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宇凡
编辑/豆子丨排版/子晨
问题:
“请问怎么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理论模型?
研究背景:
宇凡你好~我是社科在读的一名博士生,主要做质性研究。在撰写小论文的时候我经常会在挑选理论模型上遇到问题,比如,不知道是否要优先选择那些经典的复杂理论,或者某一理论有明显不足应该怎么办…?我看过你讲写论文写作的b站视频,感觉你经常能够给出一针见血而中肯的建议,所以想请教你怎么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理论模型呢?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和原则呢?
回复:
“同学你好!正如你所说,合适的理论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精准地识别研究对象、合力地整理经验材料,从而成就一篇优秀的论文。我记得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在《经济学规则》(Economics Rules: Why Economics Works, When It Fails, and How to Tell the Difference)一书中提过类似建议。结合他的观点,我建议你可以在理解不同模型类型的基础上,善用多个小模型。我给的每个建议都会附上研究案例,帮助你理解。
*《经济学规则》书籍封面
首先,我们要根据研究假设选择模型,而不是追求完整复制现实的模型。在研究商人在市场中的竞争行为时,我们会不会考虑他们的年龄、性别、肤色、受教育程度,甚至是眼睛的颜色,以让模型更符合现实呢?大多数人应该不会这么做,因为某个因素重不重要、需不需要被纳入,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研究假设。理论模型是为了方便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策略性简化,并非越复杂越好。
比如,我在做中国政商关系的经验研究时,研究假设是关于层层加码议题,所以我就需要考虑政府如何认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差异问题,但却不需要考虑特定政府领导究竟是谁这样的问题。
* (图源:网络)
其次,我们需要谨慎考虑复杂模型的风险。对复杂模型的痴迷可能会带来一元论的后果,即把所有变量都装在一起,以至于最后只需要一个模型。但事实上,复杂模型考虑得越周到,就越容易出错。
比如,经济学不是很喜欢凯恩斯模型,因为变量太多太大了。同样的,社会学家也抛弃了一些过大过复杂的理论,比如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等等,都有些“大而无用”。
* (图源:网络)
因此,与其依赖复杂模型,不如学会善用多个小模型。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也是我们挑选合适的理论模型的三个标准:
模型越简洁,越能捕捉研究现象的重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小模型分别抓住重要的假设和现象,突出重点;
越能捕捉现实的多样性,当我们储备了更多的小模型,就能够随时调用不同模型来理解世界的多样性;
越能打开现实的“黑匣子”,找到因果机制,小模型更有助于从微观层面发现并分析造成特定结果的潜在因果机制。
举个例子:在讨论“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工业革命”时,我们看到不同流派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文化因素,有人认为是政治因素(赵鼎新)等等。这时候我们会发现,理论模型之间的争论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开阔了!
事实上,很多模型都是因为简单才更有用,实用性并不以复杂性为前提。希望这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孙宇凡(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哦)
推荐文献:
【美】丹尼·罗德里克,《经济学规则》,刘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37-43页。
赵鼎新,2014,“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术月刊》第7期。
相关推送
第一次写英文论文,总是卡在语言表达问题上要怎么办?|宇凡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