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夜色
西厢落洒清辉,疏影因风暗随。
月若轻梢飘曳,疑似玉人来归。
李良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
一候桐始华 桐花开始绽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白桐花也在这个时节展现出它的美丽;
二候田鼠化为鴽 此时,原本喜欢阴暗环境的田鼠都纷纷回归地洞,预示着季节的更替;
三候虹始见,随着阳光的照射,雨滴折射出彩虹的影子,为大地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这些自然现象都在告诉我们,季节的更迭是自然界不可逆转的规律,也是生命循环的重要一环。
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它不仅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之一,更是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的节日。与除夕、中元、重阳节并列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清明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个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机。因此,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并会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个别称叫做“三月节”。
值得一提的是,古时曾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的说法。据传,这一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的事迹。后来,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合并,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节气,标志着清气升腾的季节已经到来。据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寒气致浊,热气致清。”从立春到清明,历经整整六十日的时光流转,大地上的万物仿佛经历了从沉寂到苏醒的蜕变。雨水滋润着每一寸土地,惊蛰唤醒了冬眠的生物,春分则带来了昼夜相等的平衡。而清明,正是这一连串节气变化的顶点,此时的大地已经逐渐回暖,清气弥漫,生机勃勃。
与此同时,人体内的阳气也在顺应着自然规律,逐渐生发。春天,是人体阳气生发的最佳时机,也是养生的黄金时期。为了顺应天时,我们应当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实行“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的生活方式。因为在这个季节,人体的气血会向外流动,多接触自然,感受万物生长的气息,有助于人体与自然界形成和谐共振的状态。
清明时节的养生之道,其核心在于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呼应。许多疾病的根源,往往与我们的日常起居息息相关。晚睡晚起,不仅会损伤我们的阳气,还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晚睡会耗损阳气,而晚起则会遏制阳气的生长。总之,清明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节气。在这个时节里,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自己的作息和饮食习惯,让身体与自然界形成和谐共振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享受到清明时节带来的清新与宁静,让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滋养。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这个难得的养生时段,为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Beginning
of Spring
在清明时节,民众的饮食应当以清淡为主,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注重清补。建议多摄入蔬菜与水果,以防上火之虞。此外,为了柔肝养肺,可适量食用如荠菜、菠菜和山药等食品。荠菜有益于肝脏,调和中气;菠菜则能疏通五脏,通利血脉;山药则可健脾益肺。春季,作为一年中生长收藏的“春生”时期,有句民谚云:“春吃蔬菜胜补药”。因此,此时节应多食用应季的蔬菜,以促进肝气的升发。
春天,理应是一个温暖而生机勃勃的季节,但春天的气候却常常变幻莫测,时而温暖宜人,时而寒意袭人。当气温逐渐回暖,人们习惯性地减少衣物,然而刚刚减少衣物,气温又突然下降,导致体内的阳气无法正常升发,反而郁结在内。此时,外界的寒邪便有机会乘虚而入,侵袭人体的肌表和营卫之气,进而引发春温病变。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咳嗽、咽痛、无汗或出汗异常、口渴但不欲饮水,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因此在清明节气应适当艾灸,助力体内阳气生发,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斗指乙时为清明,提前三日转火情。
火运一气输布了,礼德星君下凡行。
山海经图传千古,华夏英灵万世铭。
绿水青山今安在,银顶白发东方龙。
顿明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风爽气有闲居
明月光辉照太虚
顿明
2024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