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

文摘   2024-10-17 10:18   中国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思路提示:


默读时不要出声,也不要指读。默读的过程中可以圈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段落。再通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课文时,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第1自然段(损失)可以读得慢一些,语调低沉一些,以体现沉痛的心情。朗读第2~4自然段(辉煌)时应体现欣赏、自豪、赞叹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最后一个自然段(毁灭)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愤怒之情,语速稍慢,声调可提高,“闯进、凡是、统统、任意”等关键词可以读重音。


   答: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之情。


2.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答:课文用较大的篇幅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突出了它的宏伟壮观、美不胜收。而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灰烬。这样强烈的对比更能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共鸣,如此庞大、壮观、拥有无数珍宝的圆明园竟然在不到半月的时间里就毁于侵略者之手,更能激起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表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答:第一个句子“上自”“下至”等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圆明园内收藏文物历史悠久,还写出了文物的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强调了它们的价值之高收藏不易,说明了圆明园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圆明园的毁灭才令人愤慨、痛心、惋惜。


第二个句子“10月6日到10月18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破坏时间长达十几天,“10月18日和19日”他们连着两天在园内放火,使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这不仅说明圆明园内珍宝众多,还说明侵略者的贪婪和凶残,激发了我们的痛恨之情,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无能。


4.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答: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是说损失巨大,无法计算。圆明园无论在布局上和建筑上,还是它所收藏的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数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所以说它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5.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其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答: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统一、和平的呼唤;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贪婪凶残的侵略者的痛恨和愤慨之情。



拓展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共七首,诗中写到的七个地方,都是当时中国被西方列强割据的土地。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和平宣言》是冯亦同为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撰写的诗经体诗歌。描述了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的自然风光与优美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又追述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南京进行狂轰滥炸、烧杀抢掠和大屠杀的战争罪行,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与哀思。




兰花素心
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分享教育教学思考,班级管理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