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磅Nature子刊!

科技   2024-12-05 15:00   四川  

第一作者:Shang Li、Li Feng

通讯作者:Junling Lu、Jin-Xun Liu、Hengwei Wang

通讯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4-01824-w


研究背景

高级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碳原子的C₂+醇)是精细化工、医药和燃料添加剂的重要原料。目前,这些醇的生产主要依赖于糖发酵和/或石油来源的烯烃水合作用。然而,随着全球需求的不断增加,利用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替代碳资源,通过合成气(CO和H₂的混合气)合成C₂+醇已引起广泛关注。这个过程涉及多个基元反应步骤,包括解离CO并活化形成烷基物种(CHₓ*,其中表示表面物种),随后CHₓ发生C-C偶联,生长碳链,非解离CO的插入以及分步加氢,最终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酯和酸。

由于这些产物的沸点差异较小,后续的分离和纯化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因此,精细控制这些竞争性的基元反应,专一性地生成特定的C₂+含氧化合物,尤其是在高CO转化率的情况下,是实际应用中的理想目标,但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亮点

1.本研究通过在四方氧化锆(ZrO₂)负载的超细筏状Rh团簇上,选择性构建高度分散的FeOₓ-Rh-ZrO₂双界面,成功实现了合成气高效转化为乙醇的串联反应。这一设计为提升催化剂性能提供了新思路,并展示了双界面结构在复杂反应路径调控中的潜力。

2.当CO转化率高达51%时,含氧化合物中乙醇的选择性达到~90%,同时乙醇的时空产率高达668.2 mg gcat-1 h-1。

3.原位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表明,Rh-ZrO₂界面通过甲酸盐途径促进CO的解离活化为CHₓ物种,而相邻的Rh-FeOₓ界面则通过非解离CO的插入加速后续的C-C偶联反应。因此,这些互补功能的原子尺度双界面以串联方式协同作用,显著促进了乙醇的专一性形成,并展现出优异的生产率。这一发现为高效合成气转化过程中的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的见解。


图文解析

图1. 选择性FeOx ALD合成FeOx-Rh-ZrO2双界面催化剂示意图

图2. 合成气转化中的催化性能

在150°C下,采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将FeOₓ选择性地沉积在Rh团簇上,成功制备了FeOₓ-Rh-ZrO₂双界面催化剂(见图1)。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FeOₓ ALD过程对Rh-ZrO₂界面的堵塞,首先将Rh/ZrO₂催化剂暴露于乙二醇(EG)中。通过形成稳定的醇盐,乙二醇能够钝化ZrO₂上的潜在ALD成核位点(即羟基),同时保留Rh位点的活性。这一策略有效避免了FeOₓ沉积过程中对Rh-ZrO₂界面的干扰。

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260°C, 2.5 MPa, H₂:CO = 3:1),对这些Rh催化剂在合成气转化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估。如图2a所示,Rh/SiO₂催化剂的CO转化率仅为2.1%,乙醇的生产速率(STY)为3.8 mg gₐₜ₋₁ h₋₁。相比之下,Rh/ZrO₂催化剂表现出显著更高的CO转化率,达到14.6%,并且乙醇的生产速率为46.1 mg gₐₜ₋₁ h₋₁。然而,尽管乙醇的生产速率有所提高,Rh/ZrO₂催化剂在含氧化合物中的选择性仍然有限,约为54.6%。

显然,Rh-ZrO₂界面在CO活化中比Rh-SiO₂界面和Rh金属本身更具活性。与此相比,Rh/Fe₂O₃催化剂在合成气转化中表现出更高的乙醇生产速率(STY为112.6 mg gₐₜ₋₁ h₋₁)、相当的CO转化率(16.3%)以及更高的乙醇选择性(66.0%),表明Rh-FeOₓ界面具有更强的活性,并且在C-C偶联反应中能更有效地产生乙醇。然而,这三种催化剂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甲醇,其在含氧化合物中的选择性范围为25-64%(见图2a)。

