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我们必须允许孩子行使自己的权利,勇敢地去冒险;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让他们明白,言行举止不能没有限制。在从婴儿到儿童的阶段,孩子是不懂道理和逻辑的,一切都处于本能自发的状态。这意味着心血来潮的冲动可能导致失控。
在这个精力四溢的时期,对孩子施加引导是一个棘手的挑战,不过我们必须为他们初步树立一些规矩和限制的意识。
在这个阶段,下列育儿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们:
“你在不断挑战我的承受底线;要是我不制止你,你会嚷得多响啊;如果我不让你安静下来,不知你会吵闹到什么时候;你在探索自己小小的世界,我不知道该不该给你设限;我知道你想做个大英雄,而且雄心勃勃;我愿意让你的想象力时刻翱翔,但我必须制止你并让你知道,不管你怎么坚信,你都不能从窗户里飞出去。”
对限制、底线、谈判分寸作过第一轮尝试之后,幼儿也许会变得像青春期少年一样任性。
如果危险初露端倪,我们该如何限制幼儿的好奇心呢?又该如何划分行为规范的边界呢?怎样算过分,怎样算不足呢?
父母很快会意识到,幼儿期孩子同婴儿期孩子的需求是不同的。
当家长第一次说“不”的时候,孩子就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有些言行是可以接受的,有些则是不能接受的。
第一个“不”字很重要,它说得是否恰当、能否得到贯彻,对于日后的长幼关系具有基础性作用。
同婴儿期不同,父母的角色不仅仅是养育孩子了,我们还要有决断做事一以贯之;有时还不得不扮白脸,做“坏人”。
如果我们不能未雨绸缪,设立好言行的底线,那么等孩子过了幼儿期、长到了12岁,我们就会发现这项任务变得愈发艰巨而棘手。
要想实现“限制”的目标,就需要一些觉醒的力量。纪律的根本意义在于建立一种时刻不断的觉醒。只有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得足够深入,我们才能做好家长,才能在精神上富有感染力,才能在行使权威的时候做到觉醒、负责且富有培养精神。
例如,当幼儿突然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可以走开(守在一个能确保孩子安全的地方),也可以守在他身边安静地见证一切。哪一种选择最为妥善,取决于我们认为孩子能否忍受我们的行为,这要由他们的发育水平和个性而定。
两种手段都能让幼儿得到警告,即他们的行为是有界限的。至于选择哪一种方式,需要内心的觉醒来帮我们作决定。
我所说的“限制”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幼儿咬了不该咬的东西或乱发脾气,我们应该注意,并告诉他们:“不,这样不行。”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时刻都在说“不”,但不要认为这样的谆谆嘱咐是徒劳的。
和风细雨固然重要,但还是应该一以贯之地为孩子设定行为的底线。我们的孩子依然处于蹒跚学步的懵懂状态,我们不想让他们受惊,但同时也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开始确立规则和限制。
我们需要认清一个基本事实:幼儿之所以对我们又踢又咬,是因为他不会表达:“我生你的气了。”
尽管他哭闹挣扎,好像我们饿了他几个月似的,但他实际上是在说:“帮帮我,我不开心。”(当你意识到孩子是求助,而不是无理取闹,你的态度自然就会转变)
如果情绪让我们恐惧或焦虑,那我们就无法帮助幼儿解决内心的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当孩子遭到否定和拒绝后,心里会产生一些情绪,我们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这些情绪。
所幸的是,孩子在此时期的词汇量开始呈几何级数增长。借着语言的桥梁,通过角色扮演和讲故事等手段,我们可以将孩子引入想象的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世界。
通过我们的努力,幼儿会意识到自己在不如意的情感中也能好好生活,然后恢复平静。
尽管幼儿满心盼望自己能爬上高山、登上月球,但其实他们心里也感到无助,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未知世界。为了缓解这种感觉,父母应该为幼儿的生活确立常规,为他们设定言行举止的限制。
一旦计划提上日程,我们的宝宝就得学着说话、走路、自己吃饭和大小便,并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觉。不久以后,当他们进了幼儿园将更加独立于父母。
在生命最初的一两年里,孩子享受到与家长合二为一的生活;接着身为幼儿,他们又拓展了个性。现在,我们的孩子将开始新的旅程,他们要学着在更加宽广的世界里既关联又独立地生活下去。慢慢地,他们到了入学的年龄。
在此后这些年里,作为父母的我们又会迎来新的机会,同孩子一道拓展精神世界。
End
内容节选自《父母的觉醒》,作者沙法丽·萨巴瑞。家长大学诚意推荐,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