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建筑:从米诺斯宫殿到迈锡尼墓穴

2024-11-17 21:00   云南  

在探讨地中海东部地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的建筑技术进步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一种是克里特岛和爱琴群岛的地中海人建筑风格,另一种是大陆上说希腊语居民的建筑风格。

1

地中海的建筑风格


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建筑风格演变显著,特别是在克里特岛,这些变化尤为突出。

克里特岛是米诺斯文明的发源地,这一文明以爱琴海地区为中心,属于青铜时代,在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约在公元前2700~前1400年。早期米诺斯文化留下了圆墓,这是岛上居民曾建造圆形游牧小屋的唯一迹象,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纤细华丽、毫无设防。

而后克里特岛的建筑风格从简单的双开间发展到复杂的中央庭院和透光孔设计。到了公元前1700年左右,房屋正面出现了二三层结构,木制柱子的使用加大了房间尺寸。

墙体结构通常采用碎石地基和晒制的砖块砌成,墙的框架是水平、竖直连接的木柱和木梁,这在爱琴海和小亚细亚都很常见。这种结构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还允许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复杂的建筑设计。

而早期的希腊大陆房屋布局以圆形游牧小屋为基础,逐渐演变为马蹄形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一个矩形的通道,入口开在长轴的一端,另一端为半圆形房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半圆形房间很快被分割为卧室,而入口处的部分演变为门廊。这样的布局形成了由门廊、中心处矩形的起居室和半圆形卧室三部分组成的居住单元。

在这一时期,住宅平面图进一步演变为矩形。中间的起居室在引入柱子后,潜在的尺寸有所增大,其中设置了永久性壁炉。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居住空间的舒适度,而且引入了欧洲把壁炉作为家庭生活中心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变。

古希腊的建筑技术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例如,屋顶通常采用木材梁架和茅草覆盖,以提供保护层和保温效果。在一些富裕的家庭中,屋顶可能采用瓦片或石板覆盖,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

宫殿建筑的发展


克里特岛的宫殿,如费斯托斯和克诺索斯,是米诺斯文明的代表,它们的巨大规模和复杂结构体现了当时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费斯托斯宫殿位于克里特岛中部,是米诺斯文明的第二大皇宫。它始建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毁于前1450年。费斯托斯宫殿不仅是当时宗教、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米诺斯文明中两个不同皇宫时期的代表。

费斯托斯宫殿的总面积达到了9000平方米,围绕中央庭院建有两、三层的楼房。西部为宗教用房,北部为王室寝宫,其余为作坊、库房等,亦有上下水道和浴室。费斯托斯宫殿的壁画遗存极少,壁面装饰主要以石料镶嵌,出土了很多精美陶器,尤其是旧王宫的卡马雷斯彩陶。

费斯托斯宫殿遗址


克诺索斯宫殿位于克里特岛,距今近4000年,王宫占地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斯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了米诺斯王国的宫殿遗址。克诺索斯宫殿拥有完备的排水系统、西侧沿轴线的纵深布局、精细的浮雕和壁画装饰等。宫殿内部空间极其复杂,古希腊人称之为迷宫。宫殿的内墙面用泥浆粉刷,并装饰有壁画,其中包括著名的《斗牛图》。

克诺索斯宫殿遗址


克里特岛人对平屋顶和有露台建筑的喜好,使得米诺斯宫殿的设计能够适应陡峭斜面。主起居室对外暴露部分减到最小,大多数房间围绕着中央的矩形采光孔,阳光经过采光孔反射进柱廊。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克里特岛上预期的气温的极值。主厅是通过一系列带有深长的窗侧壁的门廊进入的,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将门折叠起来收入其中。

迈锡尼宫殿以其坚固的堡垒墙和中央大厅的设计而著称,这些宫殿在建筑上展现了迈锡尼文明的军事特征和社会组织。迈锡尼宫殿的堡垒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些城墙由巨大的石块构成,被称为“独目巨人式”砌筑,因为古希腊人相信只有神话中的独目巨人才有力量移动这些巨石。城墙的平均厚度达到6米,最厚处甚至高达8米至10米,依山形而建,时起时伏,提供了极强的防御性。

