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我们的小组合作见雏形

文摘   2024-10-29 22:50   云南  

相信每一个老师对“小组合作”这个词都不陌生,它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被提倡,常常被忘记,又常常形同虚设。至少于我是这样的。

都说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在新课改形式下,“小组合作”更是被纳入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

而什么样的小组合作是最有效的?以前我从来细想过,自从上个月的赛课上我急急忙忙对那群孩子说“前后排为一组,互相讨论……..”一排有三个、四个小朋友,这样一个小组就有6人、8人。这样的要求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们不知道自己的小组在哪里,效果自然不好。要不默默不语,要不只和同桌交流,要不事不关己,要不四人为一组。只能叹息:完了。

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我眼看着作业登记本上以小组为单位的名单,陷入了沉思。

原来我自己班上的分组都是有问题的。带上一届学生,课上有需要时,我们的分组一直是简单粗暴的前后桌为一组,我也隐约发现组内有些孩子是没存在感的,像个看官。这样的形式适要求而生,师生都没感受到它的重要性。而其余时候我们是小师徒式的学习,自我感觉效果不错。最直观的就是每个学期我们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没有具体的实践,也没发现自己的教学形式有何不妥。

直到去年夏天外出培训时,对北京海淀区七一小学的闻琪老师的讲座《“空间”缔造精彩——变革学习方式的探索》印象极深,她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感受合作魅力、组建合作小组、共创小组文化、培养角色意识。在她的讲解中我看到了小组合作给学生带来的改变,给老师带来的省心。

我想到了自己身边见过最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我的前搭班老师,最初见她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在公开课上。有段时间她外出学习时间较长,我们的数学课照上,那群孩子就是以为小组为单位,班长、组长牵头带领组员们解题、讲题。老师不在,每节课孩子们都有事可做。因为有主心骨呀。

于是,回到自己的教室,我着手尝试分小组合作学习。最佳的小组人数是4人或3人,我们有26个小朋友,就分了6个小组。一开始是让孩子们自己组建小组,发现他们都是合拍的快速站在一起,造成了一种尴尬:能力尚不突出的孩子成了一个小组。我快速打破他们的分组。提出分组的要求:课堂上完成作业快的小朋友要带一个能力尚若的同学;两个调皮捣蛋的男生不能在一个小组。

也让孩子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一开始我们的分组算是稳定,也稍有效果。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一些个性或能力问题暴露后,我们班的座位不断地在调整,作业记录本上的分组已形同虚设,只是个作业记录本。

刚好上周我们搭班老师对孩子们的座位做了大调整,由传统的座位调整为T字型座位。三人为一组,组长坐在组员后面,全班刚好9个小组。每周换座位就左右平移。这样的改变,在全校也算是史无前例吧。

两人协商后,按照孩子们的性格、能力、性别调整了小组结构,每个人小组都实力相均,又相互制衡。颇有点三足鼎立的格局。又用刚学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谚语来激励他们。已经有两个小组在学习上互相赶超了。

优秀的小组还得配响亮动听的名字,今天下午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自己设计组牌、目标、口号,制定组规。看着每个人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主动提意见,一起讨论组规。没人瞎闹,我相信了那句“永远相信学生”。很多时候是我们不敢放手。

第一版的组牌就算是成功落地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可能会不断更新。且作为记录吧。

冷冷冷静
只为记录日常和蜗牛般的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