动力学测试进一步表明,6Fe-Rh/ZrO₂催化剂的表观活化能(约87.2 kJ mol⁻¹)明显低于Rh/ZrO₂(约105.2 kJ mol⁻¹)、Rh/Fe₂O₃(107.5 kJ mol⁻¹)和Rh/SiO₂(134.8 kJ mol⁻¹)(见图2b)。其表观活化能也低于文献报道的值(99~158 kJ mol⁻¹),表明6Fe-Rh/ZrO₂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本征活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含氧化合物中,6Fe-Rh/ZrO₂的甲醇选择性仅为7.8%。

图3. 6Fe-Rh/ZrO2的形貌

图4. 6Fe-Rh/ZrO2催化剂在Fe和RhK边的原位XAFS测量

STEM-EDS元素分布图显示,6Fe-Rh/ZrO2中Fe和Rh的信号强烈重叠,证实了FeOx在Rh团簇上的选择性沉积(图3a-d)。FeOx修饰的Rh团簇平均直径为1.2±0.2 nm (图3e),其强度仅略强于孤立的Rh原子(图3f-h),表明FeOx修饰后保留了筏状结构。这种高分散、原子级厚的FeOx-Rh筏在ZrO2上的特征,不仅使Rh原子利用率最大化,而且使Rh-ZrO2和Rh-FeOx界面在原子尺度上接近。

对于FeOx包覆的Rh/ZrO2催化剂,随着FeOx ALD循环次数的增加,线型和桥型CO峰的强度衰减比偕二羰基CO峰更快,在6Fe-Rh/ZrO2上完全消失(图3i),表明Rh-FeOx界面的可调性。为了确定真实反应条件下Rh-FeOx界面的结构,进一步进行了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XAS)测量。

在Fe K边处,原始样品(6Fe-Rh/ZrO2-O)在400℃(6Fe-Rh/ZrO2-R)进行H2还原后,7115 eV处的前边峰消失,对应于Fe3+ oxide的1s-3d跃迁,吸收边发生下移,甚至略低于FeO参考(图4a)。在260°C(6Fe-Rh/ZrO2-S)转换为合成气后,前边峰重新出现,吸收边与FeO相似,表明Feδ+(0<δ<2)有轻微的再氧化为Fe2+。在Rh K边处,6Fe-Rh/ZrO2-R和6Fe-Rh/ZrO2-S的吸收边均与Rh箔类似,表明在反应条件下Rh大部分处于Rh0金属态(图4b)。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谱显示,与6Fe-Rh/ZrO2-O相比,6Fe-Rh/ZrO2-R和6Fe-Rh/ZrO2-S的Fe-O峰均明显减弱(图4c),配位数(CN)为1.7~2.3。根据小波变换(WT)分析,在2.32 处的新峰归因于Fe-Rh配位。同时,Fe-Fe配位峰(>2.5 E)的缺失表明在反应条件下,大部分Fe氧原子是以原子形式分散的。

图5. CO加氢反应的in situ DRIFTS研究

进行了原位DRIFTS测量,以获得对双界面协同作用的见解。在260°C引入CO后,本工作在Rh/SiO2上观察到2055 cm-1和1935 cm-1两个CO峰(图5a)。相比之下,在t-ZrO2上观察到了较强的甲酸根峰(HCOO*、2966 cm-1、2874 cm-1、1568 cm-1和1384 cm-1)和以3723 cm-1为中心的宽的负羟基峰(图5a)。有趣的是,这些甲酸盐峰在Rh/ZrO2和6Fe-Rh/ZrO2上变得更强,同时在2044 cm-1和1830 cm-1处的CO峰也变得更强,这表明甲酸盐物种更容易在Rh-ZrO2界面形成。

