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70载,风华正茂。

健康   2024-11-18 08:16   上海  

1958 年Mathe等首次将甲氨蝶呤偶联抗鼠免疫球蛋白治疗白血病,拉开了 ADC 药物的研究序幕,至今已近70载。
Mathe G, Tran Ba LO and Bernard J. Effect on mouse leukemia 1210 of a combination by diazoreaction of amethopterin and gamma-globulins from hamsters inoculated with such leukemia by heterografts. C R Hebd Seances Acad Sci 1958; 246: 1626–1628.
1913年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首次提出ADC概念。


ADCs 的结构

(一)单克隆抗体

  1. 结构与功能
  • 所有抗体都有基本结构,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通过链间和链内二硫键及非共价作用组装成 Y 形结构。重链上的短碳水化合物链增强水溶性,铰链区使抗体适应抗原排列。
  • 单克隆抗体是 ADCs 的主要成分,能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将细胞毒性药物运输到作用靶点。
  • 发展历程
    • 早期使用的鼠源抗体因免疫原性问题,逐渐被嵌合、人源化或全人源抗体替代,后者免疫原性显著降低。
    • 常用的 IgG 亚型中,IgG1 半衰期长,具有多种效应功能,如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是 ADCs 中常用的亚型,但 IgG3 因清除率快较少使用。为改善在肿瘤组织中的扩散,设计 ADCs 时会考虑减小抗体尺寸,如去除 Fc 段。

    (二)连接子

    1. 功能与特性
    • 连接子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连接,在血液循环中需保持稳定,防止药物过早释放,同时在肿瘤细胞内要能有效释放药物。它还应确保抗体的结合特异性不受影响,并保证 ADC 的良好溶解性。
  • 分类及特点
    • 主要为硫醚或马来酰亚胺己酰(MC)类型,与可裂解连接子相比,在血浆中更稳定,能抑制蛋白水解裂解。ADC 内化后需经溶酶体酶完全降解抗体才能释放有效载荷,药物释放依赖于抗体降解,如曲妥珠单抗 - 美坦新偶联物中的连接子。不可裂解连接子的 ADCs 通常无法产生旁观者效应,但其血浆稳定性高,有望降低脱靶毒性。
    • pH 敏感型:如含有酰肼基团的连接子,在溶酶体低 pH 值下释放药物,如 BR96 - Dox 中的酰肼连接子,但这类连接子在生理条件下可能不稳定。
    • 还原敏感型:含二硫键,利用癌细胞内高浓度的谷胱甘肽还原断裂释放药物,产生旁观者效应,如 Cantuzumab ravtansine 中的二硫键连接子。
    • 磷酸酯型:能显著提高连接子亲水性,水解机制虽未完全明确,但在体外研究中表现出优势,如抗 CD70 ADCs 中的磷酸酯连接子。
    • 肽基型:在全身循环中保持 ADC 稳定,通过特定细胞内蛋白酶(如组织蛋白酶 B)裂解释放药物,如 Val - Cit 和 Val - Ala 等连接子,在许多 ADCs 中使用,能保持血浆中 ADC 稳定性并利于在细胞内酶解。
    • β - 葡萄糖醛酸苷型:通过溶酶体中的 β - 葡萄糖醛酸酶裂解释放药物,引入自毁基团可提高稳定性和释放安全性,已用于多种 ADCs 中偶联不同细胞毒性药物。

    (三)有效载荷

    1. 作用与要求
    • 有效载荷是通过连接子与单克隆抗体偶联的细胞毒性分子,在溶酶体裂解或环境变化(如氧化还原电位改变)后释放到细胞内,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理想的有效载荷应具有高细胞毒性、亲脂性、作用靶点在细胞内、分子小、无免疫原性、在水性缓冲溶液中有足够溶解度且在血浆中稳定等特点。
  • 分类及代表药物
    • 微管抑制剂:如美坦新类(如 DM1、DM4 等,其中 T - DM1 是首个获批用于实体瘤治疗的 ADC)和奥瑞他汀类(如 MMAE 等,抑制微管聚合,导致有丝分裂阻滞和细胞死亡)。
    • DNA 影响剂:包括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如 sacituzumab govitecan 和曲妥珠单抗 deruxtecan 等,可增加抗肿瘤免疫反应)、DNA 烷基化剂(如卡奇霉素、吡咯并苯并二氮杂卓二聚体、吲哚并苯并二氮杂卓、多卡霉素等,可导致 DNA 链断裂,诱导细胞凋亡)。

