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争技术的发展与军事装备的改进紧密相连,尤其是在罗马时期,这些变化对帝国的扩张和防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最初,罗马军队由武装的公民组成,这些公民兵在战争期间无偿服役,主要依赖于方阵式部队。随着罗马霸权从意大利扩展到北非、希腊和中东,罗马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战术也随之发展和改进。
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军团采用了“三线阵”等灵活多样的战术,使得军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战场上的敌军布阵。每个军团大约由一万名士兵组成,包括不同兵种和支援人员,这种组织结构的严密性和战术的多样性,使罗马军团在战斗中具备了强大的综合实力。
然而,罗马军队在与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如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不断遭受挫折。罗马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的军事实力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城邦国家型的政体已不再适应不断扩大的疆土。将军们在南征北战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与此相对,作为士兵出征的大多数人,却因为家中长期缺乏劳动力在经济上逐渐没落,而且大量奴隶的涌入使得他们成为没有工作的无产者。
()
为了挽救罗马军团的颓势,盖乌斯·马略领导了罗马军团的改革,取消了市民兵制度,改为募兵制。这一改革吸收了大量因奴隶增加而失业的公民,也让军队素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改变,史称“马略改革”。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这实际上就是将罗马军队明确为一支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的部队。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这一改革不仅确保了士兵们的忠诚,也同时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改革军团组成,统一武器装备,使得罗马军队在装备和战术上更加统一和专业化。
随着罗马霸权的进一步扩展,罗马军队继续在地中海地区维持其强大的军事存在。到公元前2世纪初,罗马作为一股强大力量出现在地中海地区,其军团的装备和组织管理一直保持到罗马帝国后期。这一时期的罗马军队,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更在装备和战术上展现出了高度的职业化和效率。
罗马军团是古罗马军事力量的核心,其组织结构和作战单元的演变是罗马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军团的规模和组织形式经历了多次变革,以适应不断扩张的帝国需求。
最初,罗马军团的规模相对较小。据史料记载,在罗慕路斯时代,每个军团包括3000名步兵和300名骑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团的规模逐渐扩大。在罗马王国早期,军团可能意味着整个罗马军队,但这一时期的资料很少且不可靠。随后的军团组织随时间变化很大,但军团通常由大约五千名士兵组成。在共和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一个军团被分成三行,每行十个。在共和国晚期和帝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大约从公元前100年开始),一个军团被分成十个队列,每个队列有六个(或五个)百人队。
