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波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12/11
其实,我以前并不擅长写作,甚至害怕写作。怕自己文笔不好,怕写出的文字让别人笑话。但这一年,我逼迫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两次线上写作课,有效破解了我的“心中贼”——越害怕,越要写;想要学写作,先破“害怕”这个“心中贼”。
感觉一:先写起来再说。
写什么?就把发生的事记录下来,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于是,我记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坐立行走、喜怒哀乐,身边处处有风景。先信马由缰写起来,流水账也有意义。实践证明,很多写作素材都是从流水账中“淘”出来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怎么写?一个词语接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接一个句子,厚着脸皮大胆写,剩下的交给时间与旷野。
在五年级上课时,我认识了一个不愿写字,但脑子灵光的男孩,只要不动笔,他专注的样子就仿佛换了一个人。《教师,长大的儿童》就是我与他的课间聊天记录:“老师,和你说个秘密,我周末挣了不少钱呢。这件事除了爸妈,谁都不知道……”
一通聊天之后,我俩成了忘年交。如今,那个男孩每次见到我,都会主动和我打招呼,各方面也有了较大进步。不爱学习,可能擅长其他方面,因材施教,改变调整,教无定法,教学相长。有了这样的念头,我就不再纠结于学生的“与众不同”。
养成日有所思、随手记录的习惯,真的是益处多多:倒逼自己用心工作、关注日常,更关注细节,透过表面看本质,思考梳理的过程自然提升了思维品质。
写着写着,灵感乍现,无所不可。写作,真的是自我对话、自我反思,是一个人的内心狂欢,妙不可言。
感觉二:真诚写作动人心。
关注、记录熟悉的校园和师生,会发现处处异彩纷呈,每个人都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心平气和,坦诚相待,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值得温柔相待。
在一篇文章中,我记录了学校的年轻班主任们:她们的自我调节和学习能力极强。工作之外,她们看似是娇弱、文静的女孩,有时遇到困难还会哭鼻子,但一走进教室、一站上讲台、一开口讲话,立刻精神抖擞,为师者的职业责任使然。
每个女孩都是校园中最独特的那一个,每个人都潜力无限、未来可期。静心耕耘,向下扎根,不纠结于当下的荣辱得失,才会有耐住寂寞之后的厚积薄发……
文章发到社交平台上后,有年轻教师悄悄给我留言:谢谢校长的理解和包容,我会一直努力的!
感觉三:读写不分家。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七分阅读三分写,写不好的重要原因是高质量的书读得太少。只有大量的、优质的阅读输入,才会有流畅的写作输出。“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卡夫卡这一句话,意境开阔,意味深长。
读和写,是“草根”教师的自我救赎。用读写重启自己的人生,写不下去的时候,别硬写,读书去。在此过程中,我慢慢理解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美妙含义。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被导师们推荐的好书吸引,忍不住买了苗旭峰老师的《优秀班主任悄悄在做的班级管理创意》,张祖庆老师的《从课堂到课程》《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等书,推荐给学校管理干部和语文教师。如今,我们25位志同道合者又报名了新一轮读书营、写作营。白天教书育人,晚上读书写作,累并快乐着,充实而富足。
坚持阅读写作,才会有感有得。写作的核心是思维,开阔的思维需要大量高品位的阅读来滋养,而认知视野与心智模式决定文字格局及格调。
当然,忙碌的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写而写。写作,与文字对话,可以自我疗愈,助力专业成长。做出来,写出来,让重复的日子生动起来,是我的教育理想——也许没有一种理想的教育,但要追求教育的理想。
过去的一年里,我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大多是业余时间随手记录,晚上修改后发布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被同事、朋友们看到、点赞。写作,也成为一种别样的交流方式,真是意外的收获。时间用在哪里,哪里就有收获。
阅读,安顿灵魂;写作,重塑生命。
无阅读,不精彩;无写作,不成长。愿阅读、写作成为助力我们专业成长的一对隐形翅膀,成为忙碌工作、平淡生活的一抹亮色。读写,让教育更美好。
语文教学30年,读书思考,勤于笔耕;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一等奖;全国多家学生读写报刊作者,指导学生作文发表获奖数百篇次。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交流,约稿,转载。 作者微信号:
声明: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