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宇凡
编辑/李淼
排版/子晨、婉燕
问题:
“宇凡学长好!想问学长是怎么处理特别难的文献的呢?或者学长如何选择文献来读呢?
研究背景:
我是一名经济学的本科生,也想之后继续读研读博。最近在听宇凡学长的课,听到学长有那么多经验传授,感觉有了很大的信心,希望能好好提升自己!
我有个一直很困惑的问题,就是我现在可能因为水平不够,会碰到一些特别难读的文献。我尝试过硬啃,但效果很不理想。我曾在一篇很高深的理论文章上花了好几天时间,但最后啥也没记住、啥也没学到。所以我现在就属于“水刊不想读、硬核啃不动”的状态,又不敢直接全部放掉。
回复:
“同学你好!我的建议是,要不要放弃某篇过于困难的文章,需要回到你的书目清单中来判断。那书目清单怎么得来呢?是从你所关注的领域中得来。
* (图源:网络)
一方面,先判断这篇文章对你的研究的定位和意义,再决定要不要死磕。当你一边阅读、一边整理某个领域的书单时,你就会思考正在阅读的文本对这个研究领域的意义。它是你这个领域的奠基性文献吗?还是说只是一个比较相关的研究呢?不管文本有多困难,你都要思考这个文本对你来说,意义究竟是什么。我猜测,你那篇读了很久但毫无收获的文献,可能与你目前的关注领域不太相干,或者你可能暂时还没形成关注的领域。
所以,阅读不只是被动地“埋头苦读”。当你去梳理和分类你的书目清单的时候,你就会理解每个文本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功能。
*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Albert Shils)
另一方面,先考虑是否可以不读,再考虑如何读。甘阳老师谈起芝加哥大学读博时,说他的导师希尔斯提到过:书一辈子都读不完。希尔斯表示,他年轻时也自觉天纵英才,全世界的书都要读一遍;但后来开始沮丧,觉得自己这么聪明居然压根读不完所有的书,甚至读不完自己领域的想读的书。说实话,如果你在他那个年代可能也会如此。在1940-1950那段时期,出版物其实很少,学界里一个专业就两三本刊物,可能很容易就读完了;但后来随着兴趣的扩展,随着知识的进步,你就会慢慢认识到书是读不完的。所以希尔斯谈到,当你学习的时候,第一要思考的是“我选择不读哪些书”。
* (图源:网络)
大师都经历了如此过程,所以你也不用很焦虑呀。你只是需要学着去做评判——这一点很重要——然后你就会知道哪些文本不用读,或者可能适合下个阶段再读。所以你对文献的选择,不是单纯的放过或死磕的问题,而是你脑海中要知道每个文本在你的研究中的角色,或者在你的当前阶段中的角色,这应当是选择的标准,好不好?期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孙宇凡(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哦)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一次通关论文拆解、仿写与发表全流程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一年只开一班!扫码报名👇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
相关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