军团的核心是步兵,他们构成了军团的主体。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军团兵力常规下固定在4000或4200名步兵。例如,在对埃魁人、伏尔西人和萨宾人的伏尔西战争时,独裁官曼利阿斯.发利略征召了10个军团,每个军团4000人。在李维对早期罗马军团的记载中,人数也不尽相同,或是4000人或是4200人。在对维爱人的战争中,罗马军队共有4个军团,总计20000步兵和1200骑兵,即一个军团5000步兵,300骑兵。
波里比阿记载,在对高卢的战争中,一个罗马军团包括5200名步兵。这表明军团的规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可用资源进行调整。在马略改革之前,基本一直保持在300名骑兵。马略改革后,军团变得更加永久化,提供所有装备、武器、盔甲和服装。基本单位或队列取代了早期的中队,由480人或6个80人的百人队组成。
每个军团都有一个标准(银鹰或金鹰(镀金))和一个编号。这些改革使军团更加灵活,从而更加有效。军团的组织结构严谨而精密,分为几个层次。
在战术上,军团以散开队形排列,有效作战单元最初是由60名士兵组成的支队,后来增加到120人。这种队列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武器的优势。马略时期,军团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步兵队规模扩大到600人。这些变化使得罗马军团在战场上更加灵活和有效,能够适应多变的战术需求。
在罗马共和国的早期,罗马军队的装备和组织结构受到了希腊的强烈影响。罗马士兵们装备着希腊风格的肌肉胸甲、胫甲、柯林斯式头盔,并使用短矛和圆盾作战。这些装备在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军队中非常常见,当时的罗马士兵还使用希腊式的叶型剑或反曲砍刀作为副武器。
(柯林斯式头盔)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军队开始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在与凯尔特人的冲突中。罗马人逐渐放弃了希腊式装备,转而采用凯尔特风格的装备。布匿战争时期,罗马武备完成了初步的凯尔特化,例如放弃了胫甲,改穿锁子甲,头盔也逐渐变为凯尔特人佩戴的蒙特福尔蒂诺式。同时,罗马人放弃了希腊短剑,改用由西班牙地区传入的新式短剑,这种短剑被称为“西班牙短剑”,它比希腊短剑更适合近身格斗。
到了马略时期(公元前107年-公元前100年左右),罗马军队的组织形式和装备发生了重大变化。马略改革后,军团的组织结构更加统一和专业化,步兵队的规模扩大,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标准化。短矛取代了长矛,成为罗马步兵的标准投掷武器。这种重型标枪设计独特,能够在穿透敌人的盾牌后弯曲,使其无法被敌人重新使用。同时,护胸甲被链甲或环片甲所取代,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和灵活性。
此外,罗马士兵的盾牌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的拉丁长盾逐渐演变为更大、更重的矩形盾牌,这种盾牌能够提供更好的防护,并且背面有铁制把手,便于士兵使用。盾牌的改进,加上短剑的优化,使得罗马步兵在近战中更加致命。
在罗马军队的构成中,轻装步兵和骑兵部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灵活运用为罗马军团提供了战术上的多样性和战斗中的机动性。轻装步兵通常由未装备重型铠甲和盾牌的士兵组成,他们主要负责侦察、骚扰敌人以及在战场上执行快速机动任务。骑兵则在战场上提供侦察、追击和侧翼攻击等任务。
在恺撒时代,罗马军队的骑兵主要从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中招募。凯尔特人以出色的骑术和对马匹的驾驭能力而著称,他们在战场上的机动性和冲击力使他们成为理想的骑兵人选。日耳曼人则以其身材高大、力量强大而受到罗马军队的青睐,他们的骑兵在战场上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冲击力和战斗能力。
辅助军团中的克里特岛弓箭手和巴里阿里投石手以其特殊的技能在罗马军队中继续发挥作用。克里特岛弓箭手以其精准的射击和长距离的射程而闻名,他们在战场上为罗马军团提供了远程打击能力。巴里阿里投石手则以其独特的投石技术而著称,他们能够在远距离投掷石块或铅球,对敌人造成有效的压制和伤害。
