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止观法门】天台思想的实践方法——四部止观

文摘   2024-09-04 19:31   北京  

编按:

今年法鼓山僧团的结夏安居,特别邀请继程法师前来讲授《小止观》。继程法师接受圣严法师传法后,最初在马来西亚指导静七,讲的便是《小止观》;相隔近四十年,法师再次阐述,更见其对整体佛法的掌握、贯通与圆融。


继程法师指出,《小止观》虽然名为小,却是天台止观的精髓,组织严密、条理分明,是一部小而美的修行指南。本期摘录继程法师于结夏期间对智者大师的判教思想,以及四部止观的概述,带您了解四部止观如何贯通活用,形成独特的禅修教学体系。


■ 文/释继程


《小止观》虽名为「小」,其实内涵深远,因为佛教的修行离不开「止」和「观」,这是构成佛教最基本的修行,即所谓的定和慧,更完整地说,是戒、定、慧三学。这是从世间到出世间的完整修学体系,不论哪一个系统或宗派的修学,都必须涵盖戒、定、慧三学。


如果稍微了解汉传佛教的发展历程,一提到止观,大多数人会直接联想到天台宗。天台止观不仅是天台宗教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止观法门传到中国后,便是由天台宗发扬光大。


中国佛教思想特色


佛教在印度,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的出现,经常伴随着辩论,论师们探究哪一种说法最为究竟,最能够准确表达佛陀的教学。因此,学者们引经据典,建立学说,并在这过程中诞生了大乘佛教的中观和唯识学派,各自展现了究竟和了义的教法。


当佛教传入中国时,经典并非依时间顺序传入。面对数量庞大且层次丰富的经典,为了给予它们适当合理的位置,便产生了判教的思想,也就是从整体的视角来理解佛陀一代的教学。有别于印度论师们对于了义和究竟的探讨,中国人非常重视圆满与圆融,认为佛陀的教学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因应众生根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因此,判教就像一个圆形的书架,将所有经典安放在适当的位置。这种圆融或圆满的思想架构,正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例如天台宗智者大师提出的五时八教、华严宗法藏大师的五教十宗等。


圆教是最圆满的教法,涵摄了其他经典的内容,其圆融性贯通一切教法。然而,这种高度圆融的智慧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易掌握,因此,当教法展现为一种教学体系时,必须建构次第,以适应不同众生的需求。智者大师的判教,便是以止观来贯通各种教法。


止观法门系统化


当我们提到天台宗,不得不敬佩智者大师的智慧。智者大师将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乃至传入中国的禅定修行法门,由浅入深,次第分明且结构完整地建设出一套禅法架构,其系统之完整是其他宗派所未见。印顺长老曾在《中国佛教史略》中肯定智者大师,除了天台三大部之外,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将止观法门系统化。


智者大师的止观著作共有四部:《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门》和《小止观》,其中《摩诃止观》又称「圆顿止观」,内容丰富而繁琐,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然而,如果从实修来看,《小止观》最能体现其可行性和实用性。它的内容简练,却相当于《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的精髓,而且第十章蕴含天台宗一心三观的思想,可说是《摩诃止观》的概要,因此《小止观》被视为「大部的梗概,入道之枢机」。


智者大师的第一部作品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简称《禅波罗蜜》),当时智者大师约三十岁左右,在金陵瓦官寺讲授。智者大师使用「禅波罗蜜」这个词,是因为受到《大智度论》的影响;禅(禅那)是「定」的音译,智者大师用禅波罗蜜来涵盖和贯通所有的教学。这也提醒我们,修行如果没有完整学习戒定慧三学,或者定和慧没有贯通,只是停留在定的话,便无法达到出世间的境界,而是共世间的层次。


