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书而行:读经之道》第一章

文摘   2024-08-05 03:57   加拿大  

1

为什么人们不学习古经


第一章

为什么人们不研读古经


在我成为基✝️督徒不久后,有人在我古经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这本书要么使你远离罪恶,要么罪恶使你远离这本书。”这句话在那时是正确的,现在依然正确。积满灰尘的古经往往导致肮脏的生活。事实上,你要么在圣言中,圣言将你塑造成耶稣基✝️督的形象;要么你在世界中,世界将你挤压进它的模子里。


然而,今天基✝️督徒中最大的悲剧在于,太多的人只是被圣言覆盖,而没有亲自深入其中。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人,他带着全家从全国各地开车参加一个古经教导的会议。我惊讶地问他:“你为什么来这么远?”


他说:“因为我想要置身于神的圣言之下。”


乍一听,这似乎很棒。但后来我意识到:这里有一个人愿意驱车一千两百英里去置身于神的圣言之下,但他是否同样愿意走过他客厅的地板,拿起古经,自己亲自深入其中?


你看,没有疑问的是,信徒需要在神的圣言教导下。但这应该是一个刺激,而不是一个替代,来让我们亲自深入其中。


谁在读古经?根据巴纳集团的调查,2006年大约47%的美国受访者声称在一周内的某个时间点会读古经(相比1995年的低点31%有所上升)。然而,多年前的一项著名的盖洛普调查发现,虽然82%的美国人声称相信古经是字面上的或“受启发的”神的圣言,并且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他们至少每月读一次古经,但有一半的人甚至不能说出四福音书中的任何一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或约翰福音。而且不到一半的人知道谁在山上布道。


你有没有见过有人把古经“停”在车后窗的?在我家乡,这很常见。一个人走出教堂,跳进他的车,把古经扔在后面,直到下个星期天再拿出来。这就是他对神圣言的重视程度。实际上,在六天中,他对古经是功能性文盲。


古经是拥有的,有时会被读,甚至被带到教堂,但不是被研究。为什么人们不亲自深入经文,去理解它,让它在他们的生活中产生影响?让我们通过倾听六位基✝️督徒的经历来找出答案。


肯:‘我需要一些有效的东西。’


HGH: 肯,你是一位责任重大的企业高管。你受过良好的教育。我知道你爱主。古经学习在你的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

肯: 当我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们每天早上在早餐时,或者晚上吃饭时读一两节经文。但我不能说我们曾经研究过古经。当然,这不是你会在工作中做的事情。

HGH: 为什么不?

肯: 嗯,工作就是工作。你在那里是为了完成工作。当我去上班时,我想到的是我们的工资单、我们的客户、我们需要支付的账单、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古经是我脑海中最后一件事。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不是那种在教堂和办公室里表现得不一样的人。但让我们面对现实——商业世界并不是星期天的学校课堂。你面对的事情在古经里根本没有提到。所以它并不完全适用于你的日常情况。

HGH: 肯,你指出了相关性的问题。这可能是今天人们不学习神的圣言的首要原因。他们认为它是过时的,不再适用。它可能对另一个世代有些话要说,但他们严重怀疑它是否对我们的世代有话要说。然而,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神的启示今天依然活生生的,和最初传达时一样。


温迪:‘我不知道怎么做。’


HGH: 让我们继续听听温迪的故事,她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撰写人。温迪,你似乎有很多精力和主动性。我敢打赌你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古经学生。

温迪: 事实上,我尝试过,但并没有成功。

HGH: 怎么回事?

温迪: 嗯,我曾经有段时间决定真的要研究古经。我听到有人在一个研讨会上说,不了解神的圣言是不可能认识神的。我知道我想要更接近主,所以我下定决心真的深入经文。我买了很多关于古经的书。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我花了一个多小时阅读和试图理解它。

但我意识到我不懂希腊语或希伯来语。而且有很多人对不同段落的解释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的意思是,我会读到有人对某段经文的解释,然后我会读那段经文,但我无法理解他们是怎么得出那个解释的。最后,这一切变得太混乱了,我放弃了。

HGH: 哦,所以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很常见。他们不愿意跳进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会游泳。而我们的文化也没有多大帮助。我们已经被视觉图像淹没,坦率地说,我们正在失去阅读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下一节要恢复如何阅读像古经这样的东西的技巧。


埃利奥特:‘我只是个外行。’


HGH: 好吧,让我们听听埃利奥特的故事。如果你的游泳池出了问题,埃利奥特就是你需要的人。他可以告诉你如何保持水的清澈。此外,他在工作中带来了非常强烈的工作伦理,我认为他的信仰对此有很大影响。埃利奥特,我觉得你非常重视你的古经。

埃利奥特: 嗯,让我这么说吧——我重视我在古经中理解的部分。十诫。黄金法则。“主是我的牧者。”这类东西。至于其他部分,我基本上交给我的牧师。我是说,他理解所有这些东西,如果我有问题,我可以去找他。他似乎知道这一切的意思。而我只是尽我所能去生活。

HGH: 这很令人鼓舞。你在试图实践你所理解的真理。但埃利奥特,我听到你说的是什么千千万万基✝️督徒今天在说的:“我只是个外行。”或者,“我是个家庭主妇。我不是专业人士。你不能指望我,一个没有神学训练的人,甚至可能没上过大学的人,去研究这样一本书。”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新信徒开始时的感受。有人对我说:“霍威,你需要在圣言中花时间。”

我心想,我该怎么做呢?我从未上过神学院。我不是牧师。我不能理解这些东西。

但正如我们将看到的,你实际上不需要专业的训练来理解古经。你不需要懂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只要你能读书,你就可以自己挖掘经文。在这本书中,我想帮助你学习如何做。

顺便说一句,不要被“学习”这个词吓到。我希望我们有一个比“古经学习”更好的词,因为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是一个坏消息。它的吸引力就像剔牙一样。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做,但……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发现,古经学习可以超乎想象地有趣,甚至是有趣的。所以请坚持住。


琳达:‘我没有时间。’


HGH: 我提到了家庭主妇,琳达,我猜这形容你。你全职在家照顾三个小孩。你对古经学习有什么看法?

琳达: 哦,我很想学习古经。我真的很想。正如你所说,我有三个小孩要照顾,有时候我愿意做任何事情来得到一个休息。我丈夫日夜工作以便我能待在家里。但这意味着我整天都和孩子在一起,我很幸运能有二十分钟的时间留给自己。你不能在二十分钟内学习古经。即使我能,我通常也只是想喘口气。我没有精力。

HGH: 我完全理解你的意思。我和妻子珍抚养了四个孩子,现在我们有六个孙女。所以我们知道养育孩子是一个非常要求高的工作。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优先事项。我想这就是你真正提出的问题——古经学习在我的优先事项列表中处于什么位置?不幸的是,对于我们中的

许多人来说,它是第27个中的第20个。它很好,但绝对不是必需的。请记住这一点,因为在下一章我们将发现圣言的学习不是一种选择——它是一种必需品。


托尼:‘我对古经有疑问。’


HGH: 托尼,我急于听你的评论。你是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在那种环境中还有学习经文的地方吗?

托尼: 是的,我认为人们应该读古经。里面有一些非常有趣和鼓舞人心的段落。但我不确定一些奇迹和预言。我是说,约拿和鲸鱼?那种东西真的很难相信。而且我知道人们引用古经来说某事是对的还是错的。看起来你可以让古经说任何你想让它说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你应该偶尔读一下,只是为了知道里面有什么,或者在你情绪低落时让你感觉好一些。但学习它?我不知道。

HGH: 好吧,你提出了一些真正的担忧。这本书可靠吗?它有权威性吗?我们可以基于它来生活吗?它有可信度吗?还是我们在阅读时不得不抛弃我们的智慧,正如一个人所说,努力相信我们深知荒谬的东西?我们将发现它是完全可靠的,而且我们学习得越多,它就越一致和合理。

乔治:‘我无法让它变得有趣。’

HGH: 让我们再听最后一个评论。乔治,你对圣言的兴趣与教会成人主日学课程的教学有关。

乔治: 是的,我想我比大多数人有更多的理由学习古经。当我阅读一段经文时,我总是想着我的课程,以及我如何教它们。但我坦白说——让人们对古经感兴趣很难。他们似乎更愿意谈论体育或工作中的事情,而不是信仰的伟大教义。

我不期望任何人成为伟大的神学家。但提摩太后书3:16说古经对教义是有益的,在我看来,许多人抱怨的问题如果他们多注意古经所说的,可能会得到解决。

HGH: 我认为你正在发现任何想要传达属灵真理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让人们对自己在圣言中的见解感到兴奋是非常困难的。除非他们正在发现与他们的经验直接相关的话题,否则古经学习只会让他们感到无聊。他们不会感到有动力去投入时间。所以,这就是你作为教师的真正挑战——提供一个过程,让他们自己发现属灵的真理。我希望你能通过这本书学到一些方法。


顺便说一句,通过内疚感来激励是不可行的。内疚是一种很强大的动机,但它对学习过程来说也是有毒的。它扼杀了与圣言第一次接触时应有的喜悦。内疚比吸引更多人远离经文。

2

关于你呢?


好吧,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人们不学习古经的原因。哪些适用于你呢?你怀疑古经对现实生活问题的相关性吗?你因缺乏技术和基本技能而被锁在门外吗?你认为这本书只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而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需要特殊的训练才能理解它吗?古经学习在你的优先事项中是低优先级(或没有优先级),特别是当有许多其他需求在争夺你的时间时?你对古经的可靠性有疑问,是否能真正确定它的含义?你认为古经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不值得你关注吗?

如果你认同这些原因中的任何一个,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我们将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和更多。每一个障碍都可以克服。但是首先,在看过负面因素之后——为什么人们不学习古经——让我们转过来问,为什么我们必须学习古经?在下一章,我将给你三个重要的理由,为什么古经学习不是一种选择——它是一种必需品。

当今基✝️督徒中最大的悲剧在于,太多的人只是被圣言覆盖,而没有亲自深入其中。那么你呢?你是否经常自己读古经和研究古经?或者你是大多数人中的一员,几乎从不自己打开古经?这里有一个简单的练习,帮助你评估自己的古经阅读习惯。

你多长时间读一次古经?(圈出一个)

从不 一个月一次 一周一次 两三次每周 每天一次

当你读的时候,你花多长时间阅读?