在恺撒的《高卢战记》中提到,他在前49年拥有3000骑兵,这支部队在他过去的所有战役中一直追随他。此外,他还提到有5000辅助步兵,但并未明确说明这些步兵是否也从高卢地区招募。这些辅助部队通常由罗马在各地的盟邦居民组成,他们在战场上的运用体现了罗马军队的战术灵活性和对不同战斗环境的适应能力。
恺撒还提到了一些特种单位,包括克里特和努米底亚弓箭手,以及来自巴利阿里群岛的投石手。这些特种单位的加入,增强了罗马军队的多样性和战术选择,使罗马军团能够在面对不同敌人时采取更加有效的战术应对。
在罗马帝国后期,军团的军事装备和战斗技能经历了显著的衰退。这一时期,罗马军队的装备和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战争需求和内部社会经济的挑战。
首先,传统战斗技能的退化表现在武器装备的简化上。罗马军团的重型标枪逐渐被轻型标枪和投矛所取代。重型标枪曾是罗马军团的标志性武器,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杀伤力,但由于其成本高昂、重量较大且射程过近的缺点,逐渐不再适应战场的需求。轻型标枪和投矛结构简单,减少了后勤压力和士兵的负重,同时可以投射得更远,更适合后期罗马步兵的战斗需求。
其次,罗马士兵的盔甲也发生了变化。在3世纪中期开始,罗马军团的头盔和盾牌都出现了变化。环片甲,曾是罗马军团的“明信片”,逐渐为更舒适的锁甲和防护性更好的鳞甲所取代。这种改变,一方面是对手武器进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材料技术没有明显提升时,增强士兵防护水平的最快方法。此外,军团的铠甲由短袖胸甲样式,转变成长至手臂和大腿的长款,肩膀的加强甲片被放弃,甚至还有延伸到头部的连体帽,替代了头盔的功能。
(环片甲)
在战术上,罗马军团也经历了变革。随着重装步兵不再是军队的核心,更加快速灵活的骑兵开始取而代之。边境吃紧,也让战斗逐渐演变成更多的突袭和小规模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占据过于后勤资源而又为旧战术服务的重型标枪,就显得不合时宜。罗马人选择了一种射程更远、更轻便的梭镖,以适应新的战术需求。
此外,弓箭手的角色也在军团中发生了变化。在帝国后期,弓箭手被编入兵团,成为军队的正式成员,而不再是辅助部队。这一变化反映了罗马军队对远程打击能力的重视,以及对不同战斗环境的适应。
帕提亚人的骑兵装备和战术对罗马军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罗马军队对帕提亚骑兵装备的借鉴和战术的适应上。
帕提亚骑兵的装备在当时达到了中世纪骑士的水平,他们的铁甲骑兵是军队的主力,人马都身披锁子甲和鳞甲,这种装备价值不菲,通常只有贵族阶级才能负担得起。帕提亚铁甲骑兵使用的盔甲采用铁片或铜片制作而成,外观精美,既重且刚硬,能在战斗中保护骑兵的核心要害部位。他们的武器相当齐全,包括狼牙棒、长矛、剑、短弓和箭,其中短弓成为其最为独特的武器之一。
(被拖下马的帕提亚重骑兵)
帕提亚军队的精锐是贵族组成的铁甲骑兵,他们使用长矛冲击敌人的阵线,同时配备弓箭。轻装骑兵则是从平民中招募,充当弓骑兵,他们穿着普通的外衣和裤子作战,使用复合弓,威力很大。帕提亚人在作战中使用“帕提亚战术”,弓骑兵和重骑兵互相配合,这种战术也成了游牧民族的经典战术。作战时,帕提亚弓骑兵从四面八方射出漫天箭雨,削弱并打乱敌军队形,并引诱敌军追击,随后重骑兵发起冲锋。
然而,这种重装甲骑兵一旦落马,便毫无战斗力。帕提亚骑兵的马术装备也相当重要,包括马鞍、鞍袋、缰绳、头罩等,这些装备使骑手能够更稳定的骑翔。帕提亚骑兵的马术非常精湛,他们可以在马上进行高速移动和射击,甚至能够在战斗中进行“回马箭”战术,即在撤退时向后方的追兵射箭。
罗马军队在与帕提亚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习和适应了帕提亚的战术。罗马军队开始更加重视骑兵的作用,并尝试模仿帕提亚的骑兵装备和战术。例如,罗马骑兵开始采用更加灵活的战术,以适应快速移动和远程打击的需要。同时,罗马军队也在装备上进行了改进,以提高骑兵的防护和攻击能力。
罗马军队在投掷武器方面的使用和创新,是其军事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罗马在这一领域没有重大的革新,但他们有效地吸收和利用了来自迦太基和希腊的军事技术。
