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期}
作者/管中闵(台湾大学前校长)
编辑/胡恬
校订/兰雅婷、孙宇凡
学术论文发表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历来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很多朋友觉得,只要你能发英文你就更牛X,只要你能发SSCI就肯定比CSSCI更好!确实,也有不少朋友觉得,国际化发表就不够“接地气”、不够本土化了!
到底怎么看论文发表国际化崇拜与本土化情怀呢?我特别找来台湾大学前校长、“中研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管中闵的看法。管老师先从学术创新与创新检验方式的角度入手,批判“唯SSCI论”和批判“唯国际论”,非常值得一读!
01.
学术研究要在讨论中创新
我个人认为,学术研究的精神,如果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讲,就是创新或原创。如果没有创新、没有原创,而纯粹只是资料的整理、或一些材料的堆积,这些在我来看都不是属于学术研究真正要做的事情,它是学术研究里的一部分,但不会是学术研究中最主要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是在于学术进步本身。换句话说,学术研究本身可以有工具性,但未必一定要有工具性。因此,学术本身能否创造学术进步,是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
既然谈到学术进步,我认为,学术要进步,或是比较快的进步,应该来自于更开放的讨论,更多人的参与,而不只是关在一个小的地方;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学术也许会进步,但进步相对来说是缓慢的。
综合以上,我认为我对学术研究的基本看法是:它的精神是创新,它的目的是发展新的东西,它的核心价值是学术进步,而进步来自于更开放的讨论。
*图源:Google
02.
检验创新,要到更大的学术社群
我在上面提到学术重要的部分在于其创新和发展的成果。既然是创新和发展成果,我认为需要在更大的学术社群接受检验、接受确认。
当我们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或结果,如果放在更广大的社群中间,会发现未必是新的。我们自己想到的、发现的一些新的东西,一定要放在更大的场域中去检验,才能确认他们是否真的具有创新性和原创性。
因此,能够在广大的学术社群中接受检验和确认,一直是学术研究中很重要且基本的工作。而这无可避免的,就会联系到学术国际化。我在上面也提到学术的进步主要来自更广泛、开放的讨论,也唯有在更大的学术社群里接受批评、接受挑战、接受质疑,学术才会更加进步。
我想,将这两点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发现,至少从我所讲的几个观点来看,我们在学术研究上似乎并没有必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相对小的学术社群里。
*图源:Google
在早年、在更早的时代,受限于通讯工具的限制、地理环境的限制,我们也许不容易把我们社群或讨论的空间放大,但这些问题现在显然都不存在。
我们要使学术更加进步,或能使学术的创新性得到更多的确认,或者更大的启发,我认为走向国际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只有在这上面,我们才能真正的让学术接受到各方的质疑挑战,使它更快地进步。
所以我在这边强调的是学术国际化的重要性,而非必要性。因为学术研究的从事者毕竟是人,每个人的心态不同,每个人要选择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他学术研究的成果,取决于这些从事研究者的心态,所以没有什么必要说学术一定要国际化。但我前头所讲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学术国际化的重要性,就是因为你可以参与并介入更广大的学术社群,从而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得到更大的确认、得到更大的发展。
甚至我们以前看武侠小说,常提到华山论剑,从学术国际化的角度来看,重点不是华山,重点是在论剑,在更开放的讨论。当然可以把自己关在少林寺、华山里头自己论,但更好的是走出去和其他人一起论。
*图源:Google
03.
学术研究一定要国际化吗?
既然讲学术国际化,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长久以来都有学术国际化相对于本土化的争论。
我们刚刚提到学术研究取决于研究者的心态,要选择什么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什么方式去接受别人的批评。在这里我觉得国际化、本土化、甚至个人化,都是大家自己的选择,这中间没有必要性。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他自己做好的研究成果就锁在箱子里,到死了之后就埋在棺材里,我想这也是他个人的选择,这对我一点都没有影响。
但如果要谈学术国际化、本土化的话,我们就要确认,学术的判准,从来就不应该是用这种方式来区分。学术的判准就应该是学术的创新。我们既然承认学术研究的精神是创新的话,那就应该看研究成果的创新程度、研究成果的显著性;是不是国际化或本土化,事实上不应该是区分学术研究的一个标准。
因此我也觉得,若要今日还要继续争论是国际化或本土化那一个重要的话,根本上是搞错了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当然我也理解,这么多年来对学术国际化有许多的批评,其中我觉得一部份其实不是对学术国际化的批评,而是针对学术界目前所采用的一些很简单的量化标准,譬如说SSCI,那SSCI恰巧是和国际学术发表连在一起的。
所以若针对的是那一部份的批评,我会认为这些批评其实和学术国际化的本身无关。对于简单的量化标准而引起的流弊的批评,我认为不应该被引导为对学术国际化的否定。
我也会认为,对学术国际化的批评,如果无涉于学术研究本身的精神,无涉于学术研究本身的核心价值,我认为那些都只是枝节的问题,而无关乎学术研究本身。
*图源:Unsplash
04.
SSCI评比标准有必要吗?
既然已经提到SSCI,我也稍微对SSCI作一些我自己的看法、说明一下。SSCI是来自于国外的研究机构所编出来的全名叫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东西,然后这个东西是将所有在其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加以统计起来列上去,所以有的期刊在上面、有的期刊不在上面,自然地就形成一定的筛选机制。
因为它主要都是以英文期刊为主,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术国际化的一种指标。但是SSCI除了是把这些学术发表的论文用量化形式整理呈现出来外,它可以视作学术国际化的指标,但是它跟学术卓越、学术进步事实上无关,所以不能用来当作学术卓越、进步的指标。
如果要用SSCI来做学术评量,我当然也认为它的确不是非常好的学术评量的标准。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不管任何事情,天下又那有完美的评量标准?
事实上你只要订出任何的标准,我相信都可以举出一些反例来说明这些评量标准不恰当的地方。所以去追究SSCI是不是一个完美的评量标准,似乎也不是重点。我们当然不必因为学术界中的某部分人,甚至某些负责学术行政的人,对SSCI标准的误用、甚至滥用,而全盘否定SSCI的指标功能。
*图源:Google
或许有的人说,使用简单的量化指标,无法正确地区分或评断学术成果的好坏,更好的作法是对学术研究的成果作非常精细的质量评鉴。譬如说,我们同样有一份学术研究,我们与其看这个人的vita上面的publication index,倒不如找几个人来,很仔细地读他所有的作品,从数量到品质上都能做一个更深入的评鉴。
这当然非常好,但我要说,这是非常理想的做法。今天在整个学术界,这种理想性的做法最多只能成为理想,在现实性上是不可行的。我们很难想像每一份、每一个人的学术成果都要动员庞大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评鉴,这是一个简单的成本效益问题。
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现在在经济学界,我认识的美国一些top学校的人,他们从来不费事去找其他学校的人来作为他们的新教职员。我曾问过他们类似的问题,难道你们认为只有Top10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吗?只有那边的人适任到你们学校来教书吗?答复是,我们当然相信别的学校也会有人写出很好的博士论文,也适合到我们学校来教书,但我们没有办法花那么大的资本去搜寻这样子的人。
所以我们相信会有遗珠之憾,但这也是成本效益的问题。他只愿意在他已知的成本之内,去找最适合他们的人。所以对SSCI我也可以用如是的看法来看。你用它做一个标准,好过没有标准。用SSCI的确没有办法看到一些品质的部分,但是站在执行的层面上,有时你得到一些方便,也要付出一些代价。这是我的看法。
原文来源:
人文社科通讯。略有节略。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一年只开一班!扫码报名👇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
往期相关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