5分钟 15分钟 30分钟 45分钟 1小时或更少 或更多

以下是一些人们不读古经的原因。勾选那些表达了你不多读古经的原因。

___ 古经似乎与我的生活无关。

___ 古经似乎很难理解。我不知道如何理解它。

___ 我曾经读过古经,它让我感觉很好。但一段时间后,它似乎没有同样的影响,所以我最终放弃了。

___ 当我读古经时,我感到内疚。

___ 古经是无可救药的过时。它可能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但对今天的生活几乎没有意义。

___ 我依靠我的牧师或传道人来解释古经。如果我需要知道什么,他会告诉我。

___ 我对古经的可靠性有疑问。

___ 我没有时间。我实在太忙了。

___ 古经对我来说很无聊。

___ 我没有古经。

___ 古经充满了神话和半真相。为什么要学习没有可信度的东西?

___ 我不读书, period! 这不仅仅是古经;我什么都不读。


待续。。。

法國歷史[编辑]

文字可考的法国歷史誕生於铁器时代,許多族群生活於被時人稱為高卢的地區。其中的主要族群為高卢人,為説高盧語的凯尔特人族群。沿地中海地區則有被希臘人所控制的殖民地。前50年,羅馬將軍尤利烏斯·凱撒征服高盧地區,此地區在日後成為羅馬帝國的主要省份,文化也轉變為高卢-罗马文化。羅馬帝國後期遭到大量蛮族入侵,皈依天主教的撒利法兰克人領袖克洛维一世於509年統一當今法國的大部分地區,法兰克王国成立並定都於巴黎。

法蘭克王國在建國後不斷擴張,大致統一整個西歐地區。732年,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马特在圖爾戰役中擊敗穆斯林入侵部隊。矮子丕平於751年即位為法王,建立加洛林王朝。在查理曼的統治下,法蘭克王國達到歷史疆域的巔峰,查理曼也於800年時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843年,查理曼的孫子們簽訂《凡尔登条约》三分法蘭克,西法蘭克被秃头查理所統治。加洛林王朝諸王逐漸失去對國家的控制,最終於987年被法蘭克公爵于格之子于格·卡佩取代。

中世紀盛期的法國是個強大的王國,豐沛的人口與軍事實力使地方貴族得以發動征服英格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等大規模軍事行動,但其國王僅能控制法蘭西島等地。直到腓力·奧古斯都成功擴張王權並在布汶戰役擊敗聯軍,大致統一國土並使法蘭西王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聖路易成功的財政與司法改革,讓法國迎來一段黃金時期。卡佩王朝於1328年的絕嗣使金雀花王朝控制的英格蘭與瓦盧瓦王朝控制的法蘭西爆發了百年战争,法國於1453年的卡斯蒂永战役後贏得戰爭的勝利。法國與哈布斯堡王朝控制的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在16世紀因意大利地區的控制權產生諸多衝突,最終以西班牙贏得意大利,法國向萊茵河流域擴張結束。法國在16世紀後期因宗教問題爆發殘酷的宗教战争,最終使納瓦拉的亨利即位為法國國王。

17世紀中期,法國介入三十年戰爭並率領新教聯軍獲得勝利,取代西班牙成為歐洲霸主。1659年,在沙丘戰役慘敗於法軍將領蒂雷納子爵後,西班牙被迫割讓領土予法國。法國在路易十四的統治下以一系列的征伐著稱,成功地向萊茵地區擴張。18世紀中後期,法國深陷經濟危機,於1789年爆發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战争勝利後,夾帶民意的拿破仑稱帝,並率領帝國軍隊數次擊潰反法同盟。

1815年,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在拿破崙兵敗退位後即位法国國王。1830年七月革命後奧爾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即位,建立七月王朝。1848年的二月革命後,路易·波拿巴當選為法國總統,並在四年後通過全民公投稱帝,史稱「拿破仑三世」。1870年,資產階級政府在推翻第二帝國後建立第三共和,法國開始一段被稱為「美好年代」的歷史時期。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國作為協約國的陸軍主力,付出大量的人力和財務贏得戰爭,使法國在战间期陷入嚴重的人口、政治與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國被納粹德國擊敗並佔領。1944年,戴高樂組織的自由法國解放本土,並派遣法國第一軍團參與入侵德國的行動。法國在戰後的嬰兒潮成功扭轉近代晚期法國極低的出生率,大量殖民地脫離法國獨立。隨之到來的是輝煌三十年,法國各層面皆進步為世界頂尖水平,成為資本世界中的第二強國。在歐債危機後,法國經濟陷入長期的停滯,但仍為世界舞台上重要的軍事、经济、文化與政治強國。

从起源到罗马帝国晚期的高卢

从早期人类群落到凯尔特人出现

旧石器时代居民

在上盧瓦爾省的希亚克发现的双面砍砸器显示,在200万年前,法国就有人类居住,这很可能是法国最早的人类遗迹。不过,这些石制工具的制作年代、甚至人类特征,都存在很大的异议。

约公元前四十万年,尼安德特人在欧洲地区出现[1],在大约三万年前灭绝,其灭绝的原因可能是被智人在一段冰期中击敗。智人在大约四万三千年前到达欧洲。[2] 拉斯科和加拉(Gargas)的洞穴壁画以及卡纳克巨石林是当地史前活动的有力证明。

新石器时代

在公元前600年,来自福希亚的爱奥尼亚人于地中海沿岸建立了马萨利亚(colony of Massalia)(现法国马赛)的殖民地,建立了法国最早的城市。[3][4] 同时,一些凯尔特部落渗透到了现法国的东部地区(上日耳曼尼亚),这种占领扩散到法国的其他地区的时间仅仅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5]

凯尔特人时期的高卢

凯尔特人

前450年到前400年,艺术品风格重新发生巨大变迁,这可能意味着政治方面也发生变化。在那个时候,出现La Tène文化。按照传统的观点,高卢的时代从此正式开始,但是考古遗址发生变化的理由目前还在争论中。

按照第一个观点,在地中海文明的影响下,社会发生逐渐的变化,外来民族逐渐扩散。按照第二个观点,凯尔特侵略原住民的领土,这些原住民从前史一直到凯尔特人的来临前,变化很小。

我们无法完全理解这些社会变迁的事实,只能提出一些假设。目前大部分的专家推出折中观点:既发生漫长的文化扩散过程,也发生凯尔特的入侵。

古高卢地區

主条目:高卢

高卢覆盖着现代法国的大部分地区、比利时、德国和意大利北部,被很多凯尔特人及贝尔盖人部落占据,这些被古罗马人称作高卢人的民族居住在塞纳河和加龙河之间,使用粗糙的高卢语。根据尤利乌斯·凯撒的说法,在加仑河下游,高卢人使用阿基坦语,為前印欧语系的一种语言,是基于巴斯克语和洛泰西亚北部的比利时语。在阿基坦高卢人建立图卢兹之时,凯尔特人建立了巴黎、波尔多等城市。

在罗马人定居之前,希腊的航海者定居在现在被叫做普罗旺斯的地区。菲西人建立了像马赛和尼斯这种重要的城市,而菲西人在这些城市的定居将他们卷入了与凯尔特人和利古里亚人(Ligurians)的冲突中。一些伟大的菲西人航海家,例如皮西亚斯(Pytheas),就出生在马赛。就凯尔特人自身而言,他们经常与阿基坦人(Aquitanians)及德国人发生冲突,一次由布伦努斯(Brennus)领导的入侵罗马的高卢战争在公元前393年(或公元前388年)进行,而阿利亚之战很快在这次战役之后进行。

然而,高卢人的部落社会并没有为了想要征服他们的罗马帝国而改变的够快。高卢部落联盟紧接着在森提努姆之战(battle of Sentinum)以及忒拉蒙之战等等的数次战役中打败了罗马人,这些战役持续了整個前三世紀。 在公元前3世纪早期,贝尔格族(Belgae) 征服了在高卢北部的索姆河的周边地区,在一场在昂克尔河畔里布蒙和阿龙德河畔古尔奈两地之间的一场為了反对阿摩里卡人(Armoricani)(当时布列塔尼的占据者)的战争中,这个地方同样是找到圣殿之处。

当迦太基指挥官汉尼拔·巴卡与罗马作战时,他在坎尼招募了几支为他效力的高卢人雇佣军。这次高卢的参与使得普罗旺斯于西元前122年并入了罗马共和国。之后,高卢總督尤里乌斯·凯撒征服了高卢的全部领土。尽管高卢的反对派被维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所领导,但高卢人还是在罗马的猛攻下屈服了。高盧人于西元前25年被罗马人在阿莱西亚之战中打败。罗马人在高卢建立了里昂、纳博讷等城市的前身,并且允许在卢基乌斯·普兰库斯和西塞罗之间通信,这就使得格勒诺布尔形式上存在。[6]

高卢独立时代

公元前2世纪,希腊文和拉丁文之中关于高卢族和高卢国的记载越来越多,揭开高卢族部分的神秘面纱。高卢(拉丁語:Galli)一词最早出现在罗马政治家Caton的笔下(公元前168年),他指的是从法国入侵意大利北部的高卢族人。

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在希腊殖民地马赛的影响下,且因高卢族和地中海的贸易交流,高卢族的一些部落开始希腊化,也开始运用希腊字写高卢语,但是由于宗教的忌讳,高卢族没有把其丰富的口传历史写成文字,限定文字的运用范围为商业和贸易。因此,在高卢语消失之后,这些传统随着被淡忘。

高卢被划分成几个部落,那些部落之间的领土界限显然被划定得非常清楚。这些界限和未来的罗马“城市”(Civis)的界限相吻合,亦和现代法国的省相吻合。

拉丁文化末期的高卢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显示出稳定的状态。但是,按照罗马的历史学家,在社会政治方面,高卢的君主制度和贵族制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定的法官(高卢语vergobretos)。

罗马人征服高卢之前一个世纪是高卢文明的鼎盛时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不像罗马作家和西方19世纪历史学家描述得如此野蛮落后。在那个时代出现规模非常大的城堡(oppidia),也开始运用钱币:高卢人文明的水平不低于前2世纪的罗马。

高卢人对罗马文化的贡献非常众多。在军法和技术方面,罗马人不仅采用高卢人的许多发明,也借用高卢语的词汇,例如:木桶、剑(gladius)、锁子甲、肥皂、马车(carrus)等。

罗马统治下的高卢

罗马治下的高卢被划分成了数个不同的行省。为了防止高卢变成罗马统治的威胁,罗马人取代了当地人作为居民的身份。 因此, 许多凯尔特人被逐出了阿基坦高卢亦或是被奴役后逐出高卢。罗马统治下的高卢经历了强劲的文化演变, 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将高卢语转化为通俗拉丁语。 在这个文化过渡时期,高卢语和拉丁语的相似处是有待争论的。高卢在罗马数世纪的控制下得以存续,但是凯尔特文化被高卢罗马文化取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卢人与罗马帝国更好的结合了。例如将军马库斯·安东尼厄斯·普里默斯和阿古利可拉都在高卢出生,还有后来成为皇帝的克劳狄一世和卡拉卡拉。皇帝安东尼·庇护也同样出自高卢家庭。瓦勒良被波斯人俘虏十年后,波斯图穆斯建立了一个短命的高卢帝国,而这个帝国除了它原来的疆域之外,还包括了伊比利亚半岛和大不列颠岛。一些日耳曼人部落,例如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高卢的。这个高卢帝国被罗马皇帝奥勒良于274年卡塔洛尼平原战役的胜利终结了。 一支凯尔特移民于四世纪在阿摩里卡被发现,他们来自不列颠,由一位堪称传奇的国王科南·梅若多克率领。他们说着现已消失的古不列颠语言,这种语言已演变为现今的布列塔尼语,康瓦尔语以及威尔士语。

在418年时,阿基坦行省被割让给了哥特人作为他们对抗汪达尔人的交换。418年,他们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定都图卢兹。

罗马帝国艰难地抵抗了所有蛮族的侵略,并且埃提乌斯使这些部落自相残杀,试图保持些许罗马在这些地区的控制。他首先让匈人与勃艮第人争斗,使得这些雇佣兵摧毁了沃尔姆斯,杀死了勃艮第王巩特尔,使得勃艮第人撤退到了更远的西部。在443年时,埃提乌斯使这些勃艮第人在卢格杜努姆的附近重新定居。由阿提拉领导的匈奴人,在埃提乌斯利用西哥特人来对付他们之后,成为了更大的威胁。在451年时,这种冲突在沙隆战役时达到了最高点,在这场战役里阿提拉被罗马人与哥特人的联军击败。

