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语文阅读理解题可以有标准答案?阅读理解到底难在哪?

文摘   2024-11-06 20:10   天津  

最近看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有句话叫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解读,应该是可以千变万化的。那为什么应试教育的语文阅读理解,就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理解,谁去定义那个答案就是标准的呢?

实际上,答案很简单,语文阅读理解,考察的就是人的理解能力、文学文化审美能力,而不是创意联想和发散能力。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懂人话”的能力

所以像1000个哈姆雷特的那类文,阅读理解根本就不会考啊!

我们经常在键盘侠的骂战中看到诸如“你阅读理解能力是不是有问题”之类的话语,在这种场景下,这话给人的感受就是很难听,侮辱性极强,为什么呢?

因为当人去倾听他人的表达时,第一要义就是是准确识别对方的意图,这样才能进行合适的应对。否则,只能让人感到这人“不怎么聪明的样子”。

所以,阅读理解的要求,是基于通识的,选取的题就是可以有标准答案的题。如果按照通识,文章能解读出两层意思,那么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就会设两层意思。你当然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拓展解读,但你首先必须能get到作者的表达,有能“击中靶心”的能力。


也就是说,你的解读中必须包含作者的表达。不然,就是根本没理解作者的意思!


当然更信马由缰的解读,可能就只能从互联网上看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作者确实没有表达清楚,导致所有人对作品的解读都出了偏差。那你觉得,这样的文章,会被收录为阅读理解题目吗?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阅读理解是可以有标准答案的。

那么为什么孩子们普遍会觉得阅读理解难?

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面临的会是这种情况:

没有离大谱,但是想到的点少了,或者理解得有一定偏差。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就需要再拓一拓、再拓一拓——毕竟语言本身不是“数字信号“,你不知道那个靶子的精准坐标和面积。

所以,我们从小就会听老师苦口婆心地说,“一定要把能想到的点都写上”还会调侃“不管会不会,写满,是文科生最后的倔强”

有标准答案,但很难中标准答案,我认为是考试这种考核机制造成的。想要进行测评,就必须进行量化。把没法精确量化的东西强行量化,就必然会牺牲一些灵活,代入一些僵化。

怎么破解呢?既然代入了一些僵化,我们就用僵化的思路去解决它——在理解底层逻辑的基础上找套路,刷题感,摸索答题规律。

有很多家长会担心,这样会使孩子的思维模式化。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家长可以经常引导孩子思考和讨论一些跳出框框的、“试卷上不能写的”解读。比如“小马过河”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愚公移山,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卷子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呀!

实际上,在真正的日常沟通中,有“大概中靶”的能力,就够了,不需要做到满分。而且在现实中,我们面临的“题”也会更难。有人说话故意阴阳,有人藏半句让你“细品”,有人用各种笔法埋下暗线,有人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很有问题,根本说不明白。。。。

所以啊,有标准答案的题,切刷且珍惜。。。

悦木Ivy陪娃成长
你的家庭教育云搭子,日常分享家庭教育规划、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学习好物;逢假亲子游,遛娃带路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