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酷暑来袭热浪升,胸怀坦荡示端诚。
常攀古木凌霄殿,我本灵山一老藤。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
李良松
在每年的阳历七月六日至八日,当太阳运行至黄经的一百零五度时,标志着小暑节气的到来。今年的小暑节气恰好落在七月六日。《说文解字》中记载:“暑,即热也。在热度的区分上,有大小之分,月初时热度较小,月中时热度较大。当前阶段,热气尚未达到极点,因此称之为‘小暑’”。这一时节,天气已然炎热,但尚未达到极致高温,故得名“小暑”。
一候温风至,小暑节气的第一候征兆便是温风至。这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季节更迭的深刻体验。当这股东风缓缓吹拂过大地,意味着夏日的脚步已经悄然而至。此时的风,不再带有春日的凉爽和清新,而是裹挟着夏日的热力和生机,如同温暖的怀抱,向人们宣告着炎炎夏日的正式开始。
二候蟋蟀居壁,这个词语描绘的是一幅由于气温突然升高,蟋蟀主动告别炎热的原野,寻找庭院中阴凉的角落作为夏日的避难所的景象。这样的行为不仅展现了蟋蟀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也体现了生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它们的选择,无疑是对自然规律深刻的理解和利用,同时也为我们的庭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三候鹰始鸷,形象地描绘了在炎炎夏日,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老鹰为了避开酷热,选择翱翔于高远的蓝天之中。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老鹰在广阔的天空中寻找一处更为凉爽、适合它们活动的场所。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且多雨,这种暑热夹湿的环境常导致皮肤病的高发,如痱子、过敏性皮炎、汗斑、湿疹等,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在古代,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传统习俗,乡村人家多会选择此日“晒水”,利用暴晒后的热水为孩子洗浴,以预防皮肤病。同时,古代的贵族亦会采用中药泡浴的方式,此法历史悠久,自周朝起便有香汤浴洁身的记载。宋明时期,此习俗逐渐传入民间,形成了专供人们洗芳香浴的“香水行”,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人们根据时节变化,选择不同药浴以达到洁身、防病的目的。
随着夏季高温的来临,阴气亦开始滋生,人们应避免过度贪凉,适当让身体排汗以降温。长时间处于电扇或空调环境下,可能导致毛孔闭塞,汗液无法正常排出,从而易使风邪侵入,引发各种亚健康问题,如头晕、心慌、四肢疲乏、肌肉酸痛等。适当的出汗有助于排除体内毒素,对身体有益。
因此,在炎炎夏日,中药泡浴成为一种有效的“空调病”防治手段。它不仅能够清热消暑,预防“空调病”,还能通过泡浴的方式舒缓紧张情绪,助眠安神。
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脉络中,夏季被细致地划分为两个阶段:普通夏季与长夏。小暑这一节气,犹如时间的分水岭,将二者明确界定。在此之前,我们称之为夏季;而长夏,则是夏季的尾声,特指公历的7月6日至9月6日这段时光。这段时期,气温居高不下,湿度也颇为可观,人体内的阳气往往会因外界环境的炽热与湿润而有所外泄,从而导致胃肠道疾病的频发。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中,脾被誉为“后天之本”,意味着从降生伊始,我们身体所需的每一分营养,都源自于脾对食物的精心消化与吸收。而在五行学说中,脾更是占据着中央的位置,与长夏这一季节相互呼应,其属性归属于土。根据五行的特性,脾喜好干燥而排斥潮湿,因此,当气候变得过于湿润时,脾的正常运转便会受到不小的挑战。再加上夏季的炎热,人们往往偏爱冷饮,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脾的阳气,使其陷入虚寒的状态,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道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食欲的减退、食物的消化不良、腹部的疼痛与不适、腹泻、腹胀以及排便的困难等。
居家策略:
在起居调理上,鉴于小暑时节暑湿交织的特质,我们强烈呼吁避免长时间曝晒于烈日之下,以防中暑的风险增加。与此同时,切记在汗流浃背之后,不宜立即吹拂冷风,以免寒邪趁虚而入,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身体不适。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应细心调控体温与室内温度的平衡,确保室内外温差不过于悬殊。建议将室内温度稳定在27℃,避免贪凉而招致的健康问题。此外,优质的休息对保持精力至关重要,适时安排午睡更是必不可少,它能让您下午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
在民俗文化中,有句老话:“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进入小暑后,气温飙升,湿度加大,对于长时间暴露在外的木制品,如椅子、凳子等,虽然表面看似干爽,但其内部实则蕴含较高的水分。当阳光照射,温度升高时,木料中的湿气会悄然释放。长时间坐在这样的木料上,可能会诱发痔疮、关节炎等健康问题。因此,我们特别提醒中老年朋友,要格外留心,尽量避免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以保健康。
饮食建议:
进入小暑时节,对于脾胃阳气的养护显得尤为重要。在饮食方面,鉴于天气的酷热,应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主要原则进行膳食调配。
建议减少肥甘厚味及燥热性质食物的摄入,转而选择具备清热滋阴功效的食材,如鸭肉、虾、鲫鱼、苦瓜、薏米等。这些食材经过合理的烹饪方式,可以制作成多种既美味又健康的佳肴,既能增进食欲、补充营养,又能有效消暑健脾。
此外,餐后适宜进行适度的散步缓行,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同时,也可采用手部适度按摩腹部的方式,以辅助脾胃的调理与养护。
养生防护:
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特别是当小暑后,三伏天悄然而至,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自然界赋予的炽热能量,与人体内在的调节机制相辅相成,有效驱逐长期潜藏于体内的寒邪之气。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气,更能够增强身体的阳气,达到一种驱寒补阳、双重调理的显著效果,从而极大地提升治疗成效。
而在这其中,三伏贴作为一种承载着中医智慧的古老疗法,其效果尤为显著。对于那些常常遭受感冒侵扰、冬季咳嗽不止、四肢时常感到冰凉以及腹部冷痛不已的人们来说,三伏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更能带来一种深层次的治愈与舒适。
材料:乌梅5枚、苏叶2-3片、枸杞3-5颗、少量食盐;
做法:泡水代茶饮。有生津止渴,解暑祛湿,宣肺解表之功效。
功效:生津止渴、解暑祛湿、宣肺解表。
斗指辛时为小暑,多年心事一齐储。
黄梅花下曾清赏,药食同源亲自煮。
安得相携重作伴,长夏可渡要食苦。
老生今忆江湖韵,欲效陶元乐思蜀。
顿明
纳凉
北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小桥流水漾清风
暑雨萧声日未红
顿明
2024 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