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
编辑/胡恬
校订/兰雅婷
提起华语界顶尖的女性主义研究学者,那肯定离不开台大社会学系教授蓝佩嘉。她的专著《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的英文版不仅被引用上千次,而且获得了Gender & Society、Sociology等14份国际顶尖刊物的书评肯定,更是获得好多国际奖项,包括:
美国社会学会性与性别研究年度最佳著作奖
亚洲国际学者大会年度最佳社科著作奖
台北国际书展大奖等等
这么厉害的学者和专著,肯定值得我们学习!正好,我看到蓝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回顾了自己从博士论文到专书出版的漫长旅程,细致地讲述了她与出版社接洽、书稿审查、修改出版的全过程,还分享了她如何在全球学术舞台上为华人本地研究争取一席之地。这些经验对我们的求学和发表,非常有帮助!
蓝老师是少有的、热爱分享自己“后台/幕后故事”的华人学者。有兴趣朋友也可以在Youtube找找她的演讲来看看。所以,我在寒假班要开设的《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也会以蓝老师的论文为范本,结合她的发表经历,重点和学员们分享如何选题、如何进入国际对话。
01.
从博士论文到国际出书
近年来在新自由主义专业化旋风的袭击下,台湾的学术界变得重期刊论文而轻专书章节,幸有新近成立的专书写作计划,为有心进行较大规模写作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沉潜琢磨的避风港。
我虽无缘搭上专书写作计划的班车,但在此提供我个人先前出版专书的一些经验,供有志写书的朋友参考。
我在2006年三月经由杜克大学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出版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其前身为我2000年底在西北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由于论文是用英文写的,在美国师长的鼓励下,我开始探寻在美国出版的机会。争取出版的第一个步骤,便是赢得出版社对此书的兴趣,进而取得审查书稿的机会,或是签订有条件的契约(conditional contract)。
作者通常要先递交一份计划书(prospectus),篇幅切忌过长,英文字数在两千字左右,内容包含下面几个项目:
(1) Project description:本书主要的论证与内容摘要,说明其个案与方法;
(2) Contribution and audience:这个部分是写给出版社看的市场定位与评估,说明本书对于哪些领域有什么贡献,市面上既有或即将出版的相关书籍与本书有怎样的区隔,本书设定的读者是谁,以及大学里哪些课程可能使用这本书作为教材;
(3) About the author:介绍作者的经历背景与得奖或出版纪录,以证明其能力;
(4) Chapter outline:章节的大略说明。
02.
如何与国际顶尖出版社沟通?
作为一个没有出版纪录的菜鸟作者,要如何与出版社接触是个大问题。一个方式是透过你的指导教授或其他先进的推荐,跟编辑搭上线;另一个方式是透过美国社会学年会、亚洲研究学会等大型研讨会的场合,带着你的计划书到书展地点与出版社编辑当面洽谈(最好事先写 email 跟编辑约时间)。
我透过这两个方式联络上几位出版社编辑,特别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作者告知的情况下,美国大学出版社接受专书书稿可以同时交由超过一家出版社进行审查,这是与一般期刊投稿不同之处。
要怎么选择出版社呢?我的老师当年告诉我,回去看看你书架上的书都是哪些出版社出的,就去找那些出版社。换言之,从既有的出书方向,找出与你兴趣相近的出版社;另外, 若有与你的书相关的专书系列(book series),可以直接联络该书系的主编,机会也比较大。商业性质的学术出版社,如Routledge,相较于大学出版社,审查程序比较简单,但通常不会出平装版,流通较不理想。
与出版社接触是一段让人焦虑与受挫的过程。美国大学出版社近年来也变得越来越顾及市场效益,对于非美国的研究经常显得兴致缺缺,尤其是关于如台湾这样相对边陲的区域研究。有一两家出版社明白告诉我,这看起来是一本有趣的书,但他们基于市场考量无意出版(“But this is a book about Taiwan...”),甚至有一位专书系列的主编,已经热切的答应审查书稿,后来却因为出版社的反对而告吹。所以,找到重视非西方与全球研究的出版社与专书系列,也是一个重点。
如果是比较资深的作者,在这个阶段可以只根据专书写作计划,就与出版社签订有条件的契约(conditional contract),也就是说出版社承诺,若作者能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令人满意的成果,将进行审查并予以出版,同时,作者也承诺不得将书稿交由其他出版社。
但像我这种菜鸟作者,在接触出版社之际,最好已经有准备审查的初稿,这时的稿子不需要完美,因为距离出版还有一条修改的路要走,但绝不能把博士论文全文奉上(尤其应避免冗长的文献回顾,并增加文字的可读性)。
03.
如何应对国际顶尖出版社的评审?
杜克大学出版社从一开始就表达了对此书高度的兴趣,于是我在2002年秋天将修改后的书稿寄给他们进行第一轮的审查。此时作者可以对于谁是适当的审查者提出若干建议,也可以要求回避一到两位人选。
出版社会自行决定两位送审的对象,一般来说至少半年后,作者才会收到匿名评审的书面意见,然后出版社会要求作者根据这些意见回复,有哪些同意与不同意的地方,作者也要拟定未来的修改计划。如果审查的意见正面,作者的回复也令人满意,出版社就会跟作者签约,约定一定期限内完成书稿,在修改成果令人满意后出版。
04.