《禅波罗蜜》的前五章分析了禅定波罗蜜的内涵与次第,包括修禅的发心、禅法的次第、修行心念的有漏与无漏等。智者大师认为,禅修如果为了获得神通、生天,甚至为了解脱,都算是偏邪。智者大师非常重视菩提心,修禅定应是为了度众生而修,自己成就后能够回到世间,更好、更深入地度众生,念念不忘众生,这才是真正圆融或正确的发心。大乘的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


智者大师的判教


智者大师将禅定波罗蜜分成四个次第: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最后是非世间非出世间禅。这四句法是佛教论师常用的逻辑辩证结构,尤其中观学派分析时常用到四种理解层次: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智者大师的教学充分运用了四句法,但他将次第改为:有、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


从智者大师后期对整体佛教的判摄也可看出端倪: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藏教是小乘教,通教是通小乘和大乘,通就是连通起来,亦世间亦出世间,也就是从世间通往出世间。别教是大乘教,圆教则是超越小乘和大乘的教法。这种判摄方式是智者大师的修行体会,其他系统很少见。


这套系统看似简单,却极为重要。当我们阅读经典时,如果不清楚这部经典的属性或次第,对应到藏、通、别、圆的系统后,就能更清楚自己的修学状态,也会知道自己已经打下哪些基础,向上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


现在许多人学禅修,一开始就要学最圆的法门,但可能连基础的呼吸都没有数好。换句话说,连世间禅法都还没扎稳,就要学非世间非出世间,这太不切实际了。佛法的智慧需要亲证,如果没有亲自体验,那仅只是知识;唯有体验和证悟后,才是真正的智慧。


贯通四部止观


除了《禅波罗蜜》、《摩诃止观》,智者大师还著有《六妙门》。在《禅波罗蜜》中他也介绍了六妙门,并将其归纳在「亦世间亦出世间禅」的通教部分。六妙门是六种修行禅定的法门,分别是数、随、止、观、还、净。其中,数、随、止属于世间禅,观、还、净则是出世间禅,这六妙门涵盖了止和观,即定和慧的修行。由此可见,定是世间共通的,慧则引导我们超越世间。然而,要达到出世间的境界,仍须先稳固世间的基本禅定。


数、随、止是一种技巧,适用于任何法门。例如,观呼吸可以用数、随、止的方法,同样地,念佛、念话头也可以用数、随、止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行者达到止的状态,从禅的角度来看,就是身心统一,或达到欲界的未到地定。当达到这个状态后,再转为观、转为默照、转为话头。如果前面的定学没有修好,而直接进入观理、修默照或话头,就会散乱,成为散心修,而非一心修。


六妙门的设计非常好,由于我们正处在世间,想通往出世间但又未达出世间的阶段,因此,亦世间亦出世间的禅法对我们来说是最理想且实际可行的修行方法。


《小止观》属于智者大师后期的著作,传说是他为兄长陈鍼所讲。从理论和实修的角度来看,《小止观》以简单却完整的方式呈现了《禅波罗蜜》中重要的修行内容,例如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包括辨别善根发相、魔事、禅病等。教理部分,《小止观》最后一章也对天台宗的思想作了完整概述。


四部止观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是彼此呼应,而且可以贯通运用。例如,在禅修教学中,我便以《小止观》作为基本指导,着重二十五方便;正修部分,也就是实际应用时,以六妙门为实修方法。如果修行过程出现状况,则回到《禅波罗蜜》,参考智者大师对内方便的分析,因为《禅波罗蜜》的次第与面向最完整。最后以《摩诃止观》来建设圆教的理论,这是最理想的。


从世间通往出世间,再到非世间非出世间的系统建构中,智者大师的思想圆融、深入、条理分明、丰富且深邃。他的教学和著作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录自 |《人生杂志》493期

文 | 释继程

图 | Jean Li

本文已由版权所有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关注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弘传法鼓山

心灵环保之理念

圣严法师所教授之禅法


法鼓山圣严师父
依循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与悲愿,致力于推行汉传大乘禅法教育,期能让人们运用禅法来安定身心,学习慈悲与智慧。用禅修的方法践行「心灵环保」的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