迈锡尼宫殿的所有重要房间都在同一层,没有采光孔,因为建筑足够矮,可以通过高侧窗获得光线。宫殿的中心是正厅,称为Megaron,形制与克里特岛的宫殿相似。Megaron是独立的一栋,四周围着杂乱的建筑物,其内有不熄的火塘,是氏族的祖先崇拜的象征。

由于建筑足够矮,迈锡尼宫殿可以通过高侧窗获得充足的光线。这种设计不仅有利于防御,也考虑到了居住的舒适性。迈锡尼宫殿的设计中心是对立于中央大厅的单元,这些单元为一系列狭窄的回廊所包围,有利于对外的防御和奴隶不显眼地流动。

3

迈锡尼建筑的特色


迈锡尼建筑者以其“蜂窝”墓(也称为“圆顶墓”或“tholos墓”)的建筑而闻名,这些墓穴的设计特点是尖拱圆顶结构,由层层叠加的石块构成,形成类似蜂窝的外观。蜂窝墓的起源可能受到克里特文明的影响,但它们在迈锡尼文明中得到了独特的发展。

蜂窝墓通常是埋葬结构,采用连续较小的泥土环叠加而成的假圆顶,常见于迈锡尼及其周边地区。这种墓穴的主要特点是其巨大的圆顶,通常由石块水平砌筑而成,外部随着建筑增高而逐渐收窄,形成一个优雅的圆顶形状。内部的石材墙面经过抛光处理,展现出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意识。

迈锡尼最著名的蜂窝墓之一是“阿特柔斯宝库”,也被称为“阿伽门农之墓”。该墓穴建于公元前1350年至前1250年,采用高品质的石块砌筑,墓道宽约6米,长36米,陵墓入口处的边墙最高达13.7米,直径为14.5米。墓顶由34层石砌圆环组成,顶部以一块巨石封顶,墓室的四壁装饰有壁画。

阿伽门农之墓


在阿特柔斯宝库中,出土了大量的金银饰品和其他珍贵物品,包括青铜器、金面具和装饰用的金匣。这些陪葬品的精美程度和数量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当时社会的繁荣。

4

周边文化的影响


在对这些建筑技术进行回顾时,我们可以看到周边文化对建筑学知识的相互影响。

赫梯文明在建筑技术上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赫梯人在博阿兹考伊(哈图莎什遗址)的建筑工程中,展现了与巴比伦建造手法的相似性。赫梯的城墙与塔楼均由沉重的巨石建成,这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砖块建筑构成了鲜明对比,有效地保护他们免受攻击。赫梯人的建筑技术基于三种建筑材料:石材,木材和未烧制的泥砖。石头被用作基础和低墙,这些墙是通过添加泥砖来完成的。木材被用来支撑天花板,这种技术在迈锡尼世界的建筑里也能看到。

哈图莎什遗址


苏萨的宫殿建造者们应用了改良的巴比伦建造手法。苏萨古城的王宫位于苏萨城的北面,宫墙表面装饰着3次烧成上釉的砖,上有狮子、卫兵、公牛等彩色浮雕。这些宫殿把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苏萨的建筑中,彩釉砖的使用为新巴比伦工匠们发明光彩夺目的彩釉技术提供了可能,这些彩釉砖既用于装饰伊什塔尔门,也装饰在宫殿墙壁和重要大路的两侧。

印度河流域的建筑与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卡德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绝大多数使用了窑制砖,并且偏爱斜立面的建筑形式。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在当时是独特的,因为这些城市不是任意建造的,而是按照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成的。各城市全盛期时占地六至七平方英里。城市布局呈格子型,宽阔的主要街道环绕长方形的大街区。印度河流域中最早的烧结砖发现于卡里班干遗址,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

 



掌镜史
人性与历史脉络。偶尔严谨,大多数时候胡说八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