罗马军队的投掷武器,包括标枪和投石索,是他们从迦太基人和希腊人那里学习并改进的。标枪是罗马军团士兵的标准装备之一,它由木杆和铁制或钢制枪头组成,枪头与木杆之间用铅杆相连。这种设计使得标枪在击中目标后,木杆会拧弯铅杆,从而难以被敌人拔出和再次使用。这种武器的设计体现了罗马人在军事技术上的实用主义和效率。
罗马军队还使用了车载投石器,这是一种在古代战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型攻城武器。投石器的种类繁多,包括野驴式投石机,它能够发射重达一磅的投镖,弹射距离约275码。这种投石器的设计允许它在陆地和战舰上部署,为罗马军队提供了远程打击能力。投石器在攻城战中尤其重要,它们能够发射石弹或重物,破坏敌人的城墙和防御工事。
罗马军队的投石索手,如巴里阿里群岛的投石兵,以其精准和威力著称。他们使用的投石索结构简单,但威力巨大,能够发射铅制的标准化弹药。在战场上,投石索手能够对敌军造成有效的远程压制。
(巴里阿里群岛的投石兵)
在攻城战中,罗马军队还会使用其他类型的投石机,如蝎弩和抛石器。抛石器能抛射较大的石弹或石块,对敌方城墙造成重大破坏。这些重型武器的运用,使得罗马军队在攻城和阵地战中具有显著优势。
罗马军队的投石器操作需要高度的技巧和协调。每个投石器由一个专门的小组操作,他们必须精确控制投石器的力度和角度,以确保弹药能够精确命中目标。这种对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体现了罗马军队在军事工程和战术上的先进性。
罗马时期的机械装置在军事上的应用极为广泛,尤其是在攻城和围困战中。然而,这些装置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些显著的缺陷,这些问题在实际使用中被不断发现并得到了设计师们的改进。
首先,罗马军队使用的弓弦容易变质和失去弹力。这个问题在潮湿或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尤为严重,因为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弓弦的材质,导致其性能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们提出了使用青铜弹簧作为改进方案。青铜弹簧相比传统的弓弦,不仅弹力更强,而且不受潮湿环境的影响,这在地中海多变的气候中尤为重要。
例如,克特西比乌斯和菲洛等设计师,他们对扭力发射器进行了创新。克特西比乌斯设计了利用青铜弹簧甚至压缩空气储能的弩炮,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菲洛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他设计了一种自动石弩,这种机械可以连续快速发射,大大提高了射速和战斗效率。
此外,为了提高机械装置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设计师们还对投石器进行了改进。例如,狄俄尼索斯的工匠们设计制造了战争史上第一具扭力弹簧弩炮,这种弩炮首次采用了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扭力弹簧,即利用两束张紧的马鬃、皮绳或动物肌腱产生的扭力作为动力。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投石器的发射力量,也提高了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扭力弹簧弩炮)
在自动石弩的设计上,菲洛的自动石弩是一种快速“射击”的机械,箭盒装有大量箭头,通过转动曲柄操纵锁链,弓弦被拉动,在第二支箭到位后,松开扳机,前一支箭就射出去,如此这般,直到所有的箭射完。这种设计显著提高了连续射击的能力,减少了装填时间,使得罗马军队在战场上能够更有效地压制敌人。
罗马时期的攻城技术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发展,其中包括了攻城槌、云梯和移动式塔楼等关键装备。
攻城槌是罗马军队攻城时常用的一种装备,它是一种巨大的木梁,头部包裹着铁片或青铜片,用于撞击城墙或城门。攻城槌的设计在罗马时期得到了改进,其冲击头往往呈现羊的形象,以增加其象征意义和心理威慑力。在攻城槌的外面,通常会覆盖泥土和生皮来保护操作士兵,下方装有轮子以供机动。操作攻城槌的人数多多益善,通过反复摇摆撞击摧毁敌人的城墙。
