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李白与杜甫》(五)(男声版)

文摘   2024-09-09 00:00   山西  

重读《李白与杜甫》(五)

作者 未  无

诵读 西山红叶

编辑 林  枫



【题前小语】毛泽东说过,李白有道士气,杜甫站在小地主的立场。还对郭沫若说过“解诗不易”。郭老是毛主席颇为尊重的“诗友”之一,多次请郭老为他的诗稿润色。不过,我倒觉得,郭老着眼政治多于艺术,毛主席采纳得不多。



【题前小语二】鲁迅说,李白从天上看人间,杜甫从地上看人间,他们作诗的立场、风格和姿态存在巨大的差异。李代表前盛唐,精神自由,意气风发,文采风流;杜代表后盛唐,王朝盛极而衰造成沉重的忧郁和深刻的命运感。此为卓见,是在杨义先生《国学会心录》一书中见到的。不过,我既不看重“立场”,也不看重“代表”,李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且与郭老讨论下去。

酒仙宜诗不宜政


李白因诗歌享誉百代,以至万世不朽;但政治上的失败却使他遗恨终身,简直是恨恨而死。
北大的李零教授说酒仙也是酒鬼。他的神思飘渺狂放不羁痛快淋漓一泻千里的诗情,全是借着酒劲释放出来。李教授甚至说,这就像有些摇滚歌手要吸毒,听的人也吸,吸毒状态下的声音不一样,外人难以体会。


郭老说:“李白是屈原式的,杜甫则是宋玉式的。封建意识愈朝后走,愈趋向宋玉式的忠君。”所以李白只能是酒仙,杜甫却是诗圣。这颇有政治家诗人的眼光。是否还有别的深意?看不出也看不透。
李白政治上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是否忠君,他对朝廷的忠心并不亚于“每饭不忘君”的杜甫。他明知道朝廷不肯重用他,却始终眷念着朝廷。在《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一开首就是:“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对此,更看到本质的还是李零教授。他说,李白借酒浇愁,狂歌笑孔丘,看似洒脱至极,事实上也是出于无奈。郭老则说,能藐视权贵也是事实,但他的功名欲望非常强烈。他喜欢称道和自比的历史人物,如傅说、吕尚、管仲、范蠡、乐毅、鲁仲连、信陵君、张良、韩信、诸葛亮、谢安等,都是所谓“定国安邦”的风云人物。



接着,郭老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得志时拼命想做官,得志后便尽可能明哲保身,功成身退。这种处世方略,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阶层是具有普遍性的。然而,李白这位诗人看来是很天真的,他一高兴起来便容易在幻想中生活,他又比较有节概,自负得有点惊人,乐观得也有点惊人,他又没有像曾为名相的姚崇、宋璟那样深得信赖,也没有武则天和李隆基所器重的齐瀚那样的才干,又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尽管有“兼善天下”的壮志,岂能不是梦想?
郭老对李白看得较透,对自己呢?从他的种种聪明之举看,大概也算个明白人吧。他的期许是活在当下,还是活向历史?他大概有些明白,别人所说种种,是也,非也,还是由历史来评判吧。我甚至想接着说,李白虽然是一位政治上有大志向的人,但他不是毛泽东,从农家小院走出,自己创立一个天下。他老人家是古往今来第一伟,最站在最高处的巨人。纵观李白一生,别人给点残羹剩饭,就得意忘形;抬举一二,便将靴底翘得高高的,目空一切,岂能是政治中人?
作为诗人、酒仙,目中无人也好,藐视权贵也罢,都可以,但一热衷政治,便不相称。他又不善应酬周旋,“赐金还山”就算遇到开明的最好结局了。他生存的那个天空算是开阔的。如果是在朱元璋治下,纵使长出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

未无五润
未无五润者,五行皆润也。有朋友说你不可以润天润地润人润空润命吗?答曰随你如何,我行我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