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感怀
君有才情震桂宫,丹心融入月明中。
于今盛世吟诗赋,唯我中华傲万宗。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
李良松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之一,在古代经典《礼记》中已有记载,体现了天子对日月进行祭祀的礼仪制度。具体而言,《礼记》中提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种自上而下的影响导致了民间对月祭的习俗逐渐形成。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便会举行祭月和赏月的活动,这些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一项传统的节日习俗。
在古代,中秋节不仅是皇家祭祀的重要时刻,也是民间庆祝丰收、祈求吉祥的盛事。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民间已有中秋赏月的风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更是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活动,诗人李白曾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赞美,也反映了中秋时节人们思念亲人的情感。
宋代以后,中秋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祭月和赏月,还有吃月饼、放灯笼等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灯笼则寓意着光明和希望。明清时期,中秋节的庆祝活动达到了顶峰,皇帝会在宫中举行盛大的赏月宴会,而民间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中秋节已经成为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人们都会在中秋之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赏月、品尝月饼,享受着这个古老节日带来的温馨与欢乐。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中秋月圆之夜,除了品尝传统的月饼、欣赏皎洁的月光、沉醉于桂花的馥郁香气之外,养生亦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正值收获的季节,气温逐渐转凉,昼夜温差日益明显,近期亦有不少人不幸感染了感冒或遭受肠胃疾病的困扰。因此,在秋季养生方面,我们应当注重“防寒、解郁”,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
随着中秋节的圆满落幕,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季节更迭所带来的凉意,这不仅预示着冬季的序幕正缓缓拉开,也提醒我们在自然界的循环中,时间在悄然流逝。因此,在这个时节,我们应当积极筹备,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我们能够舒适地度过这个冬季。适时地进行耐寒训练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增强我们的体质,还能提高我们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
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耐寒训练,也要做好扶阳的工作,适时的使用药熨和艾灸进行扶阳更有助于我们度过寒冷的冬季,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平日易生病人群更不适宜进行耐寒训练,适当的艾灸和药熨是最佳选择。
自古以来,秋天常引发文人墨客的悲凉感,这与季节变化和古代秋季战争频发的历史背景有关。秋季的气候变化和历史上的战争使得人们心中留下了悲凉和不安的印记。这种感受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尽管现代不再有战争的直接影响,但家庭和职场的压力仍让人感到忧愁。秋季特有的气候条件也容易诱发悲伤和抑郁情绪。为了应对这种情绪变化,我们应多接触自然,通过运动释放压力,并保持乐观的心态,以抵御秋季的悲伤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中秋康养有密钥,甲辰龙年尤重要。
宇宙文明升维史,回归本源行大道。
海上圆月高起时,山涯地角共婵娇。
天行健收负熵流,同心同德行同道。
顿明
中秋静养
古诗词与书法品鉴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中土在收宇宙灵
秋风吹雨晚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