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宇凡
编辑/豆子丨排版/子晨
问题:
“宇凡老师好!我想请教一下:为了写论文,要如何提高阅读材料的利用率?
研究背景:
我是政治学专业的在读硕士生,在写一篇小论文,但卡在了资料收集阶段。我先检索了关键词,发现有许多其他学科的文章是相关的,感觉可能会有启发,但又没有时间全部读完。这种情况下,我该专注于阅读本学科领域的文章比较好,还是对所有领域文章都要了解呢?
现在会感觉很焦虑,因为我其实是个比较心急的人,上个学期广撒网看了很多文章,但在组织文章架构的时候,不知道这些文献应该用在什么地方,摘录的阅读笔记也根本没办法派上用场。写作的时候又得回去现看现摘不说,还把文章变成了“八股”,没啥个人观点。
所以确定了都要读什么之后,怎么才能把读的都用上呢?
回复:
“同学你好呀,我非常理解这种要读的太多了读不完、读完了又不知道怎么用的感受。从个人经验出发,我有三点建议,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发挥阅读的效用。
首先,泛读或精读对学术能力培养有不同的作用。泛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在于培养你的想象力和现实感。当你读到了新的现象和研究时,重新注意到那些习惯性忽略的细节时,你的现实感就会增强。而精读的目的又是什么?我认为是更多是为了模仿、超越,以及锻炼思维能力。例如,逐点精读的目的是找到“单挑”对手,并在仿写过程中超越。
其次,越阅读海量的文献,越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作为“锚点”。举个例子,我关心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寻找一个更好的社会”。虽然我主修社会学,但会花很多时间与政治学领域的学者交流学习,因为他们研究的种族政治、环境政治等主题和我的问题相关。但即使我阅读这个陌生,我也不容易迷失。同样,我关注行为经济学也是因为它能告诉我很多社会变革的方法(例如《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一书)。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驱动,你很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找不到“锚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阅读也不能完全的功利导向,因为有些内容是用于打基础的,也许暂时用不上,但它会培养你的“内功”,加深对问题背景脉络的理解。
* 《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书籍封面
最后,阅读的时候要学会写书评,并不断发展成专题类文献述评。中文学界很多研究都是围绕某个经典展开的,这时候你可以写书评,思考如何摘录、组织和评价这个经典,也可以再拓展比较各流派对这本经典的不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最后从这本经典出发,形成关于某一主题的文献综述,把阅读的文献最终转化为完整文章的一部分。我最近发表的一些作品,都会有这样的特点(孙宇凡,2022,2023)。
——孙宇凡(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哦)
推荐文献:
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2018,《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中信出版社。
孙宇凡,2022,《品味区分、享乐欲望与亲密关系:当代消费社会学三题》,《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孙宇凡,2023,《可松动的共识:2022年社会学理论研究趋势》,《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9辑。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一年只开一班!扫码报名👇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
相关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