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阿基坦尼亚可以被确定落入西哥特人手中,而这些西哥特人将很快征服所有高卢南部的所有可控制区域,以及绝大部分伊比里亚半岛。勃艮第人宣布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王国,并且北部高卢已被法兰克人占领。除了日耳曼人以外,巴斯克人从比利牛斯山进入了进入加斯科涅,布列塔尼人建立了三个王国:杜姆诺尼亚、科瓦努纳以及布罗。[7]

法兰克王国(486-987)

主条目:法兰克王国和中世纪前期

在486年,克洛维一世(466年- 511年11月27日),萨利族法兰克人的领导者,在苏瓦松击败了格里乌斯并在后来联合了几乎所有北部及中部高卢,将它们置于他的控制之下。之后,克洛维记录了一连串对其他日耳曼部落战争的胜利,诸如在曲尔皮希(Tolbiac)的与阿勒曼尼人的战争。在496年,作为异教徒的克洛维皈依了天主教。这使得他获得了更大的正统性及权力。向天主教会臣服的过程中,他被允许获得牧师的支持以反对在曲尔皮希的阿里乌斯派信徒。507年,他在武伊勒战役中击败了阿拉里克二世,并将原属西哥特王国的阿基坦等地区完全攻占,将它们纳入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中。[8]

高卢人返回了托莱多 (即現今的西班牙)。克洛维将巴黎定为首都,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但是他的王国并没有在他去世後繼續存在。按照法兰克的遗产继承习俗,他的儿子们分割了这片土地,于是,四个王国建立了:苏瓦松国(后成为纽斯特里亚王国)、巴黎国、奥尔良国(后成为勃艮第王国)和梅斯国(后成为奥斯特拉西亚王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兰克诸国在数量及边界变化得非常频繁。同样在这段时间,最初作为国王们的顾问的法兰克王国的宫相,逐渐变为在这片法兰克土地上最有权力的人,而墨洛温王朝的国王们便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傀儡。[8]

此时,穆斯林已经北上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并已经威胁到了法兰克王国。公爵“伟大的”厄德在图卢兹击退了一次重要的入侵军队,但他没能成功击退一支在732年入侵的奇袭队。这时的法国宫相查理·马特,于图尔战役打败了这支军队(这场战役在图尔与普瓦捷两地之间展开),这使他在法兰克王国内部获得了巨大的威望与尊重。在751年,矮子丕平(查理·马特之子)篡位,成為法兰克人的国王,並建立了加洛林王朝。而矮子丕平之子查理曼的加冕礼,标志着加洛林王朝的王权达到了巔峰。在771年,在一段深远的分割之后,查理曼重新联合了法兰克人的聚居区域,并随后在774年征服了德西迪里厄斯(今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人,在778年将巴伐利亚纳入王国的版图之中,在796年打败了多瑙河流域的阿瓦尔人,在801年将王国的边界推进到穆斯林控制的西班牙,最远推进到了南方的巴塞罗那。804年,在一次漫长的战役后征服了下萨克森州。

为了表彰他的成功,以及表达教会的政治支持,教宗利奥三世于800年将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虽然查理曼的儿子虔诚者路易(在位814-840)保持了帝国的完整,然而法兰克帝国却没有在路易去世时留存。他的两个儿子,秃头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决定向彼此效忠以反对他们的兄长洛泰尔一世在斯特拉斯堡的誓言中,因此帝国被路易的三个儿子在843年根據凡尔登条约分割成三份。在最后一次的简短统一后(884-887),帝国的头衔不再被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王国的前身)掌控。而东法兰克王国之後由亨利一世統治,開創了奥托王朝[9]。

在加洛林王朝时期,王国被维京人侵略。在这次侵略中,巴黎伯爵奥托及他的哥哥罗伯特一世声名大振并成为了国王。新兴的罗伯特王朝即為卡佩王朝的前身。在罗洛的领导下,一些维京人被授予了诺曼底的土地并定居在这片土地上,一開始只是伯爵,之後被查理三世提为公爵,就是为了从其他侵略者手中保卫这片土地。这些混合了法兰克人及高卢罗马人的新兴维京贵族,被称为诺曼人。[10]

法兰西王国的建立

主条目:中世纪的法国

法兰克王国的覆灭

教宗李奧三世在800年加冕查理曼為羅馬人的皇帝以表揚其功績及對羅馬教廷的擁護。但他的兒子路易一世死後,路易的三位兒子在凡爾登條約裡將查理曼的領土三分為東中西三部。加洛林王朝雖然在884年至887年間曾短暫統一,但羅馬皇帝封號自此不再在西部通行,而西部亦漸漸演變為法蘭西王國。

在查理曼統治後期,维京人沿他的王國北方及西部邊境推進。自查理曼在814年死後,他的繼任人未能團結去遏止維京人入侵。維京人和他們的長船縱橫羅亞爾河~和其他內陸河流,到處攻掠:843年他們殺死南特市的主教,數年後又焚燒图尔城的聖馬丁教堂(L'église Saint- Martin),845年更擄掠巴黎。

現時法國領土大致與國王糊塗查理統治時相同。他被逼將塞納河下游兩岸大片土地割與維京人,形成诺曼底公国。最後在斷斷續續的權力爭奪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覆滅的後塵:法蘭西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格·卡佩在987年建立卡佩王朝。它與其旁支瓦卢瓦王朝和波旁王朝將統治法國超過800年之久。

强势诸侯

在中世纪时期,法国是一个权力分散的国家。国王的宗教权是大于行政权的。十一世纪的法国,以国王为代价,诸侯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像诺曼底、佛兰德斯、朗格多克这样的省与王国相比,享有地方自治权,只不过与法兰西王国名称不同。继罗伯特王朝后,卡佩王朝,也就是那些成功代替了加洛林王朝的强大的诸侯登上了王位。[11]

当卡佩王朝的国王们将他们的封邑并入法兰西王国的头衔中时,国王们除了高贵的头衔之外一无所有。在某种程度上,卡佩王朝使国王与诸侯得到了双重的地位;作为国王他们举行了加冕礼,并且作为巴黎伯爵他们保留了自己的封地,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兰西岛大区。[11]

事实上卡佩家族保留了诸侯与国王两者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赋予了复杂的意义。他们被卷入了国王与诸侯的权力斗争中,但作为国王,他们同时在法国天主教拥有神权。卡佩王朝的国王更多的将其他诸侯以敌人(或盟友)对待而不是向对待封臣那样:他们的王室头衔在被认可之前经常被无视。卡佩家族的权威已经弱到了在一些偏远地区土匪成为了有影响的势力。[11]

有些国王的诸侯已经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地步,因此这些诸侯中的部分人成为了西欧最强大的统治者。诺曼人,金雀花,卢西昂,欧特维尔以及图卢兹家族,成功地为自己开拓了法兰西之外的地区。在法国历史中最重要的是征服者威廉的诺曼征服,记录在贝叶挂毯中不朽的黑斯廷斯战役,通过诺曼底将英法连接在了一起。虽然诺曼人作为英格兰国王的同时也是法王的封臣,但他们的政治中心地区依旧在法国。[12]

作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依旧被卷入了十字军东征,并且法国骑士建立并统治了十字军王国。例如,这些贵族在中东的历史遗物—谢芙拉叶城堡—这座城堡由的黎波里伯爵、图卢兹伯爵扩建。

君主政体的崛起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君主政体克服了强大的男爵们,并且在十六世纪的法国建立了绝对的君主制。许多因素促成了法国君主政体的崛起。于格·卡佩建立的王朝延续到了1328年,并且长子继承制的法律使有秩序的继承得到安全保障。其次,卡佩家族的继承者被认为是辉煌且古老的王室,因此,他们比他们政治、经济上出众的对手要优越的多。第三,卡佩已经获得了教会的支持,且教会期望一个在法国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种与教会的联盟,是卡佩最强大,最持久的遗产。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几乎全部由法国诸侯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权在征服、占领、封建政治斗争中扩大了。[13]

987年在兰斯的集会中的选举使于格·卡佩开始了法兰西王国的历史。卡佩从法兰克人的公爵仓促地成为了法兰克人的国王(Rex Francorum)。而于格在巴黎盆地的土地有了小幅的扩张。他那无关紧要的政治地位与选举他的强势的男爵们相衡。国王的许多诸侯(很长时间包括英国国王)统治着比国王大得多的土地。[13] 根据记載,他被高卢人、布列塔尼人、丹麦人、阿基坦人、哥特人、西班牙人、加斯科涅人承认为国王。[14]

巴塞罗那伯爵博雷爾二世在对抗穆斯林的入侵中寻求过于格的帮助,但即使于格打算要帮助他,在与下洛林公爵查理战争中也难以抽身。之後,其他西班牙的公国也陷落了,西班牙的边界变得更加独立了。[14]于格·卡佩--為第一个卡佩王朝的国王--并不是一个廣为人知的人物,他最大的成就是作为国王存活下去,并打败了加洛林王朝的宣称者,这使得他可以建立之后会成为欧洲最富有权势的王族之一。[14]

于格的儿子「虔诚者罗贝尔」在于格去世之前被加冕为法兰克人的国王。于格·卡佩决定这样做是为了让王位的传承得到保障。罗贝尔二世,作为法兰克人的国王,在边界见到了皇帝亨利二世。他们同意结束二者的领土争端,开启了卡佩王朝与奥托王朝关系的新阶段。虽然国王权力很小,罗贝尔二世的影响依旧相当大。他的被保留下来的宪章意味着他就像他父亲做的那样,很大程度上通过依赖教会来统治法兰西。虽然他跟他的情妇住在一起—勃艮第的贝莎—并因此被逐出教会,但对于修道士来说,他是一个虔诚的榜样(就像他的绰号—虔诚者罗贝尔)。[14]罗贝尔二世的统治非常重要,因为他卷入了始自989年的上帝的和平以及克吕尼改革。[14]

十世纪时,罗贝尔二世为保障王权的延续,在于格10岁的时候加冕了他的儿子于格二世为法兰克人的国王。但于格二世反抗他的父亲,并于1025年在战斗中去世。

法兰克人的下一任国王是于贝尔二世的次子,亨利一世(统治时期1027-1060),像于格二世一样,与他的父亲一起,亨利被加冕为“共治国王(co-ruler)”,在卡佩王朝的传统里,这只是让他作为年轻的国王,在他父亲还活着的时候,有一些权势和影响力罢了。1031年,在其父亲死后,亨利一世被加冕为国王,这对于此时的法国国王来说,是超乎寻常的。亨利一世是法兰克人中最弱势的国王之一,并且他的统治导致了一些像征服者威廉这样强大的贵族的崛起。亨利一世的最大的封臣是他的兄弟 — 勃艮第的罗伯特一世 — 被他母亲卷入冲突的那位。勃艮第的罗伯特被国王亨利一世封为勃艮第公爵并满足于这个头衔。在亨利一世之后,勃艮第的公爵们一直作为法兰克国王的亲族,直到公国的最後。

国王腓力一世(统治时期1027-1060),被其基辅罗斯的母亲起了一个带有东欧色彩的名字,他并不像他的前任那样幸运,即使王国在长时间的统治中(1060-1108)确实享受了一定的恢复。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为收复圣地而发动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这使得他的家族很大程度上卷入其中,但他本人却并不支持这次远征。