差点放弃!咬着牙坚持!
我跟出版社签约的时候已经是2003年夏天,当时我正在进行有关印尼移工的国科会计划,也准备根据此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充本书的架构。我修改书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要满足评审的意见还是其次,自我要求的追杀更难逃脱。
当时的我年轻气盛,向往自己撰写一部经典之作,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在理论上突破;加上身为助理教授,没有研究休假,又申请不到出国进修,在教书的忙碌生活中,时间非常零碎,很难进行完整的思考。坦白说,我一度衍生放弃的念头,最后还是咬著牙,也幸赖有系上同仁的支持,方能改完一份不满意但可以接受的书稿。
我在2004年冬天把修改后的书稿交出去,同时附上信件说明修改的重点,以及如何回应先前评审的意见。之后仍有好几重程序。该书稿送给原本的两位评审进行第二轮审查,收到评审意见后,我再花了一些时间完成修改。2005年春天我寄出最后的书稿,还要经过杜克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委员会(由该校十二位学者组成)的同意,方确定出版。
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是出版社的任务, 包括编修(copyedit)与校对(proofread)、制作封面、排版印刷等。不同于台湾出版社的速度,美国大学出版社完成一本书的生产制作(production)平均需要一年的时间,除非你是知名作者可以插队,否则大部分的书稿必须排队等候各项生产程序。我直到2005年夏天才拿到编修稿,有一个月的时间再进行回应与最后的修改。
美国的大学出版社目前多面临财务上的紧缩,因此期待作者协助申请相应的出版补助。美国的许多大学有提供该校老师出版专书的补助(publication grant)。另外,关于索引(index)的制作,美国出版社并不负责这项工作,作者可以选择自己做,或是自费包给专业的编辑做。柯志明老师建议我这项工作一定要自己做,所以在助理罗融的协助下,又花了一些时间完成这项苦工。
杜克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曾嘱咐我去看一本书,其中关于出版学术书籍的各个步骤相当清楚,我也把它推荐给有需要的朋友参考。这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的Guide for Scholars and Anyone Else Serious about Serious Books ,作者 William Germano 稍后又出版了From Dissertation to Book 一书,讨论博士论文与专书的差别与修改过程。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网页上也有提供章节试阅(http://www.press.uchicago.edu/Misc/Chicago/288447.htm)。
05.
在国际上出书的意义与反思
许多人问我,出版专书与发表期刊论文有什么差别?总的来说,前者的审查与出版时间拖得更长(我的英文书从初稿完成到正式出版,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对于面临升等年限压力的人来说,必须尽早着手。另外,写书的风险高,因为成果是全有或全无。
然而,以专书形式出版,不仅可以呈现完整的研究内容,也能够透过书评等媒介扩大阅读率与影响力,这些都是期刊论文不能比的。但写书与改书确实是一段漫长而孤独的旅程,所以我会建议在这过程中同时把部分章节投稿至期刊,因为一般来说,出版社可以接受书稿不超过三分之一的部分已以期刊论文形式发表。双管齐下的作法不仅可以降低只写书的出版风险,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论文审查的过程陆续得到可以协助修改的意见。
即便审查有时是个繁琐或令人感到挫折的过程,我认为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这仍是一个宝贵的社群对话媒介,可以为作者带来莫大的助益。我在投稿国际期刊与书稿审查的过程中,遇到许多专业领域上与我极为相近的同侪,他们的审查意见比我的论文指导教授给的更为深入,而且许多时候这些评审就是我引用文献的作者,或是本研究设定对话的对象,偶尔有特别友好的评审,主动向我透露身分,我们也因此建立了日后进一步交流沟通的基础。
常常也有人问我,用英文出书与用中文出书有怎样的差别?用英文出版,无疑在地理上容易跨界,除了北美,也可伸及欧洲、亚洲等其他地区,有助于跨国的专业领域学者对话。然而,以英文出版,台湾就很少人读,若希望读者能扩及非学界或是大学生,更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一直想把这本书改成中文,尤其希望能够让它变得更流畅易读,能够让这本书除了促成学术知识的积累,也能发挥公共教育与社会参与的功能。
最后,对于在国外出书的朋友,我大力建议在签约的时候,要保留繁体与简体中文的版权,以便日后再出中文的版本。经过多年延宕,我的书终于改写成中文《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由行人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
中文书出版后,回响确实比英文书更广,也让我进一步思考,在写作的风格上,如何能够对读者更友善,但又不失知识的深度与文字的精确。相对于期刊论文,我想,透过写书的形式,或许更有可能兼顾学术对话与公共写作的双重目标。
采编来源: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一年只开一班!扫码报名👇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
往期相关推送
《寒假论文写作训练营》:从论文拆解、AI仿写到投稿发表一次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