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杏坛采薇选关注,阅读更多内容。
序
阅读这类文章,能帮助同学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更有利于学好传统文化知识,应对大大小小的考试。
说起传统蒙书,往往会提到“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比《三字经》和《百家姓》的明白晓畅,《千字文》则显得比较典雅而难解。相传南朝梁周兴嗣受梁武帝之命,在王羲之留下的千余不重复的字中择取千个,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他呕心沥血,一夜白头。因精思巧构,知识丰富,音韵谐美,《千字文》故成经典。本版开设“千字说文”栏目,每期择取《千字文》中文字若干,谈文论史,揭示其中涵盖的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诸方面知识。让我们从字入手,一起感受流传千年的《千字文》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吧。
天地
作者:董婧宸 来源:《光明日报》2024/12/13
南朝梁时,梁武帝命周兴嗣编写童蒙读物,遂成《千字文》。在《千字文》诞生以前,类似的童蒙读物,尚有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编写的《史籀篇》、秦朝李斯编写的《苍颉篇》、赵高编写的《爰吏篇》和胡毋敬编写的《博学篇》,以及西汉史游编写的《急就篇》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字一句的《史籀篇》和《苍颉篇》逐渐亡佚,三七杂言的《急就篇》则作为章草典范,历代传习。
近百年来,出土简牍大量涌现,使今人得以从零篇碎简中一窥《苍颉篇》的旧貌:《苍颉篇》多取《史籀篇》之古字古语,文词古奥,语汇堆叠,索解不易。这和隽永凝练、对仗工整的《千字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千字文》不仅作为童蒙课本,也作为编号使用,走进日常生活。此前童蒙读物取字多不避重复,《千字文》则没有重复之字,因此可用作编号。书画古籍的排架目录、书版版心的次序编号、释道二教的经藏帙号、科举考试的场屋号舍,都有采用千文编号的实例。
《千字文》以“天地”为始,许慎《说文解字叙》在记述造字之初取象之时,写道:“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汉字之中,“天”“地”是如何创制的呢?
甲骨文和金文的“天”,像正面站立的人形,用方块或者圆点突出人的头部。随着文字的发展,“天”字的头部逐渐从肥厚的圆点演变为平直的横画,战国文字更在“天”的头部上增加饰笔。
“天地玄黄”,《千字文》的开篇,典出《周易·坤卦·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在黝黑与土黄交织的瑰丽画面中,拉开了《千字文》的徐徐长卷,也道出了天地在古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周易·系辞》言:“《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天、地、人被称为三才之道。天地,是君子取法的对象。《周易·象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大,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作者:董婧宸,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
扩展阅读:
本号发布原创文章
内容涉及教育、生活、写作、时评、
摄影、美图、随笔……
每周工作日推送学语文、写作文、精品作文、
语文教学、应考方略等类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交流,约稿,转载。 作者微信号:
声明: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