自路易六世(统治期間為1108年-1137年)起,王室的权威变得更容易接受。路易六世不是一个学士,他更像是军人和好战的君主。他从封臣那里集资的方式使他相当不受待见;时间证明,他是一个野心勃勃而又贪婪的人。他经常攻击他的封臣,虽然这破坏了王室的象征,但强化了王权。自1127年起,路易接受修道院长叙热獻策。叙热出自一个骑士小家族,但他的政治建议对国王来说极其有价值。路易六世成功在军事及政治两方面施鐵腕,这之中有许多强盗贵族。路易六世频繁召集他的封臣到法院,并没收未现身贵族之土地财产,且以军事行动讨伐他们。这种激烈的政策明显强制了巴黎及其周边地区的王权。1137年路易去世时,卡佩王朝的王权明显加强了。[14]

由于叙热政治上的建议,国王路易七世(1131-1137,1137-1180)比他的前任在法兰西享有更大的道德权威。强大的封臣向法国人的国王效忠。[15]1137年于波尔多,叙热准备了路易七世与阿基坦的埃莉诺的婚礼,这使他成为了阿基坦公爵并使其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然而,在与香槟伯爵发生冲突时,这对夫妇在是否在维特里(法国马恩省的一个市镇,属维特里勒弗朗索瓦区)焚烧一千余人产生了分歧。[16]

路易七世被这次事件深深地惊吓了,他前往圣地以寻求忏悔。后来,他卷入了法国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但他与埃莉诺的关系并没有因此改善。最后,这次婚礼以血缘的理由被教宗废除,并且埃莉诺很快嫁给了诺曼底公爵亨利二世,而他在两年之后,以亨利二世的身份成为了英格兰的国王。[16]路易七世曾经是一位非常强大的君王,而现在他必须面对一位更强大的诸侯,而这个诸侯跟他一样是国王,且是阿基坦与诺曼底的公爵。

叙热的建筑设想变成了广为人知的哥特式建筑。这种风格在中世纪晚期成为了欧洲诸多教堂的标准。[16]

卡佩王朝晚期(1165–1328)

较早期而言,卡佩王朝晚期的国王被认为是强大且有权势的。当腓力一世几乎不能控制巴黎的男爵之时,腓力四世却可以命令教宗与皇帝。虽然在卡佩王朝的后期,国王的统治时间要短于早期的国王,但他们往往更有影响力。这段时期还见证了国际的联盟和对立冲突这种复杂系统的演变,随着朝代的更迭,法国和英国的国王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腓力二世(1179-1223)

在腓力二世(奧古斯都)统治时期(1179-1180,1180-1223),法国的君主政体里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他的统治见证了法国王室的土地及威望的急剧增加。他建立了使王权崛起的环境,就像圣路易和腓力一世一样。

腓力二世在布汶战役中获胜,因此他将诺曼底及安茹并入王室领地。这场战役在三个重要国家:法兰西王国、英格兰王国、神圣罗马帝国之间进行,而这包括一系列的复杂的国际联盟。

在腓力二世的统治时期,在对抗所谓的安茹帝国的的战争中,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安茹帝国可能是自卡佩王朝崛起之时,对于法国国王来说最大的威胁。腓力二世统治的第一个时期,曾尝试用英格兰國王亨利二世的儿子来反对他。他自己则联合了阿基坦公爵、亨利二世之子狮心王理查,他们一起对亨利的城堡和希农的首府发动了一次决定性的攻击,使得其权力被移除。

之后,狮心王理查取代了他的父亲,成为了英格兰之王。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这两个国王参加了十字军东征;然而,他们的联盟及友谊在这次东征中断绝了。在法兰西,这两个人再一次出现了争执并自相残杀;最后,理查几乎完全把腓力二世打败。

观察他们在法国的战役,英、法的国王都试图将他们各自的盟友在神圣罗马帝国获得最多的选票。腓力二世支持斯瓦比亚的腓力(霍亨斯陶芬家族成员),然后狮心王理查支持了奥托四世(韦尔夫家族成员)。奥托四世占了上风,在损害斯瓦比亚的腓力利益的情况下,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法国的王冠被理查的死所拯救,他在利穆赞攻打他自己的诸侯时,一个原本可以被治好的伤口成了他的死因。

无地王约翰继任後拒绝去法兰西法庭参加一场反对路西安家族的审讯(路易六世经常对他难控制的诸侯这样做),因此腓力二世没收了约翰在法国的财产。约翰的失败迅速到来,并且他试图再征服他的法国领地的行动(1214年,布汶战役)导致他完全的失败。经此一役,腓力二世成为了诺曼底和安茹的公爵以及布伦和佛兰德斯的伯爵,不过阿基坦和加斯科涅依旧忠于金雀花家族的国王。布汶之战附加的后果之一是,约翰的同盟神圣罗马帝国的奥托四世被腓特烈二世(霍亨斯陶芬家族成员,腓力的盟友)推翻。法国的腓力二世决定性地维护了西欧英法两者的政治格局。而腓力二世建立了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学院」,使巴黎成为了学者之城。

王子路易,也就是未来的路易八世(1223-1226),作為诺曼裔的英国人,被卷入了英国内战,導致原本统一的贵族如今因效忠而分解。当法国人的国王在于金雀花王朝作斗争时,教会发动了征讨阿尔比派教徒的十字军,法国南部大部分土地被并入教廷。

圣路易(1226–1270)

在路易九世的统治下,法兰西变成了一个完全中央集权的王国。圣路易经常被描述成一个拥有单一性格的人,一个信仰坚定及行政改革的完美代表,以及一个关心管理的人。然而,他的统治对所有人来说都并非完美:他发动了失败的十字军东征,他那扩大的行政机构增加了敌对势力,并且他在教宗的劝说下焚烧了犹太人的书籍。[17]他的判断并不总是有效,虽然这些在当时的标准来看是公正的。看来路易有很强的正义感并总是在判决下来之前亲自审判。路易和法国牧师要求将路易的诸侯逐出教会时说:[18]

“    当牧师认为某人有罪时,迫使任何人寻求赦免都是反上帝反真理反正义的。    ”    

路易九世成为法兰西国王时年仅十二岁。他的母亲—卡斯蒂利亚的布兰卡—是有实权的摄政(虽然她并没有正式使用这个称号)。布兰卡的王权已经被法国男爵强烈反对,但她维护她的地位直到路易自己能统治。

1229年,国王不得不与袭击巴黎大学的行动作斗争。拉丁区被这次事件沉重打击。

王国变得易受攻击:战争仍然在图卢兹郡进行着,并且王室军队在朗格多克受阻,无法两头兼顾。图卢兹伯爵雷蒙德七世最后于1229年签订巴黎合约,在此合约中他终生保留了很多土地,但他的女儿嫁给了图卢兹的阿方索伯爵,使得他没有了继承人,因此图卢兹伯爵领并入法兰西王室。

英格兰的亨利三世还未意识到卡佩王朝在阿基坦尼亚的权位(overlordship),并且仍试图收复诺曼底及安茹,重建安茹帝国。1230年,他率领重兵登陆于圣马洛。亨利三世在布列塔尼与诺曼底的盟友并未支援他,因为他们不敢与他们亲自反击英国的君主作战。这次战役演化成1242年的聖東日戰爭。

最后,亨利三世被打败并承认了路易九世的权位,尽管法兰西的国王并没有从亨利三世手中夺取阿基坦。路易九世成为了法兰西最重要的土地拥有者,增加了他的王室头衔。在他统治的诺曼底有一些对手,然而与被残忍征服图卢兹伯爵对比,他们被证明是非常容易统治的。之后演化成最高法院的国王议会在此时建立。在路易与英王亨利三世冲突后,路易与金雀花王朝的国王建立了亲密的关系。[19]一个有趣的奇闻称:亨利三世作为阿基坦公爵,参加了法国的国王议会。然而,这英格兰的国王总是迟到,因为他每当听到牧师做弥撒时总是喜欢驻足观看。所以,路易总是确保亨利三世来的路上没有牧师。亨利三世和路易九世为了证明自己是最虔诚的,开始了一段长时间的争斗;而这发展到了二人都从来没有准时到过国王议会的地步,这种缺席使他们能够为之辩论。

圣路易同样支持像哥特式建筑那样的新艺术形式;他的圣礼拜堂成为了一座非常有名的哥特式建筑,而且他依旧因为摩根圣经而受到称赞。在圣路易治下,王国卷入了两次十字军东征:第七及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对于法国国王来说,二者均被认为是彻底的失败。他死于第八次十字军东征,腓力三世继承王位。

腓力三世和腓力四世

1270年,腓力三世在圣路易死于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后成为国王。腓力三世被叫做“勇敢者”,这并不是因为他的统治才能,而是由于他的战斗和马术技巧。腓力三世参加了灾难般的阿拉贡十字军运动——这使他在1285年丢掉了性命。

腓力四世实行了更多的行政改革,他也被叫做美男子腓力(1285-1314)。这位国王是圣殿骑士团灭亡的原因,他签署了老同盟,并创建了巴黎最高法院。不同于卡佩王朝早期的国王,腓力四世权势达到了他可以指定教宗和皇帝的地步。天主教会被迁至阿维尼翁并且同时代的教宗都是法国人,例如腓力四世的傀儡克雷芒五世。

瓦卢瓦王朝(1328-1589)

1328年,卡佩王朝末代帝王查理四世(1294年6月19日-1328年2月1日)因中风去世,而卡佩王朝无男嗣来继承王位,因此由卡佩王朝家族的旁支瓦卢瓦王朝来接替卡佩王朝的统治,他们是腓力三世的第三子瓦卢瓦伯爵查理的后裔。

瓦卢瓦王朝(1328-1589)的统治延续二百余年,直到亨利三世遇刺身亡,而瓦卢瓦王朝无子嗣继承王位,故王位由亨利四世继承。至此,瓦卢瓦王朝结束,波旁王朝 (1589~1792, 1814~1830)开始其在法国的统治。

瓦卢瓦王朝统治期间,爆发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其造成极大的损失。在百年战争期间,由于政治、社会、军事上面临重重危机,1358年法国农民爆发札克雷暴動。此外瘟疫(黑死病,一般被认为認為是腺鼠疫)在欧洲肆虐,从意大利迅速地傳播到罗纳河谷地,并且蔓延至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

英法百年战争

主条目:百年戰爭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身亡,卡佩王朝絕後。瓦卢瓦王朝成員腓力六世繼承王位。但是英王愛德華三世,前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宣稱自己是法國王位唯一合法繼承人。此王位爭議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英法百年戰爭導致兩國的民族意識大大提高,但百年戰爭期間,兩國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內亂,如1381年英國的瓦特·泰勒農民起義和1358年法國的札克雷暴動。

法軍在1337年至1360年間節節敗退,瀕臨亡國。但在1369年至1396年間轉入反攻。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在阿金庫爾戰役的勝利,令瓦卢瓦王室失去其他貴族家族的支持,最終導致7年後巴黎淪陷和1420年特魯瓦条約的簽署。導致法國王室對羅亞爾河以南的管治權大大削弱。

1428年,英军更進一步,占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并且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此舉再次激起法国人的爱国热情,纷纷起兵反抗。次年,女英雄圣女贞德率军驰援奥尔良,击退英军。並在歷史名城蘭斯擁立查理七世為新任法王。但貞德很快被勃艮第人逮捕,並交與英軍。在英軍宗教審判所的不公道的審訊下,貞德被判為異端,於1431年被釘上十字架,活活燒死。