    抗体 - 药物偶联与效率

    (一)偶联方式与药物 - 抗体比(DAR)

    1. 传统偶联方式及问题
    • 传统药物偶联在单克隆抗体骨架上进行,如通过烷基化或酰化赖氨酸侧链(如 GO 和曲妥珠单抗 - 美坦新),或还原二硫键释放半胱氨酸残基进行偶联(如 BV),但这些方法随机且导致 ADC 异质性,影响药代动力学、疗效和安全性。
  • DAR 的重要性与影响因素
    • DAR 是评估 ADC 效率的关键因素,定义为结合到单克隆抗体上的药物分子数量,其值通常为 2 - 8,理想 DAR 因有效载荷性质而异。
    • DAR 影响药物疗效和毒性,低载药量降低效力,高载药量影响毒性和药代动力学。例如,BV 的 DAR 值不同,其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有差异,高 DAR 的 ADC 在体外活性高、血浆分布快,但可能因疏水性增加影响体内耐受性和清除率。

    (二)提高 ADC 效率的策略

    1. 优化 DAR
    • 特定的偶联技术可调节 DAR,位点特异性偶联(SSC)方法可合成更均质的 ADC,优化偶联位置,提高生物活性和分析表征,增强疗效。例如,通过 SSC 方法控制 DAR,可避免异质性问题,提高 ADC 的治疗效果。
  • 其他策略
    • 除优化 DAR 外,还可通过选择合适的连接子和有效载荷来提高 ADC 效率。例如,使用亲水性连接子调节疏水性,应用化学结构 - 治疗活性关系,选择高效细胞毒性 payload,提高血浆稳定性和 DAR 分布均匀性等。

    ADCs 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代 ADCs

    1. 特点与问题
    • 以鼠源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如 DNA 破坏剂)偶联为特征,连接子为单价、不可裂解或酸不稳定型,稳定性差,治疗指数窄,缺乏精准肿瘤靶向性,且免疫原性高,易引发人体免疫反应。
  • 代表药物及现状
    • Gemtuzumab ozogamicin(GO)曾获批用于治疗 CD 阳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但因多种问题(如与其他化疗药物相比无显著优势、严重肝毒性、连接子不稳定导致药物过早释放等)自愿撤市,后又重新获批。Inotuzumab ozogamicin 于 2017 年获批,是一种人源化单抗偶联药物,用于治疗表达 CD22 标志物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较传统化疗少。

    (二)第二代 ADCs:位点定向偶联

    1. 改进之处
    • 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发展,采用人源化抗体降低免疫原性,选择更有效的细胞毒性 payload,使用更稳定的连接子(如蛋白酶、肼、聚乙二醇和二硫键连接子等),提高了 ADC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存在的问题
    • 仍存在治疗窗口窄、脱靶毒性、ADC 聚集、药物代谢快和清除迅速等问题。大多数第二代 ADC 的平均 DAR 值不同,DAR 大于 4 时,体内耐受性降低,血浆清除率增加,有效性下降。

    (三)第三代 ADCs

    1. 创新技术与特点
    • 采用多种创新技术,如开发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IgG 样和非 IgG 样),具有两个不同结合位点,可通过旁观者效应释放毒素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使用抗原结合片段(Fabs)替代完整单克隆抗体,具有稳定性高、易内化、易纯化和免疫原性低等优点;发展位点特异性偶联技术,获得均质 ADC,优化 DAR,降低未结合抗体比例,提高 ADC 效率。
  • 近期获批药物及应用
    • 2019 - 2022 年间,多种第三代 ADC 获批用于不同肿瘤治疗。如用于液体肿瘤的 polatuzumab vedotin、loncastuximab tesirine 等,用于固体肿瘤的 trastuzumab deruxtecan、enfortumab vedotin、sacituzumab govitecan 等。部分 ADC(如 sacituzumab govitecan 和 loncatuximab tesirine)在连接子技术中引入 PEG 链,增强体内溶解度和稳定性。

