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室路上的困惑

文摘   2024-06-06 22:40   云南  
都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当母语感项目要求提供入选种子教师以来的阅读或困惑时,我脑海里浮现了这样一句话:一个老师的阅读史决定了学生的阅读史,抑或阅读量?打下这句话,我的思绪飘到了课堂和课外。

开学初,我信誓旦旦地给自己做计划,每天坚持带领学生朗读一篇《日有所诵》,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自由阅读,让阅读发生在教室。到目前为止,大概落后了两周的朗诵,每周的自由阅读虽在坚持,但是没有检查阅读效果,前期只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标。

在朗诵《日有所诵》时,我是把当天的朗诵任务投影于白板,先放声自读一遍,再示范朗读、一句句地带读、男女生合作读、或师生互读、齐读,尝试背诵。大多数孩子很喜欢,课堂上有趣的童谣或者诗歌,学生会自己比划动作,也可能是没有背诵任务。成绩拔尖的那几个孩子,课堂上的三五遍朗诵基本就能把一首小诗记住,而学习吃力的孩子只是读了个热闹。

通常不会对书中的诗歌做过多讲解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我们农村孩子而言,个人觉得就是培养孩子的预感。毕竟孩子放学回去后的学习只有课本。也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是否长远,而效果是无法追问的话题。另外,针对大家喜欢的儿童诗,我们偶尔会仿写。这也算是阅读成效吧,只是自己忽于整理。

本学期我在自己的公众号“冷冷冷静”中为班上的孩子征集了一批绘本,应该有四百多本。孩子们拿到这批书爱不释手,精美的图画、有趣的故事。世界读书日那天,我们邀请全校师生在操场共看这批书,热闹过后,全校215个孩子,只有三个人在活动结束后向我们班借书。那天,我对学校一位老师的寄语印象深刻,她写道:“让阅读成为一种常态。”阅读本应如此,可一阵喧闹过后,我们的路又该怎么走?

我说要让阅读在教室进行,目前却很矛盾。每天我常念叨的一句话是“完成课堂任务的同学就去看书。”可有6个孩子课堂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想看书又不能看,看着那种期盼的眼神,我也会觉得心疼无奈。孩子的基础很差一方面削减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兴趣和考核之间如何平衡?我完全不敢放手一搏。同时,也不想放弃整片森林。也想去尝试海量阅读对一个孩子的影响。

话又说回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前,我所有的阅读和尝试都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的学习。有灵光乍现,有激情实践,仍缺满满的一杯水。


冷冷冷静
只为记录日常和蜗牛般的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