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絮叨叨|我暂停了家长群每日分享

文摘   2024-05-28 17:33   云南  

五月份以来,我彻底停止了每天在家长群的分享。不再需要见缝插针地播报每天的在校生活;再也不用倒头就睡,迷糊之间还惦记着还有一件事没做完。

究其原因?最大的理由就是两个月的分享,让我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和空洞感。有几次在班上问孩子们,家长会不会问及他们我所记录的事,答曰:没有。当时有点小失落。

再看部分孩子们对待朗读背诵任务,形同虚设。优秀的同学仍然优秀,待进步孩子仍然原地踏步。而我试图以这样的方式唤醒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似乎是痴人说梦。

这应该是农村教育的常态。更重要的是全校老师家访后,不同的反馈信息让我再次知道还是改变自己容易一点,我那微不足道的记录工作,家长们在忙碌中就划走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多的信息。存在的问题一直在那里,我借不到家长这股力,只能深耕自己,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去引导、去帮助,去尽我所能,仅此而已。

走进孩子们放学后的生活,我们看到这样的缩影: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家中居住环境让人叹息,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仓库,明明有吃饭的桌子,孩子仍要趴在堆满东西的床上写作业。家里垃圾遍地,无人收拾。

家长早出晚归,忙着打零工、做农活,孩子放学后书包一扔,不见了踪影。九点了仍不回家,得等父母去找。肚子饿了也只能是饿着,而家里碗筷散落一地,柜子上还摆着发霉的冷饭。孩子,活着真不容易。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常常感叹生命的坚强。

“哎呀,老师,我家这点人一样都不会读。你看着他就是读不来,没有某某某会读书,最笨了。”然而,孩子是个活泼孩子,智商是没问题的。

某天放学后,留着一个女孩子补作业。家长来接时,才交代说多陪一下孩子,听她读读书,写写字,相比刚入学时进步极大。但是我毕竟精力有限,不可能总盯着她一个人。

孩子刚有点笑脸,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输出:“我们单亲家庭又没有时间”。立马阻止,别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个话题。“你这种烂泥扶不上墙的,老师有时间就帮你补课,你还是不会读。”听得让人窒息。那一分钟孩子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我觉得自己都有错,错在不该留学生,错在一厢情愿。

回看家访,有一丝悲哀和欣慰。老师们走访了许多家庭,只在其中一个家庭体会到好的家庭教育原来是这样的。爷爷奶奶带着大大小小六个孩子在工厂上班,见老师去家访了,上四年级的姐姐给老师们洗杯子倒了一杯水,老师们让孩子不要客气,上夜班赶回来的爷爷说:“这是孩子给老师倒的水,是一定要喝的。”也是我第一次在众多家访照片中见到水杯。更让人暖心的是老师们九点多回到学校,爷爷打来电话问老师们是否安全到校。

开学以来,老师们断断续续地做着家访工作,不同的反馈信息让我再次知道还是改变自己容易一点,我那微不足道的记录工作,家长们在忙碌中就划走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多的信息。存在的问题一直在那里,我借不到家长这股力,只能深耕自己,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去引导、去帮助,去尽我所能,仅此而已。

一厢情愿的教育终究走不长,有效的家校沟通应该是互相滋养。

就此放弃吗?也不是,在自己和孩子身上下功夫,重新探寻一条路。也不能完全否定自己的工作,起码看见孩子的欢乐和进步是有意思的。

我一直比较能理解父母忙于生计,每天能给到孩子的关注可能只有是否安全到家,是否吃饱。有些人根深蒂固的觉得孩子天生就是让老师教育的,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这部分家长的想法固然自私,想抵制却无可奈何。

人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才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那么,还是来要求自己吧。

只有一条出路,深耕自己,遇到问题才能从容不迫。

前两个月的分享,对我而言是有记录意义的。我们被时间裹挟着往前走,对记忆力不好的我来说是记忆是反思,它见证着我的所想所思所为。


冷冷冷静
只为记录日常和蜗牛般的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