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圈引发了一些讨论。觉得挺有意思。
"历史属于老大最喜欢的课程。每次都是他主动要学历史。为了能更多了解历史,我买了好几本不同视角的书作为参考。自己也获益匪浅。
这是在X上看到的,大清的丧权辱国,其实辱的不是国,而是丧权辱君。有点意思。"
以下是评论。
评论1 丧的是统治阶级的权,辱的是皇帝的国
评论2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这里的自己在大清的角度上指的英方,但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的国门被人撬开闯进来了,条约主要是为了维护来华经商的英国人的利益,而能真正走出国门的中国商人有几个。哎,还是弱国无外交"
回复: "重点在于首次提出人权概念,并且是互相平等对待人权。这在大清国难以想象。而且这放在第一条。人权大于一切。
对于当时皇权社会而言,对人民最有益处的方式,就是文明社会的干涉与改变。可惜人民不吃这一套。要维护他们皇上的权和国。义和团就是个例子。"
评论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有这种概念的时候甚至还没有英国,关键不要看说了什么要看做了什么,中国的帝王显然不会相信什么民贵君轻,但这项条约也显然是为保护在华英商人而存在的,与人权并无关系,甚至当时英国对英属殖民地比如印度人权的践踏也是屡见不鲜。另外美国摆脱奴隶制度并不是靠的当时宗主国英国的拯救,反而是自己独立战争之后萌发的;而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也是因为自主的文艺复兴而非外部干预。世界在发展文化在碰撞,当时的中国变革终究会发生,我们应该相信每个民族/国家或文明都有自己的智慧,自诩救世主的任何侵略战争在任何角度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回复: "你没去思考这条条约的背景。在这之前,大清皇帝包括更早以前的都是以天下老子自居。所有人,包括蛮夷,都是老子的管辖范围,哪里来得要尊重他们的人权和财产?你提出的所谓民为贵,君为轻,孟子这话听着好听,真正实行的又是什么统治?几千年来,甚至包括现在,能否找出一段真正以民为本的历史?最终不过是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家英国,八百多年前就实现大宪章,君主立宪了。中国彼时在干什么?另外,针对你后半段的观点,应该先搞清楚文明与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差异,文明有好坏。坏的文明,需要被好的文明改变,这是整体人类的进步。但文化可以有差异。在任何地方,可以保留古老的中国的文化,但不需要保留落后的思想和文明。
另外,我不支持战争。但是这个国家更多的是自己对自己人的奴役与杀戮,比战争更可怕。如果一场对皇帝的讨伐或者侵略可以解决他们这个制度的奴役与杀戮,反而对百姓更好。你去看看英国等西方国家百年的”侵略”,最后留下的"烂摊子",包括目前的香港,新加坡,情况如何?
中世纪历史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中世纪之后,西方历史走向两条道路,一个是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一个是以圣经为本的宗教改革。抗衡文艺复兴的自由主义。如果你去看现在西方社会的走向,其实更多是文艺复兴以后,自由主义带来的败坏。
还有,很多对历史的宏观叙事其实不过是一些历史学家的盖棺定论。这些"史学家",尤其在中国的课本,囿于政治意识形态和环境,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历史的思考,最好从历史细节入手,可以更好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比如,对于近代史西方列强的所谓文化入侵,看一看当时宣教士留下的文字,故事和传记。看看他们作为西方人,是如何对待当时的社会和人民。比如戴德生。伯格理。这比历史书更真实。也会有不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