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止观》重要?

文摘   2024-09-02 19:31   北京  

止和观是佛教修行的基础,

智者大师将他对止观的修行体悟写成了《小止观》,

组织严密、条理分明,是天台止观法门的概要,

尤其从实修来看,不仅适合初学者,

也是精进用功乃至指导禅修的最佳指南。


■ 文/释演稳


《小止观》对许多人来说,可能相当陌生,即便是佛教徒,也不一定人人都听过或阅读过这部经典。然而,当我们提到日常生活中如何在情绪波动时回到呼吸,透过观察呼吸来让自己平静下来,或是在打坐时进行调身、调息、调心的练习,甚至是如何在动中运用这些方法时,其实《小止观》早已经有丰富而细腻的指导了。


《小止觀》的作者智者大師(西元538?597年)在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缜密,禅慧深邃,愿力广大,被誉为「东土小释迦」。智者大师同时也是汉传佛教中第一位将佛教教理和禅修次第系统化的大师,他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三大部九小部」,在止观法门当中,有四部经典,分别是《摩诃止观》(三大部之一)、《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门》和《小止观》。


其中,《小止观》是智者大师专门为他的兄长陈鍼所说。相传陈鍼晚年患病,前来寻求智者大师的帮助。由于陈鍼并未学佛,也没有禅修经验,智者大师特别传授了这部内容丰富却平易近人的修行法门。


《小止观》全文分为十章,即:具缘、诃欲、弃盖、调和、方便行、正修行、善根发、觉知魔事、治病,以及证果。前五章属于禅修的准备工作,各有五大项,合称为「二十五前方便」;第六章起为正修,谈修行过程的各种状况、对治及结果。可以说《小止观》涵盖了止观法门的次第修行以及圆顿止观的核心思想,因此虽然名为「小」,却是天台四部止观的概要。


今年六月,法鼓山僧团的结夏安居,邀请继程法师担任主七和尚,法师便以《小止观》作为精进用功的指导。


中国禅宗虽然和天台宗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禅宗出现于中国佛教发展的巅峰时期,当时的佛教教理建构和禅法教学已经相当完整、圆熟,禅宗祖师在此基础上化繁为简,契入圆顿法门。


继程法师指出,许多人在学习禅修时,往往一开始就希望学习最圆满的法门,但可能连最基本的数息都没有掌握好。「我们是用一心,还是用妄念来修行?」法师强调,如果缺乏止和观的基础工夫,禅宗的默照禅与话头禅很容易流于散心修行而不自知。因此,对修行者而言,清楚认识自己的状态,了解修行所需的准备工作、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小止观》便成为一部非常实用的指导手册,不仅适合初学者,也是精进用功乃至指导禅修的最佳指南。


除了静态禅修,《小止观》更强调生活日用,让修行无缝接轨,动静调和,这一点在当代社会尤其适用。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情绪波动大,《小止观》提出「历缘对境修」,当我们面对各种境界时,会产生种种分别与反应,智者大师提醒我们,在动念行动或说话之前,都应该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说这些话?借此让自己随时随地保持觉照。当这种习惯养成后,进入密集禅修时,便能自然而然地提起方法来用功。


圣严法师在《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中提到:「汉传佛教的智慧,若以实修的广大影响而言,当推禅宗为其巨擘;若以教观义理的深入影响来说,则舍天台学便不能做第二家想。」从《小止观》的结构、叙事乃至实际应用,让人感受到天台思想的包容性、消融性、系统性以及教观并重的实用性,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并身体力行。

摘录自 《人生杂志》493期

文 | 释演稳

本文已由版权所有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关注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弘传法鼓山

心灵环保之理念

圣严法师所教授之禅法


法鼓山圣严师父
依循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与悲愿,致力于推行汉传大乘禅法教育,期能让人们运用禅法来安定身心,学习慈悲与智慧。用禅修的方法践行「心灵环保」的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