云梯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在西方,罗马人将云梯称为“corvus”,并将其用于海战。他们将云梯安装在船上,并在其顶端装有铁钩,当船靠近敌船时,就用铁钩钩住敌船,然后让士兵从上面跳下去与敌人交战。云梯的设计使得攻城者可以直接越过高大的城墙,节省了破坏城墙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移动式塔楼是另一种重要的攻城装备。它底部装有轮子,上面为多层防护塔楼,塔楼中除了装有士兵外,还装有大量的弩炮。攻城塔由大批的士兵推动,靠近敌人城墙后放下吊桥发起进攻。在363年罗马对萨珊波斯城市皮里萨博拉的围攻中,攻城塔的使用使得波斯人因畏惧而直接投降,显示了攻城塔的巨大威慑力。
城墙防御工事的改进也是罗马军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垛口是城墙上的一种防御设施,由交替的齿状矮墙(雉堞)和缺口(堞口)组成。这种设计使得守军可以在矮墙后安全地射击,同时通过堞口观察敌军动态。垛口的使用在中世纪变得普遍,但在罗马时期已初见端倪。例如,罗得古城的城墙上就设有垛口,这些垛口不仅提供了物理防御,还增加了守军的战术灵活性。
多层长廊是城墙内部的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房间或通道,它们通常位于城墙的底部,用于士兵的驻扎和物资的储存。这种设计使得守军可以在城墙内部快速移动,同时为城墙提供了额外的支撑结构。在罗马式城堡中,多层长廊的设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墙的厚度和高度增加,以抵御攻城器械的攻击。
同心城墙是一种复杂的城墙设计,它由两圈或更多圈同心的城墙组成,每圈城墙都有独立的防御设施。这种设计使得即使外圈城墙被攻破,守军仍然可以利用内圈城墙继续抵抗。罗得古城的防御工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由碎石砌体技术建成的巨大城墙为基础,配以陡坡、堡垒、护城河等防御工事,面向港口的海墙则直抵海滨,极大压缩登陆之地。
罗马工程师还对城墙的其他部分进行了改进,如城墙上的箭塔和瞭望塔。这些塔楼通常设计成圆形或多边形,以减少被攻城器械挖掘的弱点。城墙的底部通常会有护城河,增加了攻城者接近城墙的难度。
城门是城墙的弱点之一,因此罗马工程师对其进行了特别的加固。城门通常由金属加固的木门制成,并配有吊桥和闸门以防止敌军侵入。此外,城门上方的瞭望塔和箭塔提供了额外的防御,使得敌军难以接近城门。
罗马城墙的建造技术非常先进,使用了大块的方形石头和水泥,这些材料和建造方法使得城墙极为坚固。城墙的内部可能包含多层防御墙,形成了防线系统,以防御敌军的进攻。
罗马城的防御设施是建筑方法的范例,许多设施至今保存完好。罗马人重视城市防御,投入巨大人力构筑防御工事。
1、城墙
据传说,罗马城的建立者罗慕路斯在公元前753年围绕帕拉蒂尼山建立了第一道城墙,这被称为“神圣边界”。这道城墙最初由泥土和木材构成,主要用于宗教和政治的象征意义。
公元前6世纪,罗马国王图利乌斯主持建造了赛维安城墙,这是罗马城第一道大规模的防御工事。赛维安城墙长约11公里,高约10米,厚约4米,使用了大块的凝灰岩建造,城墙内的范围约4.26平方千米,有16个大门。这道城墙的建立标志着罗马城防御体系的初步形成,它不仅保护了城市,还促进了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赛维安城墙遗址)
公元3世纪,面对蛮族的威胁,罗马皇帝奥勒良下令建造了奥勒良城墙,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这道城墙总长度约19公里,高约12米,厚约3.5米,耗时5年建成。奥勒良城墙使用了混凝土核心和砖面建造,其坚固程度足以抵御当时任何攻城器械的破坏。城墙上有383个城楼和16座城门,城门设计为双拱门,用石头建成,双门楼为上半圆下方形。奥勒良城墙的建立,不仅提升了罗马城的防御能力,也成为了罗马工程技术的典范。
(奥勒良城墙)
2、城门
罗马城门通常由两重门构成,外层是悬门,内层是更为坚固的木制大门。这种设计增加了城门的防御能力,即使外层门被破坏,内层木门依然能够提供坚固的防护。城门的材质和构造经过精心选择和处理,以抵御火焰和撞击。
为了提高城门的耐久性,罗马工程师会在木门的关键部位使用金属进行加固,如门铰链、门框和门扇边缘。这些金属部件通常由铁或青铜制成,能够增强城门的抗冲击能力。
