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陷入严重的内耗中,对自己和工作有种无力感。只能让时间来稀释这种内耗。
事情是从月初参加市里的道法课赛开始的,我选择的课题是《父母多爱我》,前期在同事们的帮助下不断地修改教学设计、课件,磨课三节后就深吸一口气上了讲台。站在讲台上莫名的心慌,紧张得像个傻子,不断地去看自己写在课本上的过渡语。同时,我从这会就有点嫌自己,为什么一到讲台大脑就一片空白…….熬着讲着,一节课总算是结束了。
坐下来并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全身紧绷,无心听下一个选手具体讲了什么。只是感叹:台上的她就是我想象中的自己,轻松自如,口若悬河,尽情释放为人师的风采。而我们曾是大学同学,如今场上相见,我已落后不止一星半点。这么些年,我竟在虚度年华。
放不下这件事,就来复盘吧:
讲完第一遍,在听领导评课时,我恨不得把头点得像小鸡啄米,因为领导不愧是领导,她在短时间翻看课本后已经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整堂课的构思。而我自己,仍然缺乏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面对一篇文章,我能感知到重点或说考点,但是要深挖文本的价值,环环相扣的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我就如新生得小马驹在草原上吃草,这里蹦一下哪里蹦一下,毫无逻辑。
而课堂中的过渡语,本应是言简意赅,巧妙衔接课文上下内容,我自己在写教学设计时却不知道该说哪句话,要不写得冗长啰嗦。幸得同事们的帮助,细心地帮我抠每个环节、每句话。
几次公开课结束,我也发现过渡语这块是我的短板。这个学期也有在家常课中有意识的提醒自己,可能还需要时间。但是从心底我不允许自己一层不变。
在讲完最初的教学设计时,磨课的同事们给了我很宝贵的建议,比如在感受父母默默的爱环节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学生才能触景生情。我自己设置的活动就比较粗糙,总是在那个框架里跳不出来看自己。而集体的智慧却能碰撞思维的火花。
教学中有小组合作的活动,我没把困难想在前面,预设得太简单,想当然觉得前后桌就可以了。在一个新的环境里,考验的是老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课前给学生分好组,能减轻压力。以什么的形式也还得琢磨。
可也不能一味地看轻自己,成长是一个过程,如果不断否定自己,在工作中真提不起劲来,会深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不适合干这一行。
所以缺少临场经验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练得太少,对自己要求不够高。公开课的次数屈指可数,去镇上讲课总共3次,这次出来完全是深得领导信任和栽培。见我讲得稀碎,仍一个劲安慰鼓励我。在心理上也算是自我救赎的一点防线吧。只要脸皮够厚,我还是能站起来。
我的成长只有先克服心理上的问题才会有明显的突破,这涉及到心灵成长,自我认识。也感谢这次失败的经验,照见自己的问题。
现在我常安慰提醒自己:只要在学习的路上,就别那么急于成功。松弛一点,状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