后来英国内部发生冲突,再加上法王和勃艮第公爵菲利浦(Philippe of Burgundy)的和解,導致法國漸漸反敗為勝。最終陸續收復巴黎(1436年)、諾曼底(1450年)及波尔多(1453年10月)等地,法军获得最后胜利,收复除加来外的全部领土。在這場戰爭以後,法王逐步加強中央集權,並分別將勃艮第(1477年)和布列塔尼(1491年)收歸中央。

成為歐洲霸權

从瓦卢瓦到波旁

自1523年起,由於出現繼承人問題的爭議,波旁公爵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資產暫時歸屬法國王室。1527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將波旁公國以及公爵爵位授予旺多姆公爵查理。自此,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獲得了波旁公國,而這個公國也是波旁家族日後奪得法國王位的重要資本。

查理的兒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萬·德·波旁於1548年10月12日與納瓦拉女儲君胡安娜結婚。他們的長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親去世後繼承了納瓦拉王國,是為納瓦拉國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這個王國。雖然此時的納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時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為日後波旁家族爭奪法國王位的重要基地。

亨利·德·波旁跟隨信奉喀爾文派新教的結盟宗,母親過世後,他繼位為納瓦拉國王,由於他同時為法國貴族的身分,就成為了法國新教的領袖,而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和主導法國政壇的吉斯家族信奉舊教,亨利無可避免地被捲入了殘酷的法國宗教戰爭。亨利為求自保,數次宣布改宗舊教,但私底下依舊保持自己對結盟宗的忠誠。

宗教戰爭不但造成大量法國平民傷亡,也間接導致了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的人丁凋零。昂古萊姆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二世的三個兒子都成為了法國國王,而當中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皆在青年早逝。他們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而他們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成為王儲。1584年,弗朗索瓦王儲遇刺身亡,按照薩利法,法國王位只可傳予雨果·卡佩男性系後裔中的男子,而波旁家族就是第一順位家族。

宗教战争

主条目:法国宗教战争、三十年戰爭、路易十四和第二次百年戰爭

經歷十七世紀的法国宗教战争,法國重新確立天主教的唯一合法宗教地位,並透過參與全歐洲的宗教戰爭(1618年-1648年,又稱三十年戰爭),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西發里亞和約》而告終。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莫瑞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亞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而在十七世纪三十年战争中,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策劃下法国成为大赢家,在欧洲大陆确定其霸权地位。

路易十四

主条目:路易十四、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战争

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法国的霸權進入有史以來的最高峰。自從1661年路易十四親政後,法國歷經一連串對外擴張的戰爭:產權轉移戰爭(1667-1668),法荷战争(1672-1678),重新联合战争(1681-1683),大同盟戰爭(1688-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2-1713)。这个时期的战争包含許多相持不下的围城战与运动战,但是总的来说,法国的疆域在穩定扩张。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初期,法軍名正言順地控制南尼德兰,並且逐渐占据莱茵河西岸和卢森堡。为了阻止法国的扩张,欧洲各国再次形成反法联盟。在路易十四後期,英国成为法国的大敌,并且与荷蘭、哈布斯堡王朝结成三角联盟。虽然这个联盟無法在陆地上徹底擊敗法国,但英国皇家海军在海上建立起绝对的控制权,法国不但因此丢掉许多海外殖民地,還被迫在1713年簽下烏得勒支和約,放棄西班牙在歐洲各處的屬地,只保留西班牙本土與王位傳承給法國王室,路易的野心大挫。而英国逐漸在18世紀中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開始仿效法國,用它的钱资助其欧洲大陆之盟友。

18世纪,法国仍然主宰着欧洲,但是由于内部的问题已经开始走下坡。这時法國参与许多战争,但是法国在这些战争中只得到一点利益。同时,英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另外一个新生力量普鲁士成为法国的一个主要威胁。大国之间利益平衡的变化导致1756年的外交革命,法国与奧地利之哈布斯堡王朝在几个世纪的敌对之后结成联盟。法奧联盟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并没有達成消滅普魯士的目標,反而是法国国力大衰,失去霸權地位并被英國奪去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後來在美国独立战争(1776-1783)中,法国帮助美国人大胜英國,雖然報了七年戰爭的一箭之仇,但法國卻因為國內問題(巨額國債)岌岌可危,無力重建失去的霸權。

革命和拿破侖帝国

法国大革命

主条目:法国大革命

1776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路易十六的法国支持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反抗英国统治,但法国海军的直接干预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问题。几个世纪以来的奢靡浪费和与欧洲列强的軍现困难。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贵族和教士等特權阶级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变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动因。這终于導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走到尽头。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由国民公会宣告成立,经吉伦特派掌权,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后,又相继有热月党人、督政府和执政府时期。

拿破侖稱帝

主条目:拿破崙戰爭

1804年5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取代,12月拿破仑一世加冕為皇帝,於歐洲叱吒風雲,但在滑鐵盧一役遭第七次反法同盟擊敗後,於1815年6月被流放,法蘭西第一帝国告终。

帝制的復辟

政权更迭

1815年拿破仑失败被流放,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发生七月革命,诞生七月王朝。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1851年12月,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军事独裁后,第二共和国名存实亡;1852年,第二共和国被拿破仑三世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所代替。

1870年普法战争败于德国,法国九月革命推翻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但直到1875年才通过共和主义的法国1875年宪法(期间曾一度出现全球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这一次共和体制一直持续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占领。

雖然法国的革命家坚决主張共和和平等这些原則,法國在这一时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多达四次。

殖民帝国

主条目:法蘭西殖民帝國

到拿破仑失败之时,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几乎丢尽,但是自1830年之后,法国重整旗鼓第二次开拓殖民地,在非洲、印度支那,确立法国殖民势力,并于1869年挖通苏伊士运河。

世界大戰

主条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導致法軍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裝備巨大損失。在1920年,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馬奇諾防線,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但英國法國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納粹德軍其後更在1940年6月繞過馬奇諾防線,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包括富有的洛林-阿尔萨斯。

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次大戰元帥貝當在法國南部的維琪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徵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琪法國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佔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而貝當與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國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之後「自由法國」匯集了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法國。

現代

主条目: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二战結束後,法國新政府要面對戰後湧現的一大堆新問題。由夏尔·戴高乐將軍領導的臨時政府。1946年10月,法国根据由公民决議通过的新宪法草案,成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戴高乐將權力交與基於政黨執政聯盟的新共和國政府,而戴高樂將軍自己也很快歸隱田園,淡出政治舞台。但這個政府與議會同盟內部往往缺乏協調,這個缺陷在法國政府處理在中南半島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的政策便表露無遺,更導致執政內閣的連串危機和變動。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的軍官和法國居民發動叛變,企圖阻止法國政府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更令法國政府的倒台危機升級。最後,法國總統只好請戴高樂再次出山,收拾殘局。戴高樂迅速成立緊急政府,並立即通過另一部共和國憲法,立即進行總統選舉。1958年9月,第五共和国的宪法经过公民决議后通过,第四共和国结束;10月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2月戴高乐当选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並在1960年首度核試獲得世界強國的標準軍事實力。

1965年,法國人民在20世紀第一次以選票直接選舉總統,戴高樂贏得第二輪投票,以55%的選票擊敗弗朗索瓦·密特朗。1969年4月,戴高樂在其提出的公投案被否決後辭職。繼任法國總統的是戴高樂派的喬治·让·雷蒙·龐畢度(1969-1974),獨立共和黨的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1974-81)、法国社会党的弗朗索瓦·密特朗(1981-95)、新戴高乐派的雅克·希拉克(1995-2007)。2007年4月22日,尼古拉·萨科齐当选总统,5月17日,萨科齐任命弗朗索瓦·菲永出任总理。2012年,弗朗索瓦·奥朗德当选总统。2016年,由共和前進黨的馬克宏當選總統,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大韩民国历史是朝鲜半岛南北分治后南方政权的历史。自南北分治以来,韓國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交替:第一共和国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四·一九运动垮台。以張勉为代表的民主内阁制第二共和国由于管理不力,成立仅8个月后被朴正熙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韩国都處於朴正熙及全斗煥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国開始逐漸建立起自由民主的政府。

在朴正熙执政的第三和第四共和国,韩国经济在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发展策略执导下发展迅速,创造汉江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全斗煥执政的第五共和国,韩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民主化后首位文人总统金泳三执政期间,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并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韩国经济遭到重创,但在金大中总统的带领下,韩国迅速摆脱危机,重归正轨。

二战后冷战时期,韩国主要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冷战格局的结束,韩国开始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接触。1988年,卢泰愚当选总统后,开始推行“北方政策”,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并在1990年和1992年分别与前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93年,金泳三文人政府开始提出“世界化、民间化、多边化、多元化、区域合作和面向未来”的外交政策。韩国外交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格局。

第一共和国:李承晚时代

主条目:第一共和國 (大韓民國)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朝鲜半岛南北分由美苏托管,但双方在成立半岛统一政府方面分歧严重。1948年2月26日,在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絕参加的情况下,联合国通过了“只在可能的地区进行大选”的决议。同年5月10日,半岛南部举行国会选举,7月12日颁布总统负责制的《宪法》。7月20日,李承晚被制宪议会选举为总统。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宣告正式成立。[1]:18-22[2]:44-50

大韩民国成立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随即于9月9日在半岛北部成立。韩国和朝鲜各自都宣称是朝鲜半岛的唯一合法政权,拒绝承认对方的合法性[3]:4。双方都想通过武力实现统一。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最终爆发。战争停火后,美国与韩国结成军事同盟,韩国成为美国反苏反共的前沿阵地,美军开始常驻韩国。美国同时对韩国战后的恢复提供大量经济援助。1953-1960年间,美国向韩国提供经济援助总计17.45亿美元[4]:99[5]:43。朝鲜战争期间,李承晚亦凭借美国支持,以清除“残余共匪”为名逮捕异己议员,以暴力手段迫使国会通过“拔萃改宪案”,使其在第二届总统选举中连任总统[6]:118-121[7]:65-67。

根据韩国1948年宪法,韩国总统只能连任一次[8]:42。为谋求李承晚连任第三任总统,执政自由党在1954年采用四舍五入的手段使原本被国会否决的改宪法案获得通过[6]:154-156[7]:67。1956年5月,李承晚在有争议的第三届总统大选中当选韩国第三任总统。不过民主党候选人张勉在竞选中击败李承晚亲信李起鹏,当选副总统[6]:156-157[7]:67-68。

1960年3月,执政自由党为确保李承晚和李起鹏在四届总统大选当选正副总统,在选举中大肆舞弊,引发大规模的四·一九学生运动。第一共和国最终在此次民运中垮台。[6]:158-183[7]:68-69

第二共和国:短暂的民主政权

主条目:第二共和國 (大韓民國)

李承晚政府垮台后,美国扶植李承晚心腹许政成立过渡政府。1960年6月15日,韩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总统制为议会内阁制。7月29日,韩国进行民议院和参议院的选举,保守民主党分别获得75.1%和53.4%的席位,取代自由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6]:184-188。8月12日,民主党守旧派尹潽善在两院联席会议上以2/3的绝对优势当选第二共和国总统。但他提名的旧派国务总理人选却被国会否决,无奈提名民主党新派人物张勉。张勉当选后没有兑现其“不倾向任何一派,组建均衡内阁”的竞选承诺,而是组建了清一色新派的内阁,不仅惹怒旧派,还遭来新派年轻议员的不满。10月,民主党旧派宣布另行成立“新民党”。民主党新旧两派彻底分裂。[1]:67

