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记:最后一题可以不难

教育   2025-01-07 13:58   安徽  

点击杏坛采薇关注,阅读更多。

最后一题可以不难
作者:王逸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12/18

批改作业时,我发现最后一道习题的正确率不高。题目是这样的:李明参加一个演讲比赛,他的语速是200字/分,他完成这个演讲需要12分钟。现在李明要在10分钟内完成演讲,他的语速要调整到多少字/分?这道题直接根据反比例关系就可列出方程,但却有9名学生(约占全班学生总数的20%)没有答对,其中有2人列错方程,4人只写“解设”,3人空白。我把这9名学生召集起来,让他们仔细读题,再试着做一做。这一回,他们的方程都列对了。

这样简单的题目为何有9名学生做错了?我与他们闲聊,试图找到出错的原因。聊着聊着,有一名学生对我说:“最后一题为何不难?”听到这句话,我沉思片刻,觉得学生的疑惑不无道理。通常,我们都会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习题。习题越靠后,解答越困难。学生经历多了,对习题难易的安排,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正因如此,有的学生做到最后一题会产生畏惧心理,没有认真读题,就轻易放弃了。那4个只写了“解设”的孩子,多半也是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题。

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拓展,从习题设计的角度看,这样排序无可厚非。但站在学生的视角,如果习题的编排都遵循这个规律,解题时,就会出现一些学生“面对后面的果子,跳也不愿跳”的现象。

这样想来,做错简单题固然可惜,但通过这种方式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这次作业又做得很有价值。我们设计习题,不仅要关注数学本身的逻辑,还要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设计习题时,除了遵循“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以外,不妨有几页习题编排得“难易相当”,有几页习题编排成“难易交替”,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道习题。

作业习题的编排顺序要“求变”,课堂教学中的习题也要不断“求变”。有位教师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时,出了这样一道习题:野生动物园每人票价267元,一个旅游团有21名游客,应交多少钱?反馈时,教师一边出示课件一边说:“售票员用的是计算器,可是……”话未落音,学生抢先说道:“计算器的‘1’坏了。”教师尴尬一笑:“你怎么猜到的?”学生说:“因为‘1’是用红色框起来的。

如果只关注这个习题本身,我觉得这是一道好题。计算器的按键“1”坏了,这时我们可以将21个“267”,分成20个“267”和1个“267”。教师借助情境巧妙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经历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先“分”再“合”的计算过程。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学生还想出了“267×7×3”这样的算法。但是,学生为何一下子就猜到按键坏了?类似的情境,学生或许已经多次经历。在学生看来,这就是出题“套路”。如果是这样,这个看似有意思的情境,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阿甘正传》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同样,教师设计习题时,也要让学生猜不到下一题是什么样子的。设计出让学生感到好奇的习题,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平湖市广陈中心小学)

扩展阅读:

教师手记:老师,您怎样布置作业?

教师手记:最后一节课,种下一棵树——送给毕业生的礼物

教师手记:十年磨一剑,我的新生入学第一课

教师手记:打造幽默课堂,这些路数好使

教师手记:语文课堂幽默,段子手望尘莫及

教师手记:罚作业,有讲究

教师手记:修理神兽,我有妙招

教师手记:涉黄?触法?老师您想多了


八岭山人简介:
语文教学30年,读书思考,勤于笔耕;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一等奖;全国多家学生读写报刊作者,指导学生作文发表获奖数百篇次。
号发布原创文章
内容涉及教育、写作、时评、
旅游、美图、随笔…… 
每周工作日推送学语文、写作文、精品作文、
语文教学、应考方略等类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交流,约稿,转载。 作者微信号:bljszylw

声明: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管理员删除。

传播信息,请点分享 

杏坛采薇
致力语文教学,服务师生家长。本公号发布原创文章为主,内容涉及语文教与学、写作、时评等等。每周推学语文、作文指导、精品作文、教育管理、应试方略等类文章。商务合作:AC9058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