,还为他未来的生活注入了积极的力量。



深圳资深社工督导张媚老师

“手把手”情境案例教学

讲透个案工作“通用过程模式”6步骤

助力社工提升实务技能

让你敢于接案、善于结案

新课上线,快快拿下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有做过老年社会工作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或总结~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社工客
点击关注!陪伴千万社会工作者成长。每天分享行业前沿资讯与实务干货。让助人者有力,让受助者温暖。点击“社工客精选”查看精选好书+好课+好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