由于执政民主党保守性的局限,第二共和国对第一共和国遗留下来的选举舞弊、血腥镇压民主运动、以及腐败等问题态度很暧昧。韩国经济在第二共和国时期也是每况愈下,一团糟。据统计,1960年7月至1961年5月,韩国经济生产萎缩9.8%,通货膨胀高达38%,45%的韩国劳动人口处于失业状态。有近22万户家庭处于缺粮状态。政府的不作为引发民众强烈不满。韩国持续爆发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政治经济形势一片混乱,出现“日出游行,日落息”的现象。在1960年5月至1961年5月的1年时间里,韩国有95万人次参加了2000次的示威游行。在四·一九运动一周年纪念的集会上,汉城的大学生喊出了“南北学生板门店相会!”的口号[1]:68-72。1961年5月16日,少将朴正熙发动五一六军事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9]:115-118。

第三共和国:朴正熙时代前期

主条目:第三共和國 (大韓民國)

五一六军事政变后,国会被解散。朴正熙通过军方成立的国家重建最高会议掌控国家。此外,他还成立了直接汇报于他的中央情报部。1962年11月,国家重建最高会议颁布新宪法,废除议会内阁制,恢复总统直选,并将两院制改为一院制。12月26日,新宪法经公投获得通过后生效[7]:72-73。1963年8月30日,朴正熙为竞选总统退役,并加入金锺泌事先为其准备好的民主共和党。10月15日,他以民主共和党总裁和总统候选人的身份参加“还政于民”的韩国第五届总统选举,最终以1个百分点的优势险胜民政党候选人尹潽善当选总统[註 1][6]:241。

与李承晚“先统一、后建设”的策略相反[8]:55-56,朴正熙奉行的是“经济第一”的治国理念[7]:74。为发展经济,朴正熙探索、制定出更适合韩国国情的政府主导、出口主导、非均衡发展的战略[10]:63-65。1962年1月,朴正熙政府开始实施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62-1966年)[11]:90-91。期间,韩国经济取得了8.5%的增长率[10]:63-65。为了吸引外资与技术,朴正熙政府积极与美国和日本发展友好关系。通过参战越南战争,朴正熙使韩美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作为对韩国参战的补偿,美国为韩国军队武装了现代化的武器,并给予韩国大量的经济、技术援助[1]:105。1965年12月18日,朴正熙政府结束了韩国与日本近14年的谈判,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2]:172[13]:280。东北亚地区的美日韩同盟正式确立[13]:257。虽然此举在韩国国内遭到强烈反对,而且给韩日关系日后的发展留下了阴影,但通过与日本邦交正常化,朴正熙政府从日本得到了很多的经济利益[12]:172-175。

1967年5月,朴正熙在第六届总统选举中以54.0%对37.7%绝对优势,再次战胜在野党领袖尹潽善当选总统。为长期掌握总统大权,1969年9月14日,执政民主共和党在只有本党议员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允许总统“三连任”的宪法修订案。10月,“三选改宪”经全民公决获得通过[1]:85-86[7]:76-77。第二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67-1971年)期间,韩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增长率达到9.7%[11]:105,建设了京釜高速公路、浦项钢铁、蔚山石化工业园等重大项目[1]:114-120。为缩小不断加大的城乡差距,朴正熙从1971年开始了旨在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新乡村运动[7]:152-153。

1971年4月,在第7届总统选举中,朴正熙遇到在野党领袖金大中强有力的挑战[7]:77。最终,朴正熙以不到100万张选票的微弱优势险胜金大中,再次当选韩国总统。但在随后的第八届国会议员选举中,金大中的新民党获得了89个席位,远远超过抵制修改宪法所必须的法定票数65票(三分之一)[14]:161。韩国在野党在国会首次如此接近执政党的力量,在国会基本形成两大政党体制的格局[7]:78。

第四共和国:朴正熙时代后期

主条目:第四共和國 (大韓民國)

朴正熙赢得第七届总统和第八届国会选举后,韩国国内反对朴正熙独裁的民运变得高涨[7]:78。1972年10月17日,朴正熙以实现朝鲜半岛统一和应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需要改革现有体制为由,实行全国戒严,废除宪法,解散国会,禁止一切政治活动,新闻、报纸、电视台实行军事管制,史称“十月维新政变”[13]:81[1]:128。10月27日,朴正熙政府颁布《志在祖国和平统一的宪法修正案》,即《维新宪法》,11月23日,经国民投票获通过[12]:184-185[14]:167。1972年12月23日,朴正熙作为唯一的总统候选人被统一主体国民会议选举为第8任总统。韩国进入“维新体制”的第四共和国[1]:129。通过十月维新,朴正熙将国家元首、政府最高长官、内阁主席、军队统帅、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统一主体国民会议议长等大权集为一身,把其独裁统治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朴正熙利用宪法所赋予的非常措施权,对社会实现全面的超强管制[12]:186-187[14]:169。1978年7月6日,朴正熙通过第二届统一主体国民议会这个投票机器,再次毫无悬念地当选第九届总统[8]:76[7]:79。

第四共和国开展了第三(1972-1976年)和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77-1981年)。韩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发展的重心开始向重化工产业倾斜。随着浦项钢铁扩建项目的完成和现代重工等大型造船企业的兴起,韩国在三五期间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造船国[15]:40。韩国汽车工业也实现了国产化,并于1976年1月开始批量出口[16]:171。1977年,韩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亚洲第二个出口超100亿美元的世界出口大国[9]:199-200。同时新乡村运动也取得丰硕成果。1970-1978年间,韩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65美元增加到778美元[11]:127-128。1979年,韩国98%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电[11]:126,村村通自来水,并根除了霍乱、伤寒等瘟疫疾病[9]:190。

在朴正煕不断加强其独裁统治的同时,要求民主和废除“维新宪法”的民主运动在韩国也不断高涨。1979年8月,朴正熙为镇压异己势力,取消了在野党领袖金泳三的国会议员资格。此举在韩国政坛掀起轩然大波。66名新民党议员集体辞职。金泳三的政治根据地釜山、马山和昌原等地爆发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史称“釜马事态”。10月26日,朴正熙和青瓦台警卫室室长车智澈与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在一场内部宴会上就“釜马事态”的看法发生争执。遭到责骂的金载圭恼羞成怒,开枪将朴正熙和车智澈杀死。“维新体制”就此瓦解。[1]:138-140[7]:80-81

第五共和国:全斗焕时代

主条目:第五共和國 (大韓民國)

朴正熙遇刺身亡后,总理崔圭夏代行总统职务,后于1979年12月6日被统一主体国民会议选举为第10任总统。具有民主化改革意识的崔圭夏随即在12月7日解除了“总统紧急措施”,释放民主派政治犯,并解除了对民主运动领袖金大中的软禁,史稱“漢城之春”。陆军参谋总长郑昇和担任戒严司令后开始清除军队中的朴正熙势力,调换保安司令全斗焕亲信、首尔城防司令全成珏,引发全斗焕的不满。12月12日,全斗煥发动双十二政变肃清郑昇和,开始掌控军政大权。1980年5月,反对独裁统治的民运再次高涨。5月17日,全斗焕宣布全国扩大戒严,血腥镇压光州民主化運動,完全控制韩国政局。8月16日,崔圭夏宣布辞去总统职务[7]:82-84。8月27日,全斗焕被统一主体国民会议选举为第11任总统[1]:198。1980年9月27日,全斗焕政府为区别于朴正熙的维新体制,颁布宪法修正案。新宪法取消了统一主体国民会议,并将总统任期改为7年但不得连任。10月17日,全斗焕强行解散在野党,并逮捕金大中、金泳三等在野党领袖。10月27日,有“第二维新宪法”之称的新宪法经公投后正式生效。1981年1月,全斗焕组建民主正义党。在2月25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全斗焕以90.6%的绝对优势被5277名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为第12任总统。韩国从此进入全斗焕军政独裁的第五共和国。[7]:84-85[1]:198-199

全斗焕执政时期,韩国经济继续保持了朴正熙执政期间的高速发展态势。虽然朴正熙被暗杀后韩国经济出现剧烈震荡[註 2],但全斗焕掌权后,经济发展迅速恢复。五五期间(1982-1986年),韩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8%[11]:50。在“民间主导、稳定发展、自由竞争”的发展战略引导下,韩国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电子、半导体、汽车等产业发展迅猛。通过强势打压房地产投机,全斗焕有效遏制住通货膨胀,使韩国免于重蹈日本式的“泡沫经济”。1988年,韩国通货膨胀由1980年的29%下降至个位数。失业率也下降到前所未有的2.5%。国际收支经常性账目从1986年开始保持平衡。此外,全斗焕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研发、医疗保险、城市住房、卫生防疫、乡村建设、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投入,以“增进国民福利”。1986年,韩国储蓄率有史以来首次超过投资率,本国资本迅速积累,中产阶级迅速壮大,社会分配更加平等。1986年,韩国成功举行亚运会后,又于1988年成功举行了奥运会。[7]:170-173[11]:55

全斗焕执政时期,韩日关系得到很大的改善。1983年1月1日,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应邀访韩,代表日本政府首次以“谢罪”的心情就日本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公开“反省”,并决定向韩国提供7年期总计40亿美元贷款的援助(总金额为1965年以来日本对韩投资总额的3倍,不过其中约3/4用于购买日本产品)。1984年9月6日,全斗焕对日本进行了回访。美日韩同盟关系得到加强[7]:231-232[1]:225-227。全斗焕执政期间,韩国国内的反美情绪高涨。韩国社会阶层普遍认为全斗焕独裁政权的建立,以及对光州民主化运动的镇压有美方的纵容与支持[1]:222-225。

尽管在经济发展与外交方面举得成就,全斗焕政府的威权统治不断遭到以金泳三和金大中为首的韩国在野党民主人士的挑战,要求改宪的斗争一直不断。但全斗焕坚持在1988年奥运会之前不进行修宪,下届总统要通过间接选举产生。1987年6月,首尔大学学生朴钟哲被拷打致死,引发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六月民主运动。迫于压力,全斗焕的接班人卢泰愚在同年6月29日发表了六二九宣言,同意总统直选。7月1日,全斗焕接受了卢泰愚的提议,并在10天后辞去了民正党总裁的职务。[7]:88-89[1]:204-212

第六共和国:民主化时代

主条目:第六共和國 (大韓民國)

1987年10月12日,新修订的民主化宪法在韩国国会获得通过。这是韩国沿用至今的第六共和国宪法。在随后的总统大选中,卢泰愚击败金大中、金泳三和金钟泌当选第13任总统[7]:91。1992年大选,金泳三成为韩国民主化后的首位文人总统。文人政府致力于清算独裁、惩治腐败,将全斗焕和卢泰愚两位前总统推上了法庭,并通过肃军运动结束了韩国40余年来军人执政、干预政治的局面[1]:252-257。续金泳三之后,另一位民运领袖金大中在1997年当选第15任总统。2002年卢武铉执政后,保守党势力开始增强。第17、18任总统李明博和朴槿惠皆来自右派保守党[7]:103-108。2017年,崔順實事件引发朴槿惠被弹劾后[17],左派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文在寅当选总统並执政。然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及多位共同民主黨高層醜聞爆發拖累文在寅政府,在2022年韓國總統大選,由國民力量提名的尹錫悅當選新任總統,保守勢力再度入主青瓦台。

