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小奥学习常见误区(上)

教育   2024-10-08 00:02   上海  


背景




在我与家长的日常沟通中,发现很多在鸡娃圈属于常识性的内容,依然有很多家长不清楚。家长往往在撞了南墙,把能跳的坑都跳了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走了弯路,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此,我会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里,将平时接触到的几个常见误区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于中、低年级家长有帮助。


误区




 误区一  我能自鸡


这个绝对可以排到第1名。不过,自鸡奥数这件事还需要辩证对待。学习往往都是从自鸡开始,但并不是要以自鸡结束。从校内的知识点到低年级的浅奥,这个范围和难度家长都是可以覆盖的。只是,随着高年级难度的增加,家长会有一种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感觉。

自鸡的优点有很多,在《当我们谈论自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里面有详细的介绍。只是在自鸡前有一个点必须考虑,就是家长的水平和时间分配。根据我的观察,高年级还在坚持自鸡的,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专业对口型


第一,家长自身就有竞赛生背景这种家长占据绝大多数,也有很多牛娃就是靠家长自鸡出来的,家长的上限决定了孩子的上限。但是这只是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这种类型家长的问题反而是他们的优势:水平太高。他们常常认为机构老师水平不如自己,但可能因为自身缺乏辅导经验和对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深入了解,很容易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此,当孩子在一些看似简单的题目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控制不住情绪,甚至失去耐心。

机构有问题,不代表自己教就没问题。某个老师教得有问题,不代表其他老师也有问题。父母信不过别人,但自身却无法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学习效果不好迁怒于孩子,从“鸡血”变成“鸡毛”。亲生的孩子不好教,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明白这个道理: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


第二,家长本身就是教师。这里指的不是奥数老师,而是校内老师(以数学老师居多)。但其实校内数学和小学奥数区别很大,即便是数学老师,也需要专门学习后才能辅导自己的孩子,否则与一般的家长自鸡是没有多少区别的。

不少教师子女的成绩好,更多是因为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家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可以便利接触优质教育资源。


2

小镇做题家型


这种家长水平也很高,往往有着优秀的教育背景,很多人上学时候自己就是学霸,参加工作之后也是单位骨干,因此对自己的能力相当自信。他们自鸡孩子确实不乏有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我所在区前几年的中考状元,就是中学最后的半年内爸爸1对1辅导出来的,孩子通过校额到校政策升入了非常好的高中,最后和爸爸当年一样顺利考入Top2。

但还是那句话:校内与小奥区别很大。即使是当年的学霸,大概率也没有学过奥数,最好不要认为依靠 “吃老本”就能抓好孩子的学习。而如果家长本身做题能力就非常一般,我建议启蒙完之后抓紧找靠谱的机构投送出去。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老师而不是同学,如果家长自己都学不太明白,就不要成为孩子的羁绊。


即使家长时间很多,即使家长能从头学起,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考虑:时间成本。我们进入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是会有“沉没成本”的。而孩子真正能跟家长配合,学习效率高的时间其实就那么几年,这个时间有多宝贵,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是最有感触的。

自鸡的门槛不高,搞一套录播课或者教材就可以开始了。但是以下几个问题要想想清楚:


●能否用小学奥数的知识点来解题,而不是用中学超前的方程、函数、相似等更复杂的工具。如果家长打算让孩子用这些更复杂的工具,那么家长能否做到让孩子也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机构都是按照暑、秋、寒、春的顺序,大纲有明确的节点,也就是说跟着走进度都是确定的,那么自鸡如何保证进度可控呢?就我看到的情况,家长自鸡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进度奇慢难度不够,但家长还觉得自己是在“一步一个脚印”打基础,等孩子出去考试后才发现进度深度都不够用。

●不同录播课、教材的体系、难度有明显差异,该如何选择,还是综合各家优点一起?家长并非专业教师,也未参与过录播课的教研工作,如何确保能够充分发挥课程的全部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念一遍答案。

●在没有课前测,升班考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水平怎么判断?如何获取某些关键渠道、考试(比赛)的信息?如何融入本地高端家长圈?

●即使是“太子”也需要人陪着读书,那么自鸡的学伴如何找呢?


此外,如果是亲子关系紧张型、三分钟热度型、纠结犹豫型、脾气暴躁型,直接别考虑自鸡。如果坚持自鸡,那么请先自学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准备好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


3

走走停停型


有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肯放下身段从基础的工作做起。如果用“啃老”的说法太难听,相比之下“在家里考研复习”就立马高大上了很多。类似的,有的家长其实对是否学习奥数一直摇摆,“鸡血”的时候就学几讲,“鸡汤”的时候躺平几周,反正就说在自鸡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高年级,这个时候就相当尴尬,孩子论年龄已经是高年级了,论水平还是中年级,而只听说过跨级学,很少听说有降级学的。


我劝家长尽量不自鸡,不是说不管孩子的学习,而是放下“微操”的执念,把知识点的传授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做,家长的作用更多是收集升学和考试信息,制定合理的路线,筛选合适的学习资源,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把这几点做好,已经是非常负责和优秀的家长了。


 误区二  学过=学会


有家长经常问:

●为什么孩子视频都听懂了,但是一到做题的时候就不会了?

