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摘   2025-01-20 21:45   河北  


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6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锦绣山河上遍布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必须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人们通过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6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保护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古建筑的保护、传统街区的保护,任何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保护,都需有专门业务知识和掌握国家文物法规政策才能保护好。

新征程上,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不断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局面。

67)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如果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

着力推动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大保护格局。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我国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保护传承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将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严格保护文物古迹本体及环境,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

要理顺体制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切实增强权威性、协同性、约束力。严格制度、严格把关,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防止一些所谓仿古活动对文物的破坏,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不能以保护为名大拆大建。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

68)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在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同时,注重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好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要加强研究阐释,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更好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感受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甲骨学、敦煌学、古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等“绝学”、冷门学科,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要重视这些学科,支持和鼓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从事冷门学科研究,为他们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确保冷门学科代有传承。

69)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保护与发展二者同等重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把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要不断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

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老城不能再拆。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70)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坚持发展旅游以保护为前提。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破坏,旅游经济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把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

71)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考古成果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认同、尊崇热爱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要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柠檬知无不言
水利 政策 观点 读书 工作 其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