外交方面,第六共和国成立后,卢泰愚政府借助举办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机积极开展北方外交,先后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为韩国外交拓宽了更大的空间[18]:159。金泳三执政时期,韩国提出世界化、多边化、多元化、地区合作、面向未来的“新外交”理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大大提高了韩国的国际地位。韩国在加入联合国仅4年后就在联合国大会上当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并成功申办第三届亚欧首脑会议[7]:244-250。金大中和卢武铉执政时期,韩朝关系有了重大突破。两国先后在2000年6月和2007年10月举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首脑会议[7]:252-261[1]:333-334。2008年保守派李明博执政后,韩朝关系迅速变冷[1]:358。2017年左派文在寅执政后,韩国借举办2018年平昌冬奧之机与朝鲜改善关系。双方在2018年举行了3次首脑会晤[19]。但自2020年起朝韩关系再度转冷,并在2022年保守派尹锡悦执政后跌入谷底[20]。

经济方面,卢泰愚执政期间,韩国在1991年成为世界第15大经济体,但增速开始放缓,相比出口,内需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1]:242-243。随着各项法律的实施,韩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21]:132-133。1996年,在金泳三执政末期,韩国成为世界第11大经济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万美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并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7]:17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韩国。金大中在最危机时刻当选第15任总统。金大中在企业、金融、公共事业和劳动保障四个领域对韩国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韩国迅速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并成功转型[11]:337[22]:161。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袭击韩国,但韩国不到一年就反转局势,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0个会员国中复苏最快的国家。2009年,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呈现负增长的情况下,韩国经济实现了0.2%的正增长。2010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1%,时隔3年重新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人均GDP时隔3年后重新超过2万美元,外汇储备达2915.7亿美元,外汇储量世界第六[23]。

根据传说,日本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国[1]。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倭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学习汉字与建立东亚的习俗与价值观,对日本造成了深远的影响。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由丰臣秀吉于1590年初步统一。1600年,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打败其他大名后,于17世纪初建立江户幕府,并从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起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


1853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1868年,明治天皇经由戊辰战争胜利施行明治维新整顿内政,富国强兵的政策主导近代日本的开端。1920年代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19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19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2012年安倍经济学重振日本经济。


史前时代・原始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主条目:日本旧石器时代

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爱知县出土10万年前的古蒙古人种“牛川人”化石乃至3万年前,及在琉球出土的1万8千年前古蒙古人种“港川人”[2][3]。约3万4千年前,从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一段时间里,东日本细石刀片文化与西日本的小刀型石器文化并存,不久细石刀片也在西日本传开,约1万5千年前左右,小刀型石器的踪影急速消失。


约1万2千年前,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全岛进入了绳文时代。


绳文时代


主条目:绳文时代

约1万2千年前开始被称为绳文时代。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


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竪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猎、贝冢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而此时人们也进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弥生时代 (公元前1000年-公元250年)


主条目:弥生时代

参见:帅升和邪马台国

公元前10世纪左右至公元3世纪前后的期间被称为弥生时代。时代划分的名称,是由这个时期被视为代表特征性的弥生式陶器而来。1884年,在东京府本郷区向冈弥生町(今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这种陶器首次被发现,故名。


在这一时期,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从北部九州向东逐渐扩散至日本列岛全域。弥生时代根据陶器的形式,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从九州扩展到近畿一带(东日本尚处于绳纹时代末期),中期波及到东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铜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类似于大陆文化。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来自朝鲜、吴越与中原汉人的移民的影响。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工。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仍处在绳纹文化阶段。


弥生时代中期,日本诸国中的奴国国王曾向汉朝朝贡,并为汉光武帝赐以金印[4][5]。


古代


古坟时代 (250年-592年)


主条目:大和王权和古坟时代

参见:倭五王、埴轮和七支刀

顾名思义,古坟时代就是盛行修筑古坟的时代。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以奈良县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5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古坟只埋葬氏族首长,由氏族成员共同修筑,并使用奴隶殉葬。


日本皇室的前身“大和王权”究竟是何时正式建立尚不明确,但史料记载在公元2世纪以前日本列岛上的国家就至少有两次向中央朝廷遣使。魏志中记载了2世纪末一场波及整个倭国的大乱和乱后3世纪初的霸权国家“邪马台国”(音近似于yamato“大和”),从史书中可见其政体有着十分强烈的神权色彩和严格的身份等级,但同时也具备着较为成熟的官僚机构。3世纪后半期出现最古老的大型前方后圆形古坟箸墓古坟被建立起来,其被葬者有可能就是史书中提及的女王卑弥呼。


4世纪,中国历史文献完全没有关于日本的记录,日本史学家称呼这段时期为“空白的四世纪”[6],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对这一时期一无所知;根据1877年被发掘的好太王碑铭文上记载,4世纪末大和王权与日本海另一侧的大国高句丽王国发生了战争,导致大和王权在朝鲜半岛的扩张受挫(韩国主流学者否认此事件的真实性)。


5世纪初,百舌鸟和古市古坟群(其中最著名的为大仙陵古坟)被营建,此时期被认为是王权的全盛期,可能对应记纪中的应神天皇和仁德天皇的统治时期。同时期南朝宋的史书中记录了“倭五王”向南方朝廷复数次的遣使。5世纪中叶原始的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此期间从出土遗物被证实为纪记中雄略天皇的统治时期,据记载这一时期政权内外动荡不断,雄略之兄安康天皇被暗杀,外戚葛城氏因被指控暗杀嫌疑遭灭族,地方豪族吉备氏作乱企图与王权分庭抗礼,记载上的统治阶级内斗激化和现实中考古得出的结论相符。


6世纪前期,武烈天皇驾崩后日本国内又发生了一系列动荡,由地方王族男大迹王为首的势力统一畿内重新确立大王的地位。同一时期北九州藩侯筑紫君磐井亦勾结与大和王权敌对的新罗起兵叛乱,但最终兵败被杀。


在内战过程中,各地首长可能授予了氏族成员和下属修造小型古坟的权利,以此增强氏族的团结。原来只是首长墓的古坟,到5世纪后半叶便向小古坟群(群集坟)演变。这种倾向到6世纪进一步发展。日本全国各地修造的古坟超过十万个。古坟的主体部分也采用横穴式石室。石室内埋葬数代家族成员,并以武器为中心,陪葬有须惠器、土师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


但大量小古坟群的出现,古坟作为统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质逐渐减弱。佛教在这一时期通过百济传来,朝廷中两大势力之一的苏我氏支持佛教,另一势力物部氏支持传统的神道教,双方发生激烈冲突。587年,苏我马子发动衣折之战消灭物部守屋,取得苏我家族对朝政的垄断权。因此,从6世纪末到7世纪初,倭王权在畿内尽力建造寺院,同时限制修筑小古坟群,大王和强大的豪族则葬于源于中国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坟。这样,古坟时代临近结束,而大化革新时期发命的《薄葬令》更进一步助长这种倾向,留下来的只不过是高松冢古坟等贵族阶层的古坟,坟丘小但很华丽。东日本的古坟时期结束的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纪前半叶仍修造前方后圆坟。


飞鸟时代(592年-710年)


主条目: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得名于奈良县的飞鸟地区(现在的明日香村,当时的都城飞鸟京、藤原京)。


公元603与604年,圣德太子分别制定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汉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并受儒学影响,首先使用天皇名号;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为了维持自己的专权,苏我氏极力反对改革,苏我入鹿还杀害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王,并与其父苏我虾夷独揽大权。但就在645年,皇子葛城联合神祇官中臣镰足发动乙巳政变,诛灭苏我氏;并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革新。


公元660年,唐朝灭百济,为了复兴自己的同盟国百济,日本发兵4万大军于朝鲜半岛,却在白村江被1万唐军打的溃败,史称白江口之役。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模仿唐朝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并于670年制定最早的全国性户籍。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在岐阜县击败弘文天皇并即位,是为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时期,日本出现历史上最早的钱币富本钱。701年(大宝元年),颁布大宝律令。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飞鸟时代结束。


奈良时代 (710年-794年)


主条目:奈良时代

以平城京(今奈良)为都的时代。自710年(和铜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历三年)迁都长冈京,共计74年,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此时贵族内部政治斗争不断发生,例如长屋王之变、藤原四兄弟和橘诸兄与僧玄昉等争权。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时期,朝廷力图整顿混乱的政治形势,缩减财政开支,改革兵制,向东北地区扩展疆域,谋求整形和重新加强律令制。


平安时代 (794年-1185年)


主条目:平安时代

以平安京(京都)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始于794年(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终于1185年镰仓幕府成立,历经约400年。平安时代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794-967年)为律令制松懈但继续运用时期。中期(968-1068年)为摄关政治确立与全盛时期。后期(1069-1190年)为院政时期,被史学界划入中世。院政后期出现史上首个武家政权“平氏政权”,由伊势平氏专政。平清盛长年担任公卿、权倾朝野,更透过婚姻关系成为天皇的外戚,院政时期的藤原摄关家、法皇等各自与各种武家势力结合,促使伊势平氏与清和源氏等武家势力急剧上升。


参见:庄园 (日本)

庄园制度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他们结合成利益集团,更武力兼并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源。


中世


院政时代(1068年-1185年)


主条目:院政时代

平安时代晚期后三条天皇开启日本的院政期。现在的研究认为,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志的主要因素:如庄园制、权门体制等等,都在院政期确立。因此,中世从院政时代开始而不是镰仓时代开始已经成为共识。院政是中世王权的基本形式,退位的天皇即“治天”作为天皇家的家长执掌国政。尽管院政时代一般仅指镰仓时代以前的时期,但事实上,院政这一政治形式一直延续下去。


关于中世国家的统治模式,有“权门体制论”和“东国国家论”两个基本观点。“权门体制论”认为以庄园制为基础的“权门势家”(武家、公家、寺社势力)互相补充、分掌国政,统一在天皇王权之下。镰仓幕府是承担军事、警察职能的军事权门。也有的学者主张京都的天皇、公家朝廷与镰仓幕府是两个不同的政权及王权。在中央朝廷的秩序之外,权门势家均有各自的家政机构及法制体系,公家、武家、寺家各大权门势家各有自己的政所、武装力量,有着自己的庄园支配系统,并且在自己的支配范围内实施审判权。院政晚期,以平清盛为代表的武士势力登上中央政治舞台。


在宗教政策上,中世的典型特征是显密体制。以延历寺、园城寺、东寺、兴福寺为中心的显密寺院承担镇护国家的职能,开展各样的密教法会、祈祷。而大寺社也有自己的家政机构、武装力量、庄园,作为“寺家”或者“寺社势力”与公家、武家互相补充,掌控国家。


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


主条目:镰仓时代

源平合战(治承·寿永内乱)与奥州征战后,源赖朝建立以武家为主的权力机构。武家权力机构镰仓幕府作为执掌军事警察权和一部分裁判权的武家权门机构与公家政权共同支配国家。镰仓幕府与公家朝廷在长时间内保持着合作的友好关系。


源赖朝薨后,幕府的政权开始被北条政子与北条时政、北条义时掌握。1203年源赖家被废并于翌年被弑,源实朝成为傀儡将军直至1219年被弑。1221年后鸟羽上皇企图倒幕发动承久之乱,终为北条义时、泰时父子镇压,导致多位前后任天皇被流放。北条氏借由世袭幕府执权一职架空幕府将军的权力,在摄家将军九条赖经的时代,将军支配众多有力御家人以对抗北条氏,在京都则有将军的父亲九条道家执掌公家最高权力,延历寺等大寺社也被九条家控制,此时九条家的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宝治合战后,九条家和三浦家失败。此后,幕府的政权被第五代执权北条时赖为首的得宗家所世袭领导,史称得宗专制。而幕府也很大程度上左右朝廷的政局、摄关的更替及皇位的废立等等。