●学完知识点后一段时间,再次做题时候感觉跟没学过一样。

●上课讲的题目都会,一旦变换题型立马不会。

●奥数要学几遍?为什么感觉孩子学了几遍后做题还是会错?

●明明孩子的执行力很强,《导引》的4、5星题已经练习了多次,但是依然无法独立完成。假期孩子每天投入大量时间刷《导引》,但似乎进步不大。


有这几种疑惑的家长就属于这个误区。首先我们分析下如何判断真正的学会,一般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

能够独立把题目做出来


孩子在看视频或者听课的是时候,本质是被动的输入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是老师在引导,所以孩子感觉能够“听懂”。由于是老师在做题,孩子感觉自己“也会”。但是等到自己做题时候,本质是主动的输出过程,如果没有学会,那题目自然就做不出来了。还比如有的孩子一边做题一边翻笔记,也是典型的学过但没学会的表现。


2

能举一反三


不光能把教的题目都做对,还能做出同一知识点的其他题目,说明是透过表面的步骤看到根本的方法,所以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都能抓住关键点。而很多家长却误认为是刷题少,所以就不停机械地刷错题,或者找其他的练习册题目补充。其实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关键要在学习的时候把原理弄懂。


3

可以给别人讲题


这点我之前在《浅谈小奥学习中的费曼学习法》中已经有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总之,给别人讲题时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解题逻辑和知识点,并且讲出来能让别人听懂,才说明是真的掌握透彻了。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学过但没有学会的问题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

理解原理


无论是学什么,只要是理科,那么理解原理永远是最重要的。因为数学是非常讲究逻辑的学科,任何复杂的公式、原理,都是从最基础的定理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知识点的底层逻辑普遍不算难,难的是能否理解并灵活运用。

比如,以下4道题目分别选自六年级《高思导引》和六年级《学而思大白本》,看似是4道题目,其实就是1道题目,大家可以先尝试做一下。


(六年级导引第13讲《计数综合四》超越篇第6题)


(六年级导引第13讲《计数综合四》超越篇第7题)


(六年级大白本第11讲《计数综合二》第6题)


(六年级大白本第11讲《计数综合二》第10题)


这个知识点就是“卡塔兰数”(Catalan number),学奥数或者信竞的孩子肯定都知道,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贯穿了小学奥数和中学奥数。在小学奥数里面,这个知识点以“阶梯标数法”的形式出现,如下图。



只要理解原理,那么这1个表格,就能解出上面的4道题目。如果能记住:“1, 1, 2, 5, 14, 42”这几个数,那么连图都不用画了。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孩子即使学过,甚至学过2次,但依然不能理解 “卡塔兰数”的本质,因此结果就是会用这个工具,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用。这就是典型的学过,但是没有学会。


2

难度合适


知识的学习是逐渐深入的,很少有孩子能一步直接学到《导引》超越篇的难度,都是一步一步提升。比如第1轮学到3星难度,第2轮再学到4、5星难度。如果孩子就学了《高思课本》,那么解决《导引》的兴趣篇和拓展篇都未必容易,想做出超越篇几乎不太可能,此时不应该硬刷超越篇,而是安排一个与其相匹配的课程或者学习资源。


3

做题巩固


刷题不是万能的,不刷题是万万不能的。通过刷题,一方面是提高熟练度,另一方面是通过错题查缺补漏,成绩与时间投入成正比。

有的家长跟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我了解他们每天的时间安排后,发现他们的题量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来说只能算热身。往往越优秀的孩子越努力,投入的时间也越多,反而孩子是中等水平时,家长会患得患失,今天担心视力,明天担心失去兴趣,后天又担心抑郁。


4

定期复习


本人这么多年来,几乎就没有遇到一遍学会的、每次稳定都是100分的孩子,学两遍能保持绝大部分知识点都能掌握的已经是天赋异禀了。

复习是相当必要的环节,也是很多家长和孩子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宁可学新知识点,也不愿意复习旧知识点,对于家长来说,往往是不知道如何复习,关于这点可以参考这篇《浅谈小奥学习的闭环管理》


总结




有人说,人生要经历三重境界:接受父母平凡,接受自己平凡,接受子女平凡。无论小时候理想有多么远大,都将大概率面临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终将平凡。

在我看来,经历这三个境界其实很简单,家长和孩子随便打开一本《高思导引》,每天花1小时一起做一下4星题和5星题,不用一个月,父母和子女都能对这三句话有深刻的理解。

不过,虽然我们接受自己的平凡,但依然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生而不完美,所以追求完美;生而平凡,所以追求不凡。




本篇完,敬请期待《误区 中》



公众号长期征稿,细节请参考征稿函20240804

需加群请在公众号菜单回复“加群”,加魔都群请在公众号菜单回复“魔都群”。进群请先看群公告,没有按照规定修改群昵称和长期潜水的群友会被移除。
我的专辑

小学数学鸡娃系列


小笼妈语文


匿名爸奥数


Eddie爸启蒙


鸡娃系列家长篇


学习方法


群友分享


睿眼观察


目标与规划


十时谈教研


群活动


小屋早班车

睿爸小屋
鸡娃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