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一年又快结束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不少企业将会迎来密集的安全、环保检查,因为多年的事故数据表明年末岁初事故多发,所以相应的检查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这些检查,对于企业及其安全、环保管理人员而言,无异于一场场“大考”,因为大家都担心在这些检查中一旦被发现存在隐患问题,很可能就会面临行政处罚,俗称“罚款”!
于是,不少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对检查心生“畏惧”,生怕哪里做得不好导致企业被罚,或者被责令停产整顿。因此,在检查期间,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往往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工作。然而,“如何妥善应对检查”的压力,就转移到了企业的安全、环保人员身上。
实际上,主管部门的“检查”对于不少安全环保人员而言,内心是万分矛盾的。因为有些涉及较大安全投入的问题,仅靠自己在安全会议中所提的专业性意见是难以解决的。
比如厂区危险化学品库与临近建筑安全间距不足、二十年的车间无火灾自动报警装置等,这些棘手的问题只有依靠上级部门的“检查”才能得以彻底整治。
但同时,安全环保人员也担心偌大的厂区会因任何一个应急疏散指示标识的故障、安全警示标识的缺失而被处罚,从而在老板心中留下“水平有限”的印象。
当然,有人会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企业认真落实了安全、环保主体责任,就不可能“畏惧”检查。对于持这样观点的人,笔者只能说在理论上是正确的。
因为随便挑选一个从事三年以上的安全、环保人员去其他企业检查,多多少少都会发现一些缺陷问题。而这些缺陷问题如果要“上纲上线”,都是可以依法进行处罚的,比如风险评估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到位等都有对应的处罚条款。
同时,企业对安全、环保检查的“畏惧”程度与检查组的层级、检查专家的专业性以及已接受检查企业的检查结果及处罚情况成正比。即检查组的层级越高,企业的“畏惧”程度越大。
另外,我们不难发现身边一些安全、环保不过关的企业在面对“检查”时有一个规律:检查组的规格越高,其自主关门歇业的可能性越大。且这些企业往往是一些规模较小、没有专业安全、环保人员的企业。
当然,这些企业选择“关门迎检”的背后,还有一个原因是“开门营业赚的钱可能还不够被处罚”。但这样的“关门迎检”难道不会让主管部门觉得“此地无银三百两”吗?难道不会被列入重点监管的名单吗?这都说不准。说不定下次检查就专挑这些“关门”的企业。
最后笔者在此呼吁,政府部门组织的安全、环保检查是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但不应成为企业的负担和畏惧之源。
政府也应当理解企业对安全、环保检查的复杂心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帮助,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检查和处罚。应以更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方式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环保主体责任。
EHSWEEKLY™ 2021年环健安职业机会与薪酬调研报告
EHSWEEKLY™ 2022年环健安职业机会与薪酬调研报告
换汤不换药:从改叫“安全总监”说起!(阅读10w+,含转载)
出品:EHSWEEKLY编辑部
编辑:喜儿 | 审核:锦山
遵循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