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大学教授,被开除!

科技   2024-12-08 15:01   四川  

又一位学术“明星”,跌落“神坛”!

据Nature news11月19日文章,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正式确认,曾声称自己发现了室温超导体的物理学教授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被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已被学校解雇。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也取消了对迪亚斯的约80万美元的资助。

迪亚斯所在团队曾在2020年和2023年两度宣布发现室温超导材料,两篇论文均发表于Nature杂志封面,又因数据分析完整性问题,以及合著者投诉先后遭到撤稿。过去两年中,迪亚斯至少有四篇与人合作的论文被撤稿,撤稿期刊还包括《物理评论快报》和《化学通讯》。

近年来,学术圈波澜四起,学术抄袭、学术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不当署名……屡禁未止的学术不端事件中,不乏学术大牛以及知名研究机构。




学术圈,频频“塌房”

2023年7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马克·泰西耶-拉维涅深陷学术不端风波,在其作为主要作者的5篇论文中,他负责的实验室成员不当操纵科研数据或实验操作有问题,导致论文存在重大缺陷,而泰西耶-拉维涅未采取措施纠正错误,最终被迫撤稿辞职。

大约在同一时间,哈佛商学院教授Francesca Gino被指控伪造数据,很快,Gino的多篇论文被撤,哈佛商学院也对其作出无薪行政休假的制裁。

除了这些备受瞩目的“学术塌房”事件,一项由Nature发起的研究显示,2013年学术论文撤稿数仅有1000余篇,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增至4000余篇,2023年更是超过了1万篇,打破了年度记录,让整个科研学术界的声誉岌岌可危。

过去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多次通报科研不端行为案例,涉及多所高校。

2022年,科技部通报了54起学术造假案件,涉及9所高校,超百人被处理。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两批学术不端行为,涉及来自国内十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几十名学者。通报涉及的行为类型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请托评审专家、抄袭剽窃、图片使用混乱、伪造数据、虚假署名、重复发表等问题。




学术不端是学术圈的“溃疡”,必须得“治”

尤其是作为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第1位的国家,中国的科研诚信建设,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国整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不可谓不大。通过扎牢制度,织密细则,将从严处理落地落实。

早在200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针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加强治理。2020年5月,科技部原副秘书长贺德方表示,对于确实存在严重学术不端的违规人员,其不当获得的所有荣誉和利益,包括学位、职称、人才称号、各种奖励奖金,都要全部清退归零,进一步展现严肃处理学术不端的决心。

2022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发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强调以弄虚作假方式获得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或伪造、篡改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等均属于科研失信行为。

与此同时,一场以“自查”为关键词的学术不端治理风暴来袭。

2023年4月,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地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对2018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开展问题自查和无实质学术贡献挂名清理。

随后,北京建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宁波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遵义医科大学、辽宁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发布通知,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遏制增量,学术不端不能再以“历史原因”为由开脱。

同年底,针对国外出版机构撤回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一事,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核实论文撤稿原因,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高校随即展开自查工作。这一举措对于提高中国学术研究的诚信度至关重要。

此次通知明确规定,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负责提交回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研究人员逃避合作工作责任的问题。正如复旦大学研究员唐莉所言,培养研究诚信需要时间,但中国正在走上正确的道路。

·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分享最新科研资讯,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所有转载内容,均不代表【科学10分钟】赞同其观点,不能完全保证其真实性。如若本公众号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科学10分钟】小编:19113530170,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谢谢。




·





·


·

科学10分钟
不空不松,从严以终。测试狗(www.ceshigo.com)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