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度或是先度他

文摘   2024-09-11 19:30   北京  

佛教徒在修行路途中,

仍可能会因为遇到挫折而埋怨,

但这其实错估因果与事理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可能遭逢的另一个难题,

是「己未度如何能度人?」

不过这又是错置分析范畴而起的无谓烦恼。


■文/林其贤


佛教徒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在自度度他的关系上自问自答:「我应该先自度,还是先度他?」「我应该先照顾好自己,还是先去照顾别人?」「自己都不会游泳,怎么下水救人?」要把「己未度如何能度人?」这个问题厘清,得先把问题的脉络、背景理清,才好处理。


「己未度如何度人」,是从定性分析的范畴来讨论,这样的问题和答案其实预设了度己和度人是两种不同的质性,两者关系是「此有则彼无」无法同时存在,因此需分别处理。因为有这样的背景和脉络,所以在定义「什么是度己」,「什么是度人」,「要到什么程度才称做度己,才能度人」时,就又有了接下来的第二个预设:要到「解脫生死」才是度己,才具备度人的能力,而这两个预设是在定性分析的范畴才适用,在定量分析的讨论范畴并不存在。


在定量分析的讨论范畴中认为:度人和度己并非处于不同世界中两种相斥的存在。不但,同时存在不相排斥,而且是相互增上的关系。在两两相对的关系里,今天的度人者可能明天会成为被度者;而在更广大的关系群中,某甲对某乙是个度人者,但某甲对某丙则是个被度者。度己和度人并非绝对的关系,而且是从度人、助人中得到人助、人度。


再者,度己与度人的能力,是一种量多及量少的相对关系,而不是质性不同的绝对关系,亦即并不需要达到「解脱生死」这种质性,才具备度人的能力,重视的是彼此关系中相对能力的高低,因此能有所学习与支持,得到相互增上的作用。


不只是从彼此的长处中得到互补,更有趣的是,会因为关怀对方的苦难,而去强化学习,自我增上。有位敬佩的教界长者,就是因为要治好母亲的病痛而发心学医,从而也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


人间净土、人间佛教鼓励大众发心当菩萨,圣严法师甚且鼓励大众从「婴儿菩萨」的学习做起,在现实生活中,从人群的相互关联里,七倒八爬地从挫折中慢慢修正,逐渐成长。与人相处必然有烦恼,而正可以从自他众生的烦恼中,自己反省自我觉照,增长出离烦恼的动机;并且从面对自他众生的烦恼中,实习接受、处理、放下的功夫操作,点滴增强出离烦恼的实际能力。对照着把「自度」定义为「证入初果」或「生死自在」的修学者,初则发起要度众生、出生死的愿心,于是入山唯恐不深地远离人间。


或许有些修学者在长久的自修中,仍然坚持而自修有成,但因为长期自修远离人间所形成的独善性格,于是也忘失承担众生的耐烦与善巧。至于因为远离人间、远离众生,因此而忘却当初为什么要远离的发心,于是从走向佛陀的大道上转折而去的,就更不必论了。


菩萨重发心


鼓励当「菩萨」、当「凡夫菩萨」的主要之处,在于鼓励「菩萨」的发心;重点在于动机、目标所订定的「因行」,而不在已然完成的「果德」。因此诸如「己尚未度,焉能度人?」或者「先自度或先度他?」的质问,其实都是不相关的问题,这是错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范畴,混杂在一起讨论。


较为共同而整体的问法应该是:山林佛教和人间佛教,哪一个对众生比较有利?答案自然仍会各自不同,但这就是路线的选择不同,而不是分析范畴的错置了。


摘录自 |《人生杂志》301期

文 林其贤

本文已由版权所有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关注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弘传法鼓山

心灵环保之理念

圣严法师所教授之禅法


法鼓山圣严师父
依循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与悲愿,致力于推行汉传大乘禅法教育,期能让人们运用禅法来安定身心,学习慈悲与智慧。用禅修的方法践行「心灵环保」的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