城门上方设有吊桥和可升降的闸门,这些设施可以在需要时迅速拉起,切断城门与外界的联系。吊桥在和平时期放下以便交通,在战争或紧急情况下升起以增强城门的防御。
为了防止敌军使用火攻破坏城门,罗马工程师采取了多种防火措施。城门的木门上会涂有厚泥层,泥层由密布城门上的圆头小木桩挂负,以减缓火势的蔓延。同时,城门上方会专设一个储水装置,便于扑灭烧门大火。
一些罗马城门采用了瓮城设计,即在城门内侧建造一个封闭的庭院或堡垒。这样,即使敌军突破了城门,也会陷入一个封闭的空间,守军可以利用瓮城的防御设施对其进行围攻。
罗马城墙外的护城河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措施。护城河的宽度通常在40至50米之间,深度约为3米。这样的尺寸使得敌军难以轻易接近城墙,同时也为守军提供了足够的预警时间。护城河不仅起到了物理屏障的作用,还增加了攻城者实施攻城策略的难度。在一些设计中,护城河的外侧斜坡被设计成难以攀爬的斜面,以进一步增强防御。
3、混凝土
凝灰岩混凝土的制作工艺是古罗马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根据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的描述,制作性能优良的混凝土的方法,其中至关重要的成分是一种“合适的砂”,其实就是粗火山灰。这种混凝土的原料包括火山灰、石灰和碎石,通过特定的配比和工艺混合制成,能够在海水中硬化,具有很高的耐压强度。
火山灰是凝灰岩混凝土的关键成分。古罗马人利用地中海地区常见的石灰砂浆和火山凝灰岩,发明了在水中发生硬化的水硬性粘合剂。火山灰中的活性二氧化硅和氧化铝与氢氧化钙反应,形成水合硅铝酸盐相,使材料硬化并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
罗马混凝土具有非均匀的不等粒结构,其结构与火山碎屑岩相似,具有密实的胶结结构。古罗马人通过将不同密度的骨料按比例混合,来获得不同密度的混凝土,这种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远超现代混凝土。
凝灰岩混凝土的使用,使得罗马建筑艺术得到蓬勃发展。例如,万神庙和斗兽场等建筑至今依然屹立,成为了城市历史的纪念碑。这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使得罗马建筑能够承受重载,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尽管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和战争洗礼,许多罗马城墙和防御工事仍然保存完好。例如,奥勒良城墙的某些部分至今仍然屹立,成为罗马“漏天博物馆”的一部分。
尽管罗马帝国在后期经历了衰落,但其在军事工程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并未停止。《论战争的物质要素》这部著作的无名作者,通常被认为是公元4世纪的罗马军事工程师维特鲁维奥,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多种节省人力的军事发明。
桨轮船:这是一种利用人力或畜力驱动的船只,其特点是在船体两侧装有一系列桨轮,通过人力或畜力转动桨轮,使船只前进。这种设计使得船只在逆流或无风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稳定的速度和方向,提高了船只的机动性和作战效率。
敞篷战车:敞篷战车是一种轻便的战车,其设计允许快速移动和部署。这种战车通常由两匹马拉动,装备有轻型装甲,可以在战场上快速运送士兵和物资。敞篷设计使得士兵能够快速上下车,提高了战车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便携式浮桥:罗马军队在需要迅速跨越河流时,会使用便携式浮桥。这种浮桥由一系列连接在一起的浮力单元组成,可以快速部署和回收。罗马军团能够在短时间内架设起足够承载重装备的浮桥,如在公元前58年凯撒在高卢仅用1天时间就建造了一座浮桥,使军团能够迅速渡河。
其他军事发明:除了上述发明外,维特鲁维奥还描述了其他一些节省人力的军事设备,如用于攻城的巨型弩炮和投石机。这些机械装置利用了杠杆原理和扭力弹簧,能够发射巨大的石块或箭矢,对敌方城墙和防御工事造成重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