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定性研究,如何写出有学术深度的「故事」?

文摘   2025-01-05 15:10   英国  

文/孙宇凡

编辑/孙榕丨排版/嘎嘎


问题:

做田野调查之类的定性研究,如何才能讲好有学术深度的故事呢?


研究背景:

宇凡老师好,我目前是人类学研究生在读。最近我把自己写的田野调查报告发给了导师,导师说我的研究看了开头就猜到故事会怎么发展,不吸引人。好的故事应该要有转折,让读者觉得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有点挫败,就一直在看论文,还有郑雅君的《金榜题名之后》,为什么人家的定性研究就写得很好,我就写不出这种感觉。毕竟,总感觉人家写的故事,又有情节,更有学术贡献!

回复:

同学你好!刚开始做定性研究时,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故事有点“平”,或者像你说的“没有感觉”,以致于没有学术贡献。接下来,我分享几个小建议,希望能让你的田野调查报告更有吸引力。



第一,借鉴电影、小说、新闻的人物塑造技巧。写好故事,最重要地就是生动地描绘场景和人物。虽然学术写作对故事的要求不如小说那么高,但要写出吸引人的故事,我们完全可以从文学作品中获取灵感。比如,周雪光老师曾经从定量研究转向定性研究,为了讲好政府治理的“故事”,他花了大量时间读历史、看小说、研究优秀的定性作品。我们也可以拓宽思路——电影里面的人物特写是不是也是好的“学习资料”?演技类的综艺节目里,好的演员对人物的诠释是不是也值得借鉴?


* (图源:网络)


第二,掌握叙事学理论,营造“情节感”。情节感也是故事是否精彩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叙事技巧,可以参考叙事学、叙事结构等理论,学习如何精心构建情节。我特别推荐瑞典学者查尔尼娅维斯卡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里边谈到了很多欧洲的叙事理论、结构理论等等,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第三,“理论先行”才能在田野中做有效观察。写不好故事并不能全让叙述技巧来“背锅”,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在田野前做好充分准备,导致在做田野时不知道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觉得“nothing happens”。举个例子,我最近在网上问诊时,没有做好背景调研,结果提了很多很基础的问题,浪费了问诊时间不说,还觉得被“坑”了。做田野也是一样的,事先搭建好理论框架、有足够的领域经验、梳理好大致的“故事线”,能让我们在田野中判断哪些场景和互动是重要的,哪些信息能成为填充“故事线”的细节。


性写作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你在定性研究中提升故事的表现力,让你的研究充满张力和深度!


——孙宇凡(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哦)


推荐文献:

查尔尼娅维斯卡,2010,鞠玉翠译,《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从论文拆解、AI仿写到投稿发表一次通关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一年只开一班!扫码报名👇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





相关推送

2025新年书单|如何系统学习扎根理论?从入门教材到前沿资源!

发表心得|台湾大学校长:论文发表不必一味追求国际化



宇凡聊学术
孙宇凡,爱丁堡大学博士生,发表中英论文20篇。目前研究知识是怎么生产的,比如学术发展、理论变迁与方法论。关注我,每日提升学术视野与论文写作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