将CO转化为H2后,Rh/SiO2上的CO峰逐渐减弱。未检测到甲氧基(甲醇的关键中间体CH3O*)和甲烷。对于Rh/ZrO2催化剂,在H2气氛中,CO的峰值迅速降低,而HCOO*、CH3O*(2925 cm-1)和气态CH4(3015 cm-1)的峰值均在反应初期略有增加,然后随着(图5b,d)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显然,无论是在Rh-SiO2界面还是在Rh金属表面,CO加氢都是困难的,而在Rh-ZrO2界面,CO加氢很容易通过甲酸盐途径(裸t-ZrO2无反应)发生,这与观察到的Rh/ZrO2比Rh/SiO2高得多的催化活性相一致(图2a)。

在6Fe-Rh/ZrO2上,将CO切换为H2导致HCOO*(图5c,d)的下降更快。同时,CH3O*在反应初期迅速下降,没有积累,这与Rh/ZrO2(图5d)形成鲜明对比。考虑到Rh-ZrO2界面上HCOO*加氢生成CH3O*或CHx*之间的竞争,这种CH3O*生成的抑制意味着反应路径向HCOO*→CHx*的转变。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在相邻的Rh-Fe1O2界面上,CHx*通过C-C偶联与吸附的CO*形成EtOH而被加速消耗,并且在6Fe-Rh/ZrO2上CO*的消耗比在Rh/ZrO2上更快。此外,切换为H2后,Rh/ZrO2和6Fe-Rh/ZrO2(图5b,c)上的羟基均被恢复。

图6. DFT计算

进一步进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以获得对双界面协同作用的更深入的理解。根据t-ZrO2表面羟基和VO的存在(图5a),以t-ZrO2表面羟基和VO最稳定的(101)晶面为支撑,构建双界面模型。本工作发现Rh20团簇倾向于与缺陷t-ZrO2(101)强结合,通过遗传算法形成了厚度为2个原子层,直径为1.18 nm的扁平结构,并基于Bader电荷分析增强了界面处的电荷转移,这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图4b)。

在反应条件下对Rh20团簇上单个Fe原子与各种可能的O、OH和CO配体进行测试后,本工作发现孤立的Fe1Ox基序优先结合在Rh20团簇的Rh桥位,Fe原子与两个Rh原子和两个倾斜的CO分子(记为Fe1(CO)2/Rh20/t-ZrO2(101)配位(图6a)。2个Fe-Rh键和2个Fe-O键的平均键长分别约为2.58 Å和1.99 Å,与XAFS结果非常吻合。

在Rh催化剂上,CO活化通常被认为是该反应的决速步骤。在Rh(211)表面,本工作发现通过HCO*中间体的氢气辅助CO活化比直接解离更有利,但仍然显著吸热0.77 eV,并且具有1.80 eV的高势垒(图6b )。在Rh-FeOx界面处,由于HCO*和O*中间体的吸附增强,氢气辅助CO活化被显著促进,反应能降低至0.08 eV,能垒降低至1.52 eV (图6b)。

为了在合成气转化中获得高的EtOH产率,关键是要确保两个关键基元反应步骤的平衡:CO活化为CHx*和通过CO*插入CHx*的后续C-C偶联,这两个步骤都具有较高的效率。本工作的计算表明,双界面协同作用实现了串联反应过程,即Rh-ZrO2界面可以有效地活化CO*,以ZrO2载体作为甲酸盐储库,通过甲酸盐路径形成CHx*;然后,形成的CHx*容易与另一个CO*分子在相邻的Rh-FeOx界面处耦合形成CH3CO*中间体,从而协同促进专一性EtOH的形成(图6f)。其中,FeOx覆盖度的变化可以平衡这两个关键元素的动力学。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4-01824-w

·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分享最新科研资讯,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所有转载内容,均不代表【科学10分钟】赞同其观点,不能完全保证其真实性。如若本公众号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科学10分钟】小编:19113530170,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谢谢。




·





·


·

科学10分钟
不空不松,从严以终。测试狗(www.ceshigo.com)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