    安全性问题

    (一)脱靶效应

    1. 产生原因
    • ADC 中的单克隆抗体可能与健康细胞表面表达的少量抗原相互作用,释放有效载荷导致正常细胞死亡;正常细胞表达的特定抗原也可导致脱靶细胞毒性;此外,ADC 在全身循环中,细胞毒性药物可能与其他脱靶抗原结合产生毒性;连接子不稳定导致有效载荷过早释放也会造成脱靶效应。

    (二)肿瘤异质性

    1. 影响机制
    •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水平不同,部分细胞抗原表达高,部分低或不表达,加上正常细胞的抗原表达,导致药物抵抗和疾病复发,影响 ADC 治疗效果。

    (三)其他安全性问题

    1. 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 免疫系统与 ADC 相互作用,可导致 ADC 消除,也可能激活针对正常细胞表达的靶抗原的免疫反应。
  • 有效载荷特性
    • 有效载荷治疗剂量和毒性剂量差异小,会增加脱靶效应风险。
  • ADC 代谢问题
    • ADC 的快速清除和低效代谢可导致全身毒性,包括对肝、肾等器官的毒性,神经系统毒性也是使用限制之一。
  • 药物相互作用
    • ADC 与其他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或影响其代谢的药物)相互作用,可改变 ADC 的代谢,增加毒性风险。

    临床研究现状

    (一)已获批药物与临床应用

    • 自 2000 年以来,多种 ADC 已被 FDA 和 EMA 批准用于治疗血液系统和实体肿瘤,如 brentuximab vedotin、ado - trastuzumab emtansine 等,在相关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疗效。

    (二)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

    • 大量 ADC 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截至 2024 年 2 月 19 日,ClinicalTrials.gov 数据库登记了 215 项,其中 36 项尚未招募患者。许多 ADC 在乳腺癌、白血病、肺癌等多种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应用前景,如 Dato - DXd、trastuzumab deruxtecan 等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Gemtuzumab ozogamicin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研究等。

    前景与挑战

    (一)特异性抗原选择

    1. 策略与意义
    • 选择在肿瘤细胞上高表达且在健康组织中低表达的特异性抗原,可提高 ADC 靶向性,降低毒性。同时,可将突变癌基因靶点纳入潜在抗原范围,考虑肿瘤抗原的异质性和动态性,选择合适抗原并利用旁观者效应,优化 ADC 作用。

    (二)ADC 结构优化

    1. 技术与方法
    • 开发位点特异性标记策略,通过特定技术(如生物正交手柄引入、遗传密码扩展等)获得均质抗体偶联物,提高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新的金属介导可裂解连接子,控制有效载荷释放,降低毒性。同时,需解决 ADC 偶联过程中的异质性问题,提高 DAR 的可控性和 ADC 的均质性。

    (三)耐药性和毒性优化策略

    1. 耐药机制与应对措施
    • 肿瘤对 ADC 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包括肿瘤微环境改变、内化途径缺陷、抗原下调和主动外排等。为提高 ADC 有效性,可尝试规避或阻断这些耐药机制。
  • 毒性问题与解决方案
    • ADC 的毒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抗原在非肿瘤组织中的生理作用、连接子稳定性、有效载荷特性和旁观者效应等。优化 ADC 结构和调整给药方案是降低毒性的潜在解决方案,同时在临床使用中需密切监测和管理不良反应。

    参考资料

    Damelin, M., Zhong, W., Myers, J., et al. (2015) Evolving Strategies for Target Selection for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32, 3494-3507. https://doi.org/10.1007/s11095-015-1624-3
    Metrangolo, V.; Engelholm, L.H.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The Dynamic Evolution from Conventional to Next-Generation Constructs. Cancers 2024, 16, 447. https://doi.org/ 10.3390/cancers16020447

    闲谈 Immunology
    专注ImmunoBiology,桥接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