镰仓时代的朝廷仍然维持了院政时期以来的政务治理,并在镰仓幕府的影响之下积极实施诉讼审判制度改革。朝廷与幕府之间建立了以关东申次为核心的公武交涉制度。


在第八代幕府执权北条时宗执政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日未果。但“蒙古袭来”却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的影响。尤其十一、十二世纪以来的“神国”“佛国”思想在“蒙古袭来”以后进一步发展。


后期,镰仓幕府的统治日渐衰败,无法维持。镰仓幕府对王位继承的介入引发了王权的混乱。特别是后醍醐天皇即位后,他不满足于作为过渡者的地位,决心讨伐其政治上最大的障碍镰仓幕府,发动元弘之乱。元弘年间,镰仓幕府被讨伐大将、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乃至新田义贞挥军领导的东胜寺合战而灭亡。


在院政后期和镰仓时代,日宋日元贸易的繁荣推动文化的发展,为日本文化引入新的元素。入宋僧荣西、道元、俊芿、圆尔辨圆等在宋朝留下足迹,而兰溪道隆、无学祖元等的东渡也使得镰仓时代被称为“渡来僧的时代”。


南北朝时代 (1336年-1392年)


主条目:日本南北朝时代

后醍醐天皇消灭镰仓幕府后,就进行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后醍醐天皇的新政措施引发了一部分武士和公卿贵族的不满。其中,倒幕大将足利尊氏更为不满,他虽然被赐给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再度开创幕府,结果足利尊氏迫使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退位。足利尊氏与失势的持明院统及反对后醍醐天皇的公家势力结合,拥立新天皇,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建室町幕府,是为北朝。而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县),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史书还称为“一天二帝南北京”。


南朝在支持他的武家势力的帮助下持续与北朝作战,并利用足利尊氏与足利直义的矛盾,一度在观应扰乱中得势,北朝的光严上皇光明天皇直仁亲王都被掳走。经过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势力衰退,最终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给北朝的天皇,结束南北朝时代。观应扰乱之后,公家朝廷的实力弱化,在室町幕府的帮助之下继续维持,室町政权的统治者则作为公家与武家政权的首班,成为“公武统一政权”的实际领导者。


室町时代 (1336年-1573年)


主条目:室町幕府和室町时代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开设幕府,是为室町幕府。


南北朝的统一是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进行的,今谷明认为他统一以后曾企图篡夺皇位,但是现在的更多研究则倾向于认为足利义满不曾有篡位的企图,足利义满受明国(即中国的明朝。不过,在国际的一众古书中,包括国号朝鲜的古国,都是记载着明,或者是明国)册封的“日本国王”称号也并未在日本国内使用。一些学者认为,足利义满获得了近乎“院”的权力,但在足利义满之子足利义持执政以后,足利义持则退回到相当于摄关的地位上。足利义满当政期间,公家、武家纷纷与足利义满结成主从关系,在他的庇护之下建立公武一统的政权。足利义满在京都及京都郊外建立华丽的相国寺、相国寺七重塔、北山殿,使得足利义满时期的文化被称作“北山文化”。


室町时代前中期是相对稳定和平的时期,也是日本文化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之一。但室町时代同时也是不断爆发饥荒的时代,受到饥荒影响的“德政”运动和“一揆”的频发也动摇了室町政权的统治基础。


战国时代(1467年-1590年)


主条目:日本战国时代

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推动了日明勘合贸易的发展。1401年,足利义满曾向明国朝贡,明国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当时,足利义满身着僧衣,在金阁寺迎接明使,但两国于7年后断交[7]。日本对“唐物”有着空前的喜好,而明朝铜钱的流入推动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执政时期,将军权力与大名集团的矛盾、大名集团内部的矛盾引发应仁之乱,自此幕府的权威日渐低落。1473年义政让将军位予嫡子足利义尚、正室日野富子摄政。十年后义政迁居东山第,世称东山殿、兴“东山文化”。1489年足利义尚薨后,乃父义政再度执政,翌年病故。受到应仁之乱的影响,尤其是其后由日野富子与细川政元联手策动的明应之变使得将军权力的影响力急剧降低。原本居住在京都参与中央政治的大名们纷纷回到自己的领国,着力于领国治理,日本至此进入以地方为主的社会。传统的大名与天皇权威渐趋弱势,原本受幕府策封于各地的守护大名,有的渐渐被守护代(副官)、家臣、国人篡夺政权,称之为“下克上”,而有的大名则可以保持政权至战国时代。从应仁之乱开始至室町幕府灭亡,被称为战国时代。


在京都,由于被管领细川家所干涉,足利幕府的权威日渐衰落,细川胜元甚至另拥立新将军。之后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被三好长庆家臣松永久秀所杀,他的弟弟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拥立,后因与信长作对而被流放,足利幕府灭亡,正式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近世


织丰政权 (1573年-1603年)


主条目:织丰政权

天正元年(1573年),织田信长放逐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室町幕府宣告灭亡。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首领,并开始积极拓展统治版图,直到天正十年(1582年)消灭甲斐大名武田氏为止,已几乎完全控制近畿与东海地方,并将势力延伸至中国地方、甲信越地方、四国地方以及北陆地方,此时的全国实际政治中心也转移到安土城的织田氏手上。同年,部将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死去(或说失踪),其长子兼织田家家督织田信忠败给明智光秀后自杀,整个织田氏顿时陷入混乱。


此时,织田氏部将羽柴秀吉在山崎之战中讨灭明智光秀,并在后来的清洲会议中拥立织田秀信继位并取得优势,而于隔年的贱岳之战打败另一重臣柴田胜家,成功整合织田氏的版图。


1584年,羽柴秀吉与东海地方大名德川家康爆发会战,双方经过一番对峙后进行和解并结为同盟,同年,大坂城完工,羽柴秀吉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丰臣政权,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计划。1585年,羽柴秀吉认近卫前久为犹父提高身价出任关白,同时于京都修筑聚乐第作为关白执政的政厅。经历四次的大规模讨伐后,1590年,接受后阳成天皇赐姓丰臣的秀吉完成全国大致上的统一,使日本进入百年来首见的和平时期,全国的实际政治中心也转移到大坂城的丰臣氏手上。


此后,丰臣秀吉鼓励商业以广开财源外,持续推动全国检地与刀狩令的工作,并以各种手段削弱主要大名的封地。 1592年起,丰臣秀吉将关白职务让予养子丰臣秀次,迁居伏见城以太阁的身份号令天下。他同时发动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史上合称文禄·庆长之役(即万历朝鲜战争,韩称壬辰卫国战争)。这场战争导致西日本诸大名实力大损外,也造成丰臣氏财力上严重的负担,并促使家臣严重分裂。1595年,秀吉为淀殿幼子丰臣秀赖接班铺路,赐死时任关白的养子丰臣家家督丰臣秀次。


1598年,太阁丰臣秀吉去世,秀赖年幼继位。全国再度陷入混乱。当时最强大的大名五大老首揆德川家康利用政治手段控制大坂城的权力中心,招致多数大名与丰臣内部文官的不满。1600年,不满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与大名毛利辉元的号召下起兵讨伐德川家康,双方在关原之战中交手,最终德川家康大获全胜,成为全国实际最高统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为征夷大将军开创江户幕府,至此进入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 (1603年-1868年)


主条目:江户时代

1603年(庆长8年)至1867年(庆应3年)间被称为江户时代,于江户设置江户幕府。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1600年关原之战中获得胜利并被委任为征夷大将军。1605年让位予三子德川秀忠,自任大御所并迁居骏府城持续号令天下。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坂之战中族灭丰臣氏。幕府借由禁中并公家诸法度与武家诸法度驾驭朝廷和大名,各大名因参勤交代制度被要求定期往返江户与其领地。幕府禁止基督教,经历岛原之乱并完成锁国政策,只进行少部分在长崎出岛与荷兰和清朝的交易。和朝鲜王朝则透过朝鲜通信使维持关系。


1651年德川家光去世,由当时才10岁的德川家纲继位,自从家纲即位以后,朝廷将军宣下的仪式皆在江户进行。其后发生浪人暴乱未遂事件(庆安事件),社会动荡不安。不过,保科正之和大老酒井忠胜、老中松平信纲和阿部忠秋极力辅佐家纲,化解了这次事件。家纲执政期间将幕府机构整备完善并下令废除殉死制度,同时将家光时代的武断政治改为文治政治。


怠家纲晚年幕府财政恶化加上身体虚弱,时常卧病在床,造成大老酒井忠清专制,幕府威势逐渐减弱。1680年,家纲去世时未有子嗣,酒井忠清企图效仿镰仓时代源实朝死后让皇室的人选继任将军,因此打算拥立有栖川宫幸仁亲王,最终由于家臣堀田正俊规劝才作罢,迎立家光幼子德川纲吉即将军位。


而后政治安定经济也跟着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景气良好,商人与町人盛行元禄文化。1687年纲吉颁布“生类怜悯令”,世称“狗将军”。1701年发生元禄赤穗事件。1707年富士山发生宝永大喷发。1709年德川纲吉薨逝,德川家宣继位,实施正德之治。江户时代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实行享保改革后暂时恢复财政,之后却又再度恶化。1745年德川家重继位,因执政能力有限而重用大冈忠光。1761年德川家治重用田沼意次,开启幕政由侧用人独专的现象。1783年浅间山发生天明大喷发。1787年德川家齐即位,罢免田沼意次、启用松平定信,其后因尊号事件又将其罢职。1837年家齐让位予次子德川家庆,仍续掌权柄,史称“大御所时代”。而大御所时代前后的两场幕政改革,分别由松平定信推动的宽政改革与其后水野忠邦推动的天保改革皆曾企图仿效享保改革改善幕府财政,但却未能解决根本。伴随着货商经济的发展,在化政文化和町人文化盛行之下,以往以米的年贡为基本收入的大名与旗本转为贫穷。大名实行藩政改革(藩政改革),土佐藩、长州藩与萨摩藩等在靠此改革成功后被称呼为“雄藩”。


日本最早对虾夷地的开拓始于江户时代,当时幕府派出最上德内[8]、近藤重藏[9]、间宫林藏[10]、伊能忠敬[11]等人探险北海道、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地区,和人对北海道的地理状况亦有了更多了解。1799年,幕府将东虾夷地改为幕府直辖地。1807年又将西虾夷地改为幕府直辖地。不过在沙俄的威胁减轻之后,1821年,全虾夷地又重新成为松前藩领地[12]。


幕府末年经由培里来航而签下神奈川条约(即“日美和親条約”),依此条约,日本开放了下田及箱馆两港口。1856年8月,美国派遣T.哈里斯抵日本下田,逼迫江户幕府同意开设由他担任总领事的美国驻日总领事馆。1857年10月,幕府又被迫同意哈里斯前往江户晋见将军德川家定。1858年,日美签下安政条约。随着尊王攘夷思想强盛,幕府大老遇刺身亡与萨英战争都令幕府的权威一落千丈,最终德川庆喜先后把政权与领地交还朝廷。





心意更新而变化
婚姻育儿以及翻译分享被和谐的优